민간기록문화
통합검색플랫폼

기관별 검색

검색 범위 지정 후 검색어를 넣지 않고 검색버튼을 클릭하면 분류 내 전체 자료를 볼 수 있습니다

전체 으로 검색된 결과 56403건입니다.

정렬갯수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目錄 太極第一【陰陽五行造化變化附】 ○天道第二○【天命附】 ○天理人欲第三 ○四德五常第四 ○鬼神第五【命數附】 ○幾第六【漸附】 ○理氣第七【繼善成性道器物則費隱感應動靜盈虛消息一殊俑全附】 ○體用第八 ○身形第九【精神血魂魄附】 ○明德第十 ○知覺第十一【格致附】 ○至善第十二 ○心性情第十三【志意附】 ○本然性氣質性第十四 ○人物性同異第十五 ○人心道心第十六 ○未發已發第十七【中和附】 ○四端七情第十入 ○誠敬第十九【道德才學附】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總論【敢書瞽見。置諸開卷之初。使知觀理大法。】 世人擧多憚觀理之煩。徒諉罕言。豈不可惜。栗谷說道理。不必聰明絶人者。乃得見之。惟氣禀不能高明通徹。而若積誠用切。則寧有不見之理乎。此奬後學至切之言也。○朱子所謂許心平氣。勿以好高爲意。母以先立爲主者。此觀理大法。○陳氏中庸註天之所以爲天也。深意在所以字。文王之所以爲文也。深意亦在所以字。於穆不已之不已字。德之純之純字。不已下一亦字。妙如是看破何。意有不通。三淵述農巖語。書不可不細讀。理不可不熟講者此。○把聖賢語。稱停平看。無欲速好徑。優游厭飫。沈浸醲郁。畢竟氷解凍釋。水到船浮。自至上蔡。所見透徹。無隔礙處。其殆庶幾乎。○朱子說。於同中識其所異。異中見其所同。然後。聖賢之言通貫。反復都不相碍。若只據一偏。各說道理。則互相逃閃。終身間隔。無復有會通之時矣。○朱子說。天下不可皆同之理。又說。直看是一般道理。橫看是一般道理。理或有如此處。○義理。天下之公。而人之所見。有未能盡同。安得遽以一人之所未聞。而盡廢衆人之所共聞者哉。皆朱子說。○朱子說。學須是做自家。的看便是切已。蓋自家若有的看。雖雷霹湯漢。絶不移易。可也。見今學者。寔皆栗翁所謂。聞人言而知者也。不做的看。只務趨附擧多風聲鶴唳。可惜可惜。○尹氏說。學者於是非之原。毫釐有差。則害流於生民。禍及於後世。況性與天道。淵與精微。一語可妄論哉。○學若未究。任自立論誤已誤人。其流害不止當世。古人所言。學術不明。殺萬世之人。豈不懼哉。淵齋嘗爲余言。○朱子說。天下只有一理。此是卽彼非。此非卽彼是。不容幷立。又說。天地之間。自有一定不易之理。觀理者。當知此。○叔季以降。邪說之似是而非者。彌滿寰中藏頭隱尾。改名換姓。釘釘膠粘。一切假合。指鐵爲金。認賊爲子。奮髥扼腕。分曉鶻突。擎夯作美做。天來大事。看世之。蓬其心蒿其目者。擧不覺中其毒而落其臼。可勝歎哉。○如有天資透徹靈臺通朗者。或不由師承。猶可也。否則必有師受乃可。然朱子謂程氏諸門人說得。都差不曾精曉。又謂當時親炙。未爲全幸。生先生之後者。未爲不幸也。然則師受。亦不可恃。○程子說。人之爲學。其失在於自主張太過。朱子說。病在學者自立意見。別作一般主張。又說。不可先立已意。作勢硬說。又說。不可遽以已意橫作主張。又說。陸子壽兄弟。自信太過。規模狹窄。不復取人之信。將流於異學。而不自知。友說。陳葵自信甚篤。不可回。又說。豈有一毫自滿自足强辨取勝之心乎。○大易虛受人觀理者。眞訣朱書。我自是病根。都在此。○義理在天地間。何等至公。誠齋說。不以一家之私。沒天下之至公。朱子說。有生之所同得。非有我之得私也。又說。是皆天下之公理。非一家所得以私者。故父與師雖重。苟有不正。不必苟循。司馬公休改正。其父溫公疑孟之書。朱子又說。伯恭以家學蔽於近而違於遠。自誤而復誤人。伯恭其公休之罪人歟。○雖在師承之地。旣有所誤。抵死極救。不當具陷。爲百世之罪人者。姚榮國著道餘錄。妄詆程朱。後張洪謂人曰。少師於我厚。今死矣。無以報之。但每見道餘錄。輒爲焚棄。嗚呼。洪眞可謂盡師友道之至者。○朱子謂象山。却是先立一說。務要突過有若子貢以上。更不數近世周程諸公。故於其言不問是非。一例吹毛求疵。須要討不是處。近世學者。未或無此患。○如非其人。文雖美。決不可取其說。況理義之說。非其人者。能到之乎。朱子斥蘇學曰。若欲作文。自不妨模範。又曰讀之。雖未嘗不喜。然旣喜。未嘗不厭。往往不能終帙而罷云。○尤庵說。不從朱子之論者。皆不免異端。然則所當切禁。不可原其情。而啓其奸。蓋涓流而滔天禍人。家國不必由他。楊墨初皆以善而爲之。特於本原之際。微有毫釐之差。孟子以無君父陷禽獸辭而闢之。不小假借。書曰。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又曰予不順天。厥罪惟均括。宋子說。朱子之於三蘇陸禪諸學。所嘗辨論不置。夫豈空言哉。○尤庵謂言。言皆是者。朱子也。然朱子語。亦有初脫異處。惟四書註解與或問。寔所手筆稱停脫年定論。孰過於此者。○性理自過朱子眼來。何微有不析。何妙有不剖。當爛熳期於歸一。不可先立幟。渠自主張黑水事。不其鑑乎。○愚於理氣以朱栗爲主。栗谷我東朱子也。我東先輩孰不解理氣。世之議者。動言退溪學問。沙溪禮文。尤庵尊攘。而理氣則獨歸栗谷云。○陶菴說。或有所疑卽是已見不到處。蓋已見。設若有到務須千翻萬覆的見。其無疑然後。或可議。到決不當有凌躐不恭之語。太極第一。○【陰陽五行造化變化附】○按饒氏說太者。太無以加之稱。極者。至極之義。太極者。天理之尊號。○按朱子說太極理之極致。有是理。則有是氣。理一而已。氣則無不兩者。故太極生兩儀。眞西山說。非朱子。孰知太極之爲理而非氣也哉。○按天地之間。旣有動靜兩端。循環不已。更無餘事。其動其靜。旣有所以動靜之理焉。是則所謂太極也。此朱子說。栗谷陰靜陽動。其機自爾。其所以陰靜陽動者。理也。此理卽太極。其說蓋出於此。○按太極之爲太極。一言蔽曰。本然而已。本然之理。無乎不在。萬物各具一理。萬物各具之太極也。萬物同出一原。萬物統體之太極也。○按江西一派。但恃一已私見遽黜。古書謂不足信。微我朱子當日說破。無極二字。卽不過老子復歸於無極。莊生以遊無極之野之極之義。而淪於空寂。幾乎失千聖以來不傳之秘矣。○按太極之論近思錄蔡節齋所註取考。可也。○學的問一陰一陽之謂道。便是太極否。曰。陰陽只是陰陽。一乃是太極。○按朱子說盈天地之間。莫非太極陰陽之理。又說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按語類。太極猶人動靜類馬。馬所以載人。人所以乘馬。馬之一出一入。人亦與之一出一入。明儒曺月川說。死人乘馬。行止疾徐一由乎。馬死人乘馬。獨非太極耶。○按臨川吳氏說。太極無動靜。此諸家病根所始。【陰陽五行】按程子說。離了陰陽。更無道。所以陰陽者。是道也。陰陽氣也。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朱子說。陰陽送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又說陰陽。只是陰陽道。便是太極。又說。陰陽非道也。一陰又一陽循環不已。乃道也。又說。陰陽只是一氣。陰氣流行卽爲陽。陽氣疑聚卽爲陰。非直有二物相對也。又說。陰陽若論流行底。則只是一箇。對待底則。只是兩箇。○朱子說以一日言之。則晝陽而夜陰。以一月言之。則望前爲陽。望後爲陰。以一歲言之。則春夏爲陽。秋冬爲陰。從古至今。恁地袞將去。只是這箇陰陽。是孰使之然哉。乃道也。○胡氏。說易不曰陽陰而陰陽。此所謂幽明死生鬼。神卽陰陽之謂也。○蕫氏說。易不言五行。範不言陰陽。蓋陰陽一五行也。五行一太極也。○按朱子說。天地之間。一氣而已。分而爲二。則爲陰陽。而五行造化萬物始終。莫不管於是焉。又說金木水火土。雖曰五行。各一其性。然一物。又各具五行之理。不可不知。又說。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質具於地。而氣行於天者也。又說又統而言之。則氣陽而質陰也。又錯而言之。則動陽而靜陰也。○按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此二句。若誤見。則必以爲陰陽本無。無極而太極在陰陽之先。太極動然後陽乃生。太極靜然後陰乃生也。如是觀之。大失本意。五行而猶曰。木生火火生土。若泥其言。而以爲火必生於木。人心謂生於形氣。豈不順乎。形氣之生人心。猶木生火之謂也。栗谷說。檃括者。○【造化變化】○按造化要不外乾坤二五朱子說。乾坤造化如大洪爐。人物生生無小休息。又說。所以爲造化者。陰陽五行而已。此可槩焉。○按變化字。於易最多。天地萬物。無一非陰陽剛柔變化之理。○按朱子釋變化曰。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則造化。亦依此釋之。可矣。天道第二。○【天命附】○按程子說。天專言之。則道也。朱子說。道者。天理當然之路。言天者。卽道也。又說。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體。然則所謂天道。不出箇自然之理。當然之則而已。○【天命】○按朱子說。天命猶天道也。以其用言之則。謂之命。命者。造化之謂也。又說。天命卽天道之流行。而賦予於物者。又說。古人以當然之理。謂之命。而不以或然之。故謂之命。又說。命如誥勅。性猶職任。天以此理。命於人。人禀受此理。謂之性。又說。天命謂性之命。是純乎理。而然天之所命。不離乎氣。又說。天命固人物之所同得以生者也。然豈離乎人物之所受。而別有全體哉。觀人物之生生無窮。則天命之流行不已。可見矣。此破彪丈。天命惟人得之。而物無所受之說。○按如天敍天秩天機天運凡言天者。皆謂自然。自然之外更無天。天理人欲第三。○按人之始生得了天也。旣生此人。則天又在人矣。朱子說。天便是箇大底天。人便是箇小底天。又說。天卽人。人卽天。又說。人性本無不善。而其日用之間。無不有當然之則。所謂天理也。人若每事做得是則。便合天理。天人本一理。若理會得此意。則天何嘗大。人何嘗小。○按朱子說。人常敬則天理自明。人欲上來不得。又說。人欲云者。正天理之反耳。謂因天理。而有人欲。則可謂人欲。亦是天理不可。蓋天理中本無人欲。惟其流之有差。遂生出人欲來。又說。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交雜者。又說。天理人欲。不容幷立。又說。飮食男女之欲。堯舜與桀紂同。但中理中節爲天理。無理無節爲人欲。又說。物物上有箇天理人欲。因指書几云墨上也。有箇天理人欲硯上也。有箇天理人欲。分明與他劈破兩叚。自然分曉。○又說。天理人欲之分。只爭些子。故周子。只管說幾字。然辨之不可不早。故橫渠又說豫字。○又說。五峯云天理人欲同行異情說得最好。雲峯謂此說。朱子平日深取之。○李氏說天理人欲。不兩存。苟閒得一分人欲。便存得一分天理。○按程子說。善惡皆天理。朱子說。善惡二字。便是天理人欲之實體。今謂性非人欲。可矣。由是而竝謂性非天理。可乎。四德五常第四。○按朱子說。元亨利貞理也。有諸四叚氣也。又說。元亨利貞性也。生長收藏情也。以元生。以亨長。以利收。以貞藏者。心也。○按伊川。說在天爲四德。在人爲五常。又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仁在聖門罕言。元在易卦罕補。朱子說元者。四德之長。故兼亨利貞。仁者五常之長。故兼義禮智信。鬼神第五【命數附】按鬼神之說。中庸或問大文小註已詳。不必更按他書而氣者神之盛也。魄者鬼之盛也。衆生必死。死必歸土。是之謂鬼神。人死時魂氣歸于天。精魄歸于地。魄者形之神。魂者氣之神。口鼻之呼吸者爲魂。耳目之精明者爲魄。在人身上謂之神。散則謂之鬼。來者方伸而爲神。往者卽屈而爲鬼。不必將旣屈之氣。復爲方伸之氣。天下之物。莫非鬼神之所爲也。故鬼神爲物之體。而物無不待是而有者。上祭歸根之云。似亦微。有橫渠反原之累擧槩者此。○按朱子說。鬼神者。造化之跡。神者伸也。鬼者歸也。以其歸也又說。鬼神自有跡者言之神。只言其妙之不可測。天地間如消底是鬼。息底是神。生底是神。死底是鬼。四時春夏爲神。秋冬爲鬼。人之語爲神。默爲鬼。動爲神。靜爲鬼。呼爲神。吸爲鬼。○按神無方也。不測也。妙處卽是神。孔子於易言神。非一如神也者。妙萬物而爲言。通書神應於妙。程子說。以妙用謂之神。又說。神是極妙之語。神皆以妙言。【命數】按朱子說。命只是一箇命。有以理言者。有以氣言者。天之所以賦予人。者是理。也人之所以壽夭窮達者。是氣也。理精微而難言氣數。又不可專委之。而至於廢人事。故聖人罕言之也。又說聖人不言命。凡言命者。皆爲衆人言也。對無可奈何處。始言命。如曰命也。是爲景伯說。如曰有命。是爲彌子瑕說。聖人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未嘗到無可奈何處。何須說命。○按程子說。長平坑卒逢着白起。亦是命。此蓋孟子所謂。莫非命非正命之意。○按問夭壽不貳。朱子曰。不貳是不疑。一日未死。則一日要是當。百年未死。則百年要是當。這便是立命。劉康公所謂有動作威儀之。則以定命。成子惰棄其命。皆是立命之意。○按程子謂得其報者。是常理也。不得其報者。非常理也。又謂天命不可易也。然有可易者。惟有德者能之。張子謂所以爲吉凶之報。莫非因其所自取也。又謂命雖不易。惟至誠不息者。足以移之。朱子謂楊氏所辨孔子不受命之意。則亦程子所謂非常理者。盡之。而侯氏所推以謂舜得其常。而孔子不得其常者。尤明白也。至於顔跖壽夭之不齊。則亦不得其常而已。諸說亦詳中庸或問。幾第六。【漸附】○按幾字在易。不過見幾而作。知幾其神數語。而通書爲尤多。幾善惡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幾微。故幽誠神幾曰。聖人幾動於彼等不至一丹。故朱子所謂周子只管說幾字者此。○按幾字爲義。中庸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章。可考也。趙氏說。惟誠之至者。無一毫之不實。則萬物兆。朕無不形見胡氏說。禎祥者。興之幾。妖孼者。亡之幾。著龜四體。無非善不善之幾。許氏說。至誠前知。亦必於動處。見所謂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聖人知來者。如此非有異也。【漸】○按易曰。履霜堅氷。至肉羶則蟻集。醯酸則蚋聚。凡漸皆類此。○尤庵說。天地之理。未嘗有無漸而成者。春夏之陽。始於前冬枝柯之繁。肇於纔落天將啓漢家之治。則文章已變於戰國之世。將興落建之道學。則五星已聚於五季之時。蓋理有漸而氣先至也。理氣第七。○【繼善成性道器物則費隱感應動靜盈虛消息一殊偏全附】○按朱子說。天下之物。無一物不具天理又說。天者理而已。又說。萬物皆只是一箇天理。橫渠說。萬事只一天理。蔡氏傳。天者理之所從出也。○按序卦盈天地之間者。惟萬物。朱子說。盈天地之間。皆是此理。無空闕處。○黃氏說。理是不動底物。不着妙字。如何。發出許多理出來。○按邵子說。圖雖無文。吾終日言之。未嘗離乎是。蓋天地萬物之理。盡在其中矣。○按朱子說。天下之物。必各有所以然之故。與其所當然之則。所謂理也。陳氏說所當然之則。理之實體。所以然之故。理之源頭也。朱子說。有一物必有一理。有已然者。必有所以然。○按或疑朱子釋所當然之則。所以然之故。而於君臣曰。自是合如此。若天使之然。於父子曰自有不期然而然者。又曰皆天理使之。如此豈容强爲哉。每說自字輒又說天字。如是說得分明。今栗谷機自爾非有使之說。則元是不見天字。所以惹得許多紛紛。愚答曰。此蓋不究機字者。言機字已含天意。動靜所乘已根諸太極。太極非天耶。○按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天字尤庵謂以理字看。末復合爲一理。理字雲峯謂卽此天字。穀梁言天不以地對。所謂天者理而已。北溪說。天固是上天之天。要之則理是也。然則天是理。理是天。○按朱子說。陰陽是氣。才有是埋。便有是氣。才有此氣。便有此理。又說有此物。便有此氣。所以有此氣。便有此理。又說有是理而後。有是氣。有是氣必有是理。又說。本無先後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氣之所從來。則須說先有是理。又說。若論本原。則有理然後有氣。若論禀賦。則有是氣。然後理隨而具。故有是氣。則有是理。無是氣。則無是理。又說。以本體言之。則有是理而後有是氣。而理之所以行。又因氣以爲質也。又說理與氣。決是二物。又說。不害二物之各爲一物。栗谷說。理氣元不相離。似是一物。又說。旣非二物。又非一物。又說。理氣本合欲二之者。非知道者也。栗說。皆本於朱子。○黃氏說。天道是理。陰陽五行是氣。合而言之氣卽是理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分而言之。理自爲理。氣自爲氣形而上下是也。○饒氏說。理氣不相離。氣以埋爲主。理以氣爲輔。○按理爲氣主。陶庵說。本原處氣發理乘。栗谷說。流行處。○按胡氏說。孟子論性。不論氣。爲未備。饒氏說。以生之謂性章觀之。未嘗不論氣。愚謂浩然之氣。亦非氣耶。○按語類。理無形。又說。氣則能疑造作。理却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按理本純善無惡。及其流行善惡。皆天理以氣隨而變也。朱子說。只是一氣義理。附於其中。則爲浩然之氣。不由義理。而發則爲血氣。○按王陽明。厭事物之爲心。害剙爲心。卽理之說。退溪嘗洞辨而嚴斥矣。凶徒柳稷。以栗翁心卽氣也之說。肆然罵斥之曰。主氣蓋主理。王氣所自如此。○按主理而斥氣。主氣而斥理。恐皆未契。一邊曰主理。一邊曰主氣。近世頗有此弊。其不見朱子語。理非別爲一物。卽存乎是氣之中。無是氣。則是理亦無。掛搭處耶。又栗谷非理。則氣無所根柢。非氣則理無所依着。尤菴所引朱子語。天地之道。不兩則不能以立。諸說如是大殺分明。更何分而單之也。○按發之者氣也。所以發者理也。非氣則不能發。非理則無所發。此二十三字。栗谷自謂聖人復起不易吾言。栗谷平日重言復言。非特載於書。如是愚嘗遊石潭。其家人說理氣動輒誦此言。不啻常茶飯。○按栗翁稱退溪之精詳謹密。近代所無。而猶有埋發氣隨。與理氣互發之失。○按栗谷說。方圓之器不同。而器中之水一也。大小之甁不同。而甁中之空一也。此皆理通氣局也。又說。人信馬足。馬從人意。此氣發理乘也。○又說。惟其理乘機。而局於一物。故朱子。曰。理絶不同。惟其理之雖局於氣。本體自如。故朱子曰。理自理氣自氣。○又說。物之不能離氣。而流行不息者。惟水也。故惟水可以喩理。水之本淸。性之本善也。器之淸淨汚穢之不同者。氣質之殊也。器動而水動者。氣發而理乘也。器水俱動。無有器水動之異者。無理氣互發之殊也。器動則水必動。水未嘗自動理無爲而氣有爲也。○又說。理不離氣眞如水不離器。今曰。互有發用。則是器先動而水隨而動。或水先動而器隨而動。天下寧有是理乎。○按世以栗翁氣發理乘語爲主氣始此。此不見眉睫者也。上文有理之於萬物本然之妙無乎不在下文。有非氣先於理也。氣有爲。而理無爲。則其言不得不爾也。且所以發者理也。非理。則無所發。是栗翁所恒言。則說氣發時。氣上先有理貼。可知。○按栗翁陽動陰靜機自爾爲專屬氣者。不可。旣言動靜。則不言理氣。而理氣自在。朱子說。理有動。靜故氣有動靜。若理無動靜。氣何自而有動靜乎。○以本原言之。則理爲之主。以流行言之。則氣爲之主。理未有捨氣獨立之時。氣未有離埋自發之機。世之爲主理之論者。專主乎理。而遺却氣一邊。是有體而無用也。此不其禪學耶。王陽明心卽理出來。惡能如。是心石嘗爲余言。○【繼善成性】○按朱子說。繼善是未生前。成性是已生後。又說繼之者。善是二氣五行之事成之者。性是氣化以後事。又說。繼善如水之流行。成性如水之止而成潭。又說。繼善自其陰陽變化而言也。成性自是人物禀受而言也。通書註。繼之者。氣之方出而未有所成之謂也。昏之。則理之方行而未有所立之名也。陽之屬也。誠之源也。成則物之已成。則理之已立者也。陰之屬也。誠之立也。○【道器】○按天地之間。有埋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器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故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後有形。朱子說。備矣。○按理。則易所謂道也。易所謂器。是氣之謂也。形而上。便是無形之理。性卽理也。形而下。便是有形之器。氣有形者也。○按理氣。固無先後。有則俱有者。道卽器之謂也。蔡氏說。道亦器。器亦道。朱子說。○按理。則一而其形者。則謂之器。其不形者。則謂之道。然而道非器不形。器非道不立。○【物則】○按朱子說。物乃形氣。則乃理也。物之理方爲則。盧氏說。物者。形而下之器。則者形而上之道。形而上者。不出於形而下者之外。所謂有有。物必有則。也○按朱子說。盈於天地之間者。皆物也。旣有是物。則其所以爲是物者。莫不各有當然之則。而自不容已。眞西山說。盈天地之間。無非物也。人亦物也。事亦物也。有此物。則具此理。是所謂則也。則者。準則之謂。一定而不可易也。○陳氏說。氣之成形者。物也。理之成性者。則也。○按蒸民本註。有是物。必有是則。蓋自百骸九竅五○而達之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無非物也。莫不有法焉。如視之明。聽之聰。貌之恭。言之順。君臣有義。父子有親之類。是也。【費隱】按饒氏把朱子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而論之。曰無性外之物。萬物統體。一太極也。性無不在。一物各具一太極也。性無不在。是費也。性之所以爲性。隱也。○按鳶率鳶之性必飛。魚率魚之性必躍。朱子說。所以飛所以躍者。理也。氣便載得許多理出來。○按費隱之道。極其近小。極其遠大。自男女居室以至天下事物。天地聖人無所不包。或問括之曰。道之用廣。而其體則微密而不可見。○【感應】○按明道曰。天地之間只有一箇感與應而已。更有甚事。伊川曰。有感必有應。凡有動皆有感。感則必有應。所應復爲感。所感所復有應。所以不已也。○按天地萬理。要不外乎感應。咸卦傳曰。屈伸往來。感應無窮。自屈而伸。則屈者感也。伸者應也。自伸而屈。則伸者感也。屈者應也。蓋如此推之。無不皆然。○【動靜】○按動靜二字。實爲對待。不能相無。乃天理之自然。非人力之所能爲也。若不與動對。則不名爲靜。不與靜對。則不名爲動矣。文定春秋傳曰。聖人之心。感物而動。至言亦曰。靜與天同德。動與天同道。蓋未嘗有聖人無動之說也。此朱子說。檃括者。○按朱子說。未動而能動者。理也。未動而欲動者。意也。又說寤寐者。心之動靜也。又說。靜者性之所以立也。動者命之所以行也。又說。一動一靜而太極之妙。未嘗不在焉。說動。之不能無靜。猶靜之不能無動。又說。隨動隨靜。無處不是用力處。又說。知靜者爲主。而動者爲客焉。則庶乎不昧於道體。而日用之間。有以用其力耳。○按程子說。動以前又有靜。靜以前又有動。蓋徒靜是佛敎。以故朱子釋圖說。主靜另下其動也三字。○【盈虛消息】○大而天地之終始。小而人物之生死。遠而古今之世變。只是箇盈虛消息之理。此朱子說。○按胡氏說。消息盈虛四字。皆爲陽而言。復者陽之息。姤者陽之消。乾者陽之盈。坤者陽之虛。又說。消息盈虛。惟剝與豊言之。剝則君子之道。已消而虛。故有息之幾。豊則天下之勢。已息而盈。故有消之幾。○【一殊】○吳氏說。自散在事物者而言之。曰事理是理之萬殊處。一物各具一太極也。自人心得於天者而言。則曰天理是理之一本。處萬物統體一太極也。○栗翁說。理一分殊四字。最宜體究。徒知理之一。而不知分之殊。釋氏之以作用爲性。而猖狂自資。是也。徒知分之殊。而不知理之一。則荀楊之以性爲惡。或以爲善惡混者。是也。○按理一涵分殊。分殊根於理一。故一與殊。未嘗有相離。朱子所言太極者。象數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稱。形器已具。而其理兆朕之目。兩句可見。○按程子說。只是一理而天。人所爲各自有分。朱子說。天下之理。未嘗不一。而語其分。則未嘗不殊。此二說備焉。○【偏全】○按朱子說。人得其氣之正。故是理通而無所塞。物得其氣之偏。故是理塞而無所通。又說以其理而言之。則萬物一原。固無人物貴賤之殊。以其氣而言之。則得其正且通者。爲人。得其徧且塞者。爲物。又說。以理言之。則無不全。以氣言之。則不能無偏。體用第八。○邵子說。體無定用。惟變是用。用無定體。惟化是體。○朱子說。至誠無息者。道之體也。萬殊之所以一本也。萬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萬殊也。○栗谷說。以吾心對事物而言。則吾心爲體事物爲用。以吾心對天道而言。則天道爲體吾心爲用。。○按伊川說。心也有指體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體謂寂然不動也。用謂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朱子說。天下雖大。吾心之體。無不該事。物雖多。吾心之用。無不貫。王溪說。吾心之體。卽明德之虛。而具衆理者也。吾心之用。卽明德之靈而應萬事者也。○按。體立而後用。有以行如說虛靈知覺。虛靈爲體。知覺爲用。說具衆理。應萬事。具體應用。說天命之謂性。天命體性用。說率性。說修道。亦然。○按虛靈知覺。分而言。之則宜其爲體用。而統而言之一而已。故同春農巖。獨明其不然。○漁樵問對。薪火之體。火薪之用。火無體。待薪然後爲體。薪無用。待火然後爲用。○按六十四卦爲其體三百八十四爻。互爲其用。推此深究。何物不有體用耶。○按朱子說。觀川流之不息。悟有本之無窮。道之本然之體。不可見。觀此則可見無體之體。如陰陽五行爲太極之體。此一叚恐不能無疑。邵子曰。用起天地後。體立天地先。朱子亦嘗曰。體用兼擧。無所偏廢。乃爲盡善若用。有所不同。則所謂體者。乃是塊然死物而已。然則本然之體。雖不可見。見用行可驗其體。川之本是體流不息。是用不可爲無體之體也。朱子旣以上一圈。爲所以動而陽靜而陰之本體。則太極不其體而陰陽五行不其用乎。質諸心石曰。無體之體上體字。是形體之體。如言骨子也。下體字。卽體用之體。卽本然也。形而上之理也。太極之體體字。亦以骨子之義看之爲可云。身形第九。【精神氣血魂魄附】○大學或問。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後。有以爲健順仁義禮智之性。必得人氣然後。有以爲魂魄五○百體之身。○按程子說。善學者。取諸身而已。自一身以觀天地。朱子說。人有此身。便有所以爲人之理。與生俱生。○【精神氣血魂魄】○按人之生也。得水爲精。得火爲神。則所由厚薄壽夭係焉。○按無極之眞。二五之精。妙合而疑。蓋性爲之主。而陰陽五行爲之經緯錯綜。又各以類凝聚而成形。形旣生矣。神發知矣。此皆指人而言。物則偏故不全。○按朱子說。形生於陰。神發於陽。又說。人物之始。以氣化而生者也。氣聚成形則形交氣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吳氏說。萬物之形。皆生於地。而其氣實出於天。○勉齋說。人之始生。惟精與氣爲筯骨血肉者。精也。爲呼吸冷暖者。氣也。其精與氣。各有神。爲精之神謂之魄。氣之神謂之魂。耳目之所以神聽者。魄爲之也。此心之所以能思慮者。魂爲之也。合魂與魄。乃陰陽之神乎。○按楚辭卞證子産謂。物生始化曰魄。旣生魄陽曰魂。孔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鄭氏註曰。呼吸出入者。氣也。耳目之精明爲魄。氣則魂之爲也。淮南子曰。天氣爲魂。地氣爲魄。高誘註曰。魂人陽神也。魄人陰神也。○按左傳。心之精爽是爲魂魄。鄭康成謂。口鼻之呼吸爲魂。耳目之精明爲魄。○按北溪說。所謂始化曰魄。胎中略成時。人纔受得精氣。便結成胚胎模樣。是魄旣成。魄便會動。屬陽曰魂。故曰形旣生矣。神發知矣。又說。人始於氣感則得魂爲先。旣而體凝焉則魄次之。○按朱子說。魄者形之神。魂者氣之神。魂氣之精爽謂之靈。語類云。左傳說。魄先陽。而有看來也。是如也。是以賦形之初。言之必是先。有此體象。方有陽氣來。附中庸或問。陰陽合。則魄凝。魂聚而有生。又謂氣爲魂。血爲魄。明德第十。○按有得於天而光明正大者。謂之明德。朱子說。明德是一箇光明底物事。如人把火。將去照物。則無不燭。○玉溪說。明德只是本心虛者。心之寂靈者。心之感之猶鑑也。虛猶鑑之空。明猶鑑之照。不昧甲。言其明也。虛則明存於中。靈則明應於外。惟虛故具衆理。惟靈故應萬事。○按心者。身之主。而明德之所存者也。未應物之前。寂然不動。明德之本體。無不明。方應物之際。感而遂通。明德之妙明。無不明。旣應物之後。依舊寂然不動。明德之本體。終始無不明。此玉溪說檃括者。○按明明德爲大學一書之綱領。而玉溪註大學。可謂無註無明德。玉溪眞箇知明德矣。先儒論明德。不爲不多。而玉溪本心之說。栗谷選入聖學輯要。○按語類。明德如八窓玲瓏。豈惟八窓。千門萬戶。次第玲瓏矣。○按通書。至貴者。德而已。愚謂。明德之德當之。農巖語。人家各有箇光明寶藏。棄在塵土中。沒人尋覓。愚爲不明明德者。惜之。○按雲峯說虛靈不昧是心。具衆理是性。應萬事是情。北溪說。人生得天地之理。又得天地之氣。理與氣合。所以虛靈。玉溪說。虛主理言。靈兼氣言。先言虛。後言靈。見心之體不離用。把諸說參究。有何主理主氣之意耶。○按明德爲物。素至虛至靈。統擧一身。更無與匹。其虛靈者。故獨目此爲明德。在天曰明命。在人曰明德。益得乎天而光明正大者。是已。湖洛分數辨性情理氣單指兼指等許多說。不待參互。尤庵曰。心。性情之總名。近齋曰。心之尊稱。斯其盡焉。知覺第十一。【格致附】○按陳氏說。知所當然是知性。知所以然是知天。謂知其理所自來。趙氏說。知是識其所當然。覺是悟其所以然。○按心之有知覺。正是神血氣妙合所使也。或曰。非血也者。非也。朱子云。古有釁龜用牲血。便是覺。又云祭神多用血肉者。蓋要得藉他生氣。又云鬼神用生物者。皆是藉他生氣爲靈。○按如蜀山人蕫五經之徒。雖未有能前知者。非吾儒所謂知者也。○【格致】○按知覺本出虛靈之天。而必資格致。乃能有快悟。非但語其大如天地之高厚。事事物物。如一草一木一禽一獸。皆有至理。但積累多後。自能脫然有悟處。一物格而萬理通。雖顔子地位。亦未至此。學者須以此爲法。今日格。明日又格。至於格得。乃可也。○按程子說。若一事上窮不得。且別窮一事。朱子說。凡有一物。必有一理。窮而至之。所謂格物也。又說。大學許多工夫。全在格物致知。○按知覺格致。大學或問已詳。至善第十二。○玉溪說。至善太極之異名。而明德之本體。得之於天。而有本然一定之則者。至善之體。乃吾心統體之太極也。見於日用之間。而各有本然一定之則者。至善之用。乃事事物物。各具之太極也。○栗谷說至善之體。卽未發之中。而天命之性也。至善之用。卽事物上。自有之中而率性之道也。易有太極之太極。水之本流也。【至善與中之所從出】吾心之一太極。水之在井者也。【至善之體卽中之體】事物之太極。水之分乎器者也。【至善之用卽中之用】若以至善。只作器中之水。則是擧其用而遺其體也。以中只作井中之水。則是執其體而昧其用也。皆不成道理矣。又說。至善是十分是處。中亦十分是處。心性情第十三。【志意附】○心經贊舜禹授受十有六。言萬世心學。此其淵源。○朱子說。心者身之主也。撑船須用篙。喫飯須使匙。○又說。胡文定公所謂。不起不滅心之體。方起方滅心之用。能常操而存。則雖一日之間。百起百滅。而心固自若者。自是好語。○按心之爲物。至虛至靈。神妙不測。又人之一心。湛然虛明。如鑑之空。如衡之平。皆朱子說。○按程子說。心如穀種。愚謂。穀種一也。土有異。宜種下後。活枯肥瘦。隨土不齊。可驗本體。則無不善。而畢竟心有善惡之理。朱子說。身如一屋子。心如一家主。愚謂此在其主耳。如非其主屋。雖阿房銅雀。安用哉。○先儒謂心者。天之北辰。辰惟居其所。故能爲二十八宿之綱領。○按先輩謂孔子不言心。孟子言心。愚謂不言心。是畫前易。言心畫後易。邵子說。圖雖無文。吾終日言之。楊氏說。孟子千變萬化。只說從心上來。此畫前畫後之象也。○按陳氏說。圓外竅中者。心之形體。可以物言。備具衆理神明不測者。此心之理。不可以物言。然有此形體。方包得此理。朱子心無形體之說。蓋指操舍存亡而言。○按重庵心說。謂梅山以氣之一本當之。華西以理之總腦當之。兩說於尤庵或謂理或謂氣。說恐皆未符。○按朱子說。心是字母。故性情字皆從心。又說。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用。心者性情之主。又說。性是靜。情是動。心兼動靜而言。丘氏說。心動物也。情則心之動。而見於外者也。輔氏說。心是活物。蓋不靜養而操存。則煩擾而放去矣。○按張子曰。心統性情。朱子曰。統如統兵之統。然則心是將。而性情是軍卒也。○按性爲心宰說。未知老洲何見而剙。此張子心能盡性。心統性情。朱子心者。性情之主。其證非一。○按朱子說。心與性。似一而二。似二而一。又曰。心比性微有跡。比氣則自然又靈。栗谷曰。未發之理在於心。而其名爲惟。已發也理在於情。而其名爲道。又曰。性理也。心氣也。尤庵曰。心雖是氣。而該備此理。故或謂理或謂氣。陶庵曰。心固是氣也。而然必合性與氣言之。其義乃備。又曰。心又氣之精爽。而又合理而言之。則不可專着一氣字。沕合衆說。心之具性情理氣。可知。○按天理之賦於人者。謂之性。合性與氣而爲主在於一身者。謂之心。心應事物而發於外者。謂之情。此栗谷說。心如器。性如器中之水。情如水之瀉出者。此沙溪。說論心性。情兩賢語盡矣。○朱子說。邵子忽自於擊壤集序內說。出幾句云。性者道之形體也。身者性之郛郭也。心者身之區宇也。物者身之舟車也。此說極好。○又說。性與氣。皆出於天。性只是理。氣則已屬於形象。又說。天大無外。性禀其全。故人之本心。其體廓然。亦無限量。惟其枯於形氣之私。滯於聞見之小。是以有所蔽而不盡。○按朱子曰。性者人所禀於天。以生之理。又曰。性者人物所以生之理。正蒙曰。性者萬物之一原。非有我之得私。蓋天下無性外之物者。此。○按朱子說。性情二字。常相參。有性便有情。有情便有性。又說。情便是性之發。非性何以有情。○按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程子說。心爲太極。邵子說。爲太極則性也天也。自在矣。○按朱子說。伊川說性卽理也一句。卽自孔子後。惟伊川說得書。這一句。便是千萬世說性之根基。又說。中庸首三句。乃天地萬物之大本大根萬化。皆從此出。蓋孟子性善。源於此。信乎師受之有自也。按湯誥。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眞氏謂。開萬世聖學之源。自成湯始。陳氏謂。六經言性。實始於此。中庸言性命道敎。其淵源蓋出於此。又說。千古聖學。開端於若有恒性之一言。其次則習與性成之言也。○陳氏說。孟子道性善。蓋言性無不善。明道謂善。固性也惡。亦不可不謂之性。○勉齋說。性者人物所得乎天之理也。仁義禮智之屬是也。生者人物所得乎天之氣也。有知覺而能運動者。是也。○按天下無性外之物。朱子釋太極說。天下無理外之事。雲峯言性善說。○按博愛之謂仁。是指情爲性。朱子說。生之爲性。是認氣爲性。饒氏說。胡氏所釋智字言。心之神明所以妙衆理。而宰萬物。是認心爲性。農巖說。此蓋毫釐千里者。○栗谷說。性情元無理氣互發之理。凡性發爲情。只是氣發而理乘。○朱子說。性只是理。情只是流。出運用。處心之知。覺卽所以具此理。而行此情者也。○按天地之性。卽我之性。豈有死而遽亡之理。又形有死生。眞性常在。又以我爲主。以覺爲性。諸說傡未免偏見。朱子說。有是理則有是氣。苟氣聚乎此。其理亦命乎此可推。○【志意】○按朱子釋志字曰。心之所發。又曰。心之所之。又先儒有曰。潛心在是而必至者。志也。○按意者。心之念慮方萌處。意者。心之所發也。志與意不同。意是發動處。志是極至處。皆先儒說。○栗谷說。心之初動者爲情。緣是情而商量者。爲意。意者緣情斗起者也。○朱子說。橫渠云以志意二字言。則志公而意私。志剛而意柔。志陽而意陰。○按呂與叔克己銘云。志以爲帥。意爲卒徒。蓋志而無氣。則志無所使也。本然性氣質性第十四。○按朱子說。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而言。論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天地之性則太極本然之妙。萬殊之一本也。氣質之性。則二氣交運。而生一本之萬殊也。氣質之性。卽此理墮在氣質之中耳。非別有一性也。又說。天地之所以生物者。理也。其生物者。氣與質也。人物得是氣質以成形。而其理之在是者。則謂之性也。又說氣質之性。起於張程。極有切於聖門。有補於後學。又曰。使張程之說早出。則諸子說性惡與善惡混等。自不用爭論。○按大學序。莫不與之仁義。此本然之全也。氣質之性。或不能齊。於是有氣質之殊。○按伊尹曰。習與性。成是專主氣質而言。夫子曰。性相近習相遠。兼氣質而言。朱子性相近註。氣質之性。固有美惡之不同矣。蓋以其初而言。則皆不甚相遠也。但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於是始相遠耳。○按朱子說。天命之性。若無氣質。却無安頓處。胡氏說。天命之性。不離於氣質之性。陳氏說。纔說性字。已寓於氣質中。已寓字不親貼。○按栗谷說。氣質之性。本然之性。決非二性。時就氣質上。單指其理。曰本然之性。合理氣而命之曰。氣質之性。又就本然之性。則專言理。而不及乎氣矣。氣質之性。則兼言氣而包理在其中。又說。若如退溪之說。則本然之性在東。氣質之性在西。自東而出者。謂之道心。自西而出者謂之人心。此豈理耶。又說。以惡謂非性之本然。則可謂之不本於性。不可也。水本淸而泥滓之汨。遂成濁流以濁謂。非水之本然。則可。謂之非水之流。則不可也。○按朱子說。枯槁之物。只有氣質之性。而無本然之性。此語尤可笑。向使元無本然之性。則此氣質之性。又從何處得來。又說。木燒爲灰。人陰爲土。亦有此灰土之氣。旣有灰土之氣。却有灰土之性。安得爲枯槁無性也。又說。若如所謂纔無生氣。便無此理。是天下乃有無性之物。而理之在天下。乃有空闕不滿之處也。而可乎。又說。是雖其分之殊。而其理則未嘗不同。又說。生木雖枯毁無餘。而氣之在此者。猶自若也。退溪說。死槁土塵。亦莫不有其氣。有其氣。便有其理。栗谷說。枯木死灰之氣。非生木活火之氣。而枯木死灰之理。卽生木活火之理。栗說微有不同。○南塘說。五常之性。對太極而言。則爲氣質之性。對剛柔善惡之性而言。則爲本然之性。此語可疑。朱子曰。太極本然之妙。又曰。性是太極之本體。以此觀之。性與太極。分而作對可乎。質諸淵齋亦然。人物性同異第十五。○按朱子說。性字通人物而言。但人物氣禀有異。不可道物無此理。又說。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賦形氣。不同而有異。○按程子曰。人則能推。物不能推。可見理全。而物不得全。朱子論物性之偏有曰。謂之全。亦可。謂之偏。亦可。此見萬物一原之理。○按人物性同異。生之謂性註。深言其異。以氣言者也。天命之謂性註。乃兼人物爲言。以理言者也。以氣則所稟不同。以理則天之所命一而已。眞西山說。備焉。○按朱子說。孟子分別犬之性牛之性人之性。有不同者。而未嘗言犬之氣牛之氣人之氣不同也。蓋言人與物。回其氣禀之不同。而所賦之理。亦異也。又按程子有隙中日光之論。蓋言氣之淸濁粹駁。性有不同也。○按朱子行狀。謂求諸人。則人之理。不異於已。參諸物。則物之理。不異於人。此見萬物一原。栗谷說。人之性。非物之性。犬之性。非牛之性。此見各一其性。○按近世論人物性同異者。或曰。本然有偏全。或曰偏全非本然。蓋本然之理無乎不在。雖有偏全之物。豈非本然之理。把物偏全者。謂之理之本然。則不可。窓隙月光。雖有大小。罔非月。光月光本無大小之分。○按大學或問。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後有以爲健順仁義禮智之性。中庸章句。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爲健順五常之德。孟子主之謂性章註。以理言之。則仁義禮智之禀。豈物之所得以全哉。朱子嘗謂。論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絶不同。胡氏說。蓋庸學則皆以爲人物之生。理同而氣異。孟子則以爲氣同而理異。大化流行。賦予萬物。何嘗分人與物。此理之同也。人得氣之正且通者。物得氣之偏且塞者。此氣之異也。人能知覺運動。物亦能知覺運動。此氣之同也。然人得其氣之全。故於理亦全。物得其氣之偏。故於理亦偏。人與物不能不異矣。理同氣異。從人物有生之初說。氣同理異。從人物有生之後說。此刪略諸說者。人物性同異。可謂無復餘蘊矣。人心道心第十六。○按朱子說。此心之靈。其覺於理者。道心。覺於欲者人心也。又曰。道心是義理上發出來底。人心是人身上發出來底。雖聖人不能無人心。如飢食渴飮之類。雖小人不能無道心。如惻隱之心是。又說。聖人全是道心主宰。又說。人心如卒徒。道心如將。又說。人心如船。道心如柁。任船則所在無定。向若執定柁。則去住在我。○按形氣非皆不善。形氣猶船。道心猶柁。蓋未有無船之柁。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按朱子說。心一也。非是實有二心。學爲一物不相交涉也。但以存亡而異其名耳。勉齋說。人心道心。非是兩箇心。但看所發如何。栗谷說。人心道心。非二心亦。此意。○按程勿齋說。生而靜氣未用事時。但謂之心而已。感物而動。始有人道之分。動豈可妄哉。○按栗谷說。道心。雖不離乎氣。而其發也。爲道義。故屬之性命。人心雖亦本乎理。而其發也。爲口體。故屬之形氣。七情。卽人心道心善惡之總名也。四端。卽道心及人心之善者也。又說。發者氣也。所以發者理也。其發直出於正理。而氣不用事則道心也。七情之善。一邊也發之之際。氣已用事。則人心也。七情之合善惡也。又說。性則心中之理也。心則盛貯理之器也。安有發於性發於心之別乎。人心道心。皆發於性而爲氣所掩者。爲人心。不爲氣所掩者。爲道心。又說。發道心者氣也。而非性命則道心不發。源人心者性也。而非形氣則人心不發。又說。朱子曰心之虛靈一而已矣。而或原於性命之正。或生於形氣之私。先下一心字在前。則心是氣也。或原或生。無非心之發。則豈非氣發耶。心中所具之理。乃性也。未有心發而性不發之理。則豈非理乘耶。○又說。退溪。則以內出爲道心。以外感爲人心。珥則以爲人心道心。皆內出而其動也。皆於外感也。○又說。道心原於性命。而發者氣也。則謂之理發。不可也。人心道心。俱是氣發而氣順乎本然之理者。則氣亦是本然之氣也。故理乘其本然之氣也。理乘其本然之氣爲道心焉。氣有變乎本然之理者。則亦變乎本然之氣也。故理亦乘其所變之氣而爲人心。又說。以道心爲本然之氣者。亦似新語。雖是聖賢之意。而未見於文字。未發已發第十七。【中和附】○按朱子說。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性也。又說。未發之前。是敬也。固已主乎存養之實。已發之後。是敬也。又常行於省察之間。又說。未發之前。太極之靜而陰也。已發之後。太極之動而陽也。○按未發見於大全語類曰。自堯舜至塗人一也。曰廝役亦有未發。曰未發塊然如頑石。而若曰。衆人未發。已有舊亂一叚。與堯舜塗人語相左。此栗谷說。衆人於瞥然之境。不昏則亂。失其本體。由其拘氣質者耶。○按未發說。自程子數條語以來。呂子約轉向未有見聞上去說。得愈多愈見紛宂。朱子以千不是。萬不是痛切告之。○按陳氏說。戒懼於不覩不聞時。未發時工夫。謹獨於隱微時。已發時工夫。朱子說。不覩不聞者。已之所不覩不聞也。獨者人之所不覩不聞也。○徽庵說。未發之前。氣未用事。心之本體。不待正而後正。發而中節。則心之用。無不正。亦不待正之而後正。○按栗谷說。未發則性也。已發則情也。發而計較則意也。心爲性情之主。故未發已發。及計較。皆可謂之心也。又說。未發者。性之本然也。太極之妙也中也大本也。於此亦有不善之萌。則是聖人獨有大本。而常人無大本也。孟子性善之說。爲駕虛之高談。而人不可以爲堯舜矣。子思何不曰。君子之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而乃泛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耶。○按朱子釋未發曰。天下之理。皆由此出。論人道心執中曰。天下之理。豈有以加於此哉。中庸或問論未發曰。此爲義理之根本。於此有差。則無所不差矣。共肅齋先師勑者。又勅曰。四七未已發。當考朱子答陳器之張欽夫等書。路脈不差云。【中和】按朱子說。中和二字。皆道之體用。以人言之。則未發已之謂。又說。惟其戒謹恐懼。不敢須叟離。然後中和可致。而大本達道。乃在我矣。○按靜而無一之不中。則吾心正。而天地之心亦。正天地於此乎位矣。動而無一事之不和。則吾氣順而萬物於此乎育矣。但能致中和於一身。則天地雖亂。而吾身之天地萬物不害爲安泰。一家一國。莫不皆然。此萬化之本原。一心之妙用。聖神之能事。學問之極切。或問刪略。○栗谷說。中者性之德也。大本也。和者情之德也。達道也。時中者。致中和者也。立大本而行達道者。也毫釐不可差。四端七情第十八。○按六經言仁。自仲?之語克寬克仁一言始。遂開萬世言仁之端。朱子說。孔門之學。所以必以求仁爲先。蓋此萬理之原。萬事之本。○按朱子說。仁是惻隱之母。惻隱是仁之子。仁是長兄。又說。伊川語錄中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說得太深。游氏說。仁者衆善之首。又曰。心之全德生生而不窮也。○按仁之爲性。根於太極之本體。義禮智無不由仁出來。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謂仁爲統體者。以此。○胡氏說。人性有五。仁義爲先。人倫有五。君親爲先。所以孟子揭此於七篇之首。○胡季隨曰。戒懼者。所以涵養於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愼獨者。所以省察於喜怒哀樂已發之後。朱子曰。此說甚善。○按伊川好學論。四端未發時。七情是形生後。觸形動出者。○按栗谷說。四端七情正。如本然之性。氣質之性。本然之性。則不兼氣質而爲言也。氣質之。性則却兼本然之性。故四端不能兼七情。七情則兼四端。又說。人心道心。非二心也。人心道心。旣非二心。則四端七情。亦非二情也。情之總名以七情而揀擇。其善情曰四端也。朱子發於氣云者。只是主四端之主理。七情之兼言氣耳。又說。七情。卽人心道心善惡之總名也。孟子就七情中。剔出善一端。目之以四端。四端道心及人心之善者也。○又說退溪四端。理發氣隨之。七情氣發理乘之。所謂氣發而理乘之者。可也。非特七情爲然。四端亦是氣發而理乘之也。又說。退溪以善歸之四端。又曰。七者之情。亦無有不善。若然則四端之外。亦有善情也。此情從何而發哉。蓋四端就七情中。善一邊言也。兼善惡是七情說。又說。退溪與奇明彦四七之論。無慮萬餘。竊想退溪之意。以四端爲由中而發。七情爲感外而發。以此爲先入之見。而以朱子發於理。發於氣之說。主張而伸長之。做出許多葛藤。每讀之未嘗不慨然。以爲正見之一累也。誠敬第十九【道德才學附】○按漢儒。皆不識誠字。宋李邦直始謂不欺之謂誠。徐仲車謂不息之謂誠。至子程子曰。無妄之謂誠。子朱子更加以眞實二字誠之說。盡矣。六經言誠。自尙書胡雲峯說。○觀物篇。至理之學非至誠不通。○按朱子說。人不誠處。多在言語上。嘗肅齋。誠字從言者此。○按大哉誠乎。圖說通書。都是以誠。誠在中庸。亦爲一書之樞紐。蓋誠天道也。人道也。孟子謂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世間甚事。有不誠而成者耶。○按朱子說。誠者物之終始。誠是實理。又誠者實有之。理自然如此。此蓋天地之理至實。而無一息之妄者也。○西山說。敬誠仁三者。堯舜禹湯正傳。○按朱子說。敬之一宇。聖門之所以成始而成終者也。又說。聖門之學。別無要妙。徹頭徹尾。只是箇敬字而已。又說。敬字工夫。乃聖門第一義。又說。乃知伊洛拈出敬字。眞是學問始終。日用親切之妙。又說。敬是箇扶策人底物事。又說。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又說。武王始踐阼。急於聞道。太公望所告。不出敬與義之一言。又說。程先生。有切於後學者。最是敬之一字有力。又說。敬之一字。萬善根本。涵養省察。格物致知。種種工夫。皆從此出。又說。誠字。在道則爲實有之理。在人則爲實然之心。而其維持主宰。全在敬字。○按敬之一字。朱子於大學或問言之。備矣。程子之主一無適。上蔡之常惶惶法。尹焞之其心收。斂不容一物。一言蔽之曰。敬者一身之主宰。萬事之本根也者。備矣。○愚謂學問之道。非有別件物事。誠敬二字而已。○【道德】○按道無形體。却是這物事感載那道出來。孟子曰。道猶大路。然邵子曰。道猶路也。萬古在前。萬世在後。誰能不由此道而行。程子曰。道者天理當然之路。專言天者。卽道也。朱子曰。道卽人倫日用之間所當然者。是也。又曰。道只是君臣父子日用常行當然之理。非有玄妙奇特不可測知。如釋氏所謂豁然大悟。通身汗出之說也。又曰。道者性之發用處。陳氏曰。道者事物中所當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按中庸或問。道者自然之路。德者人之所得。論語註。德之爲言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也。又謂德字從心者。以其得之於心也。○按德者人所得於天之理。又德至於仁與天同運。皆先儒說。○按通書。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又曰。德者五行之性。德之爲義大矣哉。○按通書。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於身而已。然則天地間。旣禀爲人。而道德不有於身。可得爲人哉。○按書德無常師善無常主等語。南軒謂虞書精一數語之外。惟此爲精密。○【才學】○按孟子曰。若夫爲不才。非才之罪。程子曰。才出於氣。氣淸則才淸。氣濁則才濁。朱子釋之曰。孟子以發於性者言之。程子兼指其禀於氣者言之。又謂程子爲密。○按朱子說。惻隱羞惡心也。然惻隱羞惡發揮之。至於仁義。不可勝用者。才也。又說。士之所以能立天下之事者。以其有志而已。然非才。則無以濟其志。非術。則○以輔其身。○又說。管仲之德。不勝其才。子産之才。不勝其德。蓋才德常稱爲貴。○按人之有才。政難多得。夫子謂才難。然有才而不以德勝之。則反不如不才。○按古人言。學字自說命始。有又六經言學字。只是傳說。方說起來。皆先儒說。○按程子說。人之蘊蓄。由學而大。在多聞前古聖賢言學行。大率無蘊蓄。不可以謂學。論語註學之爲言。效也學而不效前古聖賢。更有效誰。○按朱子說。夫學非說書之謂。然不讀書又無以知爲學之方。又說。學而無覺。則亦何以學爲也哉。又說。人之所以爲學。心與理而已。又說。所謂學者。所以學而至乎聖人之事也。又說。人之所以爲學者。以吾之心未若聖人之心故也。又說。若吾之心。卽其天地聖人之心無異矣。則尙何學之爲哉。○又說。原道擧大學。却不說格物致知。蘇氏古文擧中庸。不獲乎上。却不說明善誠身。這箇都是無頭學問。又說。蘇子由。學聖人。不如學道。他認道與聖人。做兩箇物事。不知學道。便是學聖人。學聖人便是學道。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題性理類按後 朱子曰。道無所不在。無窮無盡。聖人亦做不盡。天地亦做不盡。又曰太山爲高太山頂上已不屬太山此喩道體無窮而事物雖大。終有限量。今此編後。積有年。所苦血採補務以盡者爲法。適在襄晩。精力之未逮也。居又僻左書籍之未周也。强半是當考見漏。終欲盡其無窮盡。終奈有限量何。甚恨甚恨。至若馬肝之論。實未嘗無姑闕。待來處者矣。嗚呼。以此罪我。豈盡知我。覽者其恕之。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師友遺墨【附】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德隱小記 圃隱牧隱冶隱等諸先生。始以隱字爲號。自後爲號者。動輒例套隱字。隱字爲號。遂累莫累矣。鄭君汝成。德隱之號。非君自號。當世人仰君。所居德山。不啻高山爛相稱德隱。異哉異哉。此隱字雖在此世。實不爲此世例套也歟。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中山小記 如不得中行。必也狂猶。蓋貴中耳。中何等大道理若至乎。不偏倚無過不及境界。放可以彌六合。大實如此。今德彬早而棰李。而晩而桑麻。以樂琴書訓子孫。爲未死前究竟法。嗚呼。德彬其得之矣。然則德彬之中。非彌六合之中。其退藏密之中也歟。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本窩小記 孝悌爲人之本。今羅君聖敎。旣孝子老慈悌于兄弟。頗爲鄕里所稱。余把本字。揭于君所讀之窩。聖敎乎。其加勖哉。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勞翁小記 勞陳翁基燦號。經籍固爾。凡千世所當爲。罔晝宵或忽。寔翁本性。勞則思。思則善心生。如許頑懦界。見其人歟。胤子周久已從余。於勞字殊覺。有鳳毛草。數語歸之。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貧讀戒 世間元無不讀書做人。人苟有志。實勿拘於貧。不讀士貴志以此。如陳平之囊螢。匡衡之穿壁。沈麟士之織簾。誦書口手不息。劉峻之寄食課讀燎麻褻髮。朱詹之累日不爨。呑紙實腹。寒無氈被。抱犬而臥。又如帶經而鋤。編筍而牧。負薪拾黍而誦。如此類類難枚擧。蓋自古文章顯達。竟遂平生之士。初無非大耐飢困寒苦中出來。若夫飽暖惰逸。絶未聞有成切處。嗟。汝兒曺其銘念哉。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文戒 文何等至貴。然不以行徒文反不若不文。秦之李斯。漢之楊雄。文非不美。焚書頌莽事一誤。萬億載厥罪難洗。在唐有樊系爲朱泚。譔冊文旣成。仰藥而死。爲忠爲逆。在作與不作。能死不能拒泚。未免臧獲婢妾輩。引決果何意耶。噫。彼三人者行。不容誅。文實可惜。余每讀明史。至方正學孝孺。不草太宗詔處。未嘗不掩卷。長喟繼之以淚也。正學姑置門生。故吏亦何致多死於不當文。雖雷霹之威。莫能强隻畫乎生所學。正合此時用。快哉快哉。堂堂大丈夫。處變不苟。固如是矣。此世何世。特表出以自矢。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心齋老兄六十壽席韻 詩中甲子氣堂堂。六十風霜鬢髮蒼。兄弟享安同棣案。兒孫獻壽擧華觴。積懷日落西山雨。望眼雲迷錦水陽。致力陶公常運甓。心船四海一天長。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草堂風雨。夜憶三弟。【幷小引】 兄弟三人。流離他鄕。獨坐草堂。隻影兀然。風朝月夕。思之耿耿。轉側坐臥。開戶遠望。只有雲山峨峨。便路阻絶。人情天倫。實所難堪因以成吟。㥘海風霜雁失行。不知何日喜逢迎。夢驚雨落朝雲濕。思到星殘曉月明。人事貧窮難送逐。天時變易有陰晴。兀然獨坐悠然望。綠水靑山數去程。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賞春 春寒三月始看花。探景歸來日已斜。自笑山翁生活富。養鷄種藥不離家。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遊山二首 今年此事去年期。春服初成酒熟時。葡帳牽風登翠蔓。棘叢綰霧繚靑絲。寒松迎日燻霜葉。深竹經冬展雪枝。臨水登山歸詠路。曾翁意味此先知。諸君不負翫山期。和氣天明日暖時。竹愛舊淸風瑟瑟。草催新綠雨絲絲。石嫌苔繡雲磨面。樹恐花飛露護枝。晦父千秋消息遠。武夷奇絶有誰知。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牛山書室。與安晩愚安三湖同酬。 短崖絶壁路橫斜。江柳靑靑兩岸沙。瑟瑟臨風聽古竹。登登開逕種名花。淸高事業梁鴻宅。灑落襟期茂叔家。好是溪山奇絶景。用錢如土更難賒。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登鎭南樓。望風景。入山城。拜忠烈祠。 景光不盡晉城東。遠客登臨眼界通。拱北門前人似海。鎭南樓外路斜虹。柳川暖日僧呑綠。花陌微風妓妒紅。祠宇至今無恙在。龍蛇殉國幾英雄。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義巖 義巖屹屹立中洲。晝夜江聲恨咽流。月隱雨疏雲暗地。佳人忠魄夜應愁。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題論介廟壁 殉國義山重。誰能死得所。士子行亦難。況復娼家女。漢末聞貂禪。東方有義女。千古垂芳名。丹心孰敢侶。山岳不足高。河海無加巨。分明不死魂。借問遊何處。義高一大巖。屹屹立中渚。今來失節人。若使聞君語。雖是禽獸腸。豈不愧心緖。如生孔子獲麟前。必也爲君大筆擧。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入竹島【在固城南門外】 竹島春濃草樹深。桃花亂落拂衣襟。依依紅綠相輝映。誰識仙源到此尋。

상세정보
56403건입니다.
/2821
상단이동 버튼 하단이동 버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