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金元善大學問目 序氣質之稟。或不能齊。夫氣質之稟。或淸或濁。或美或惡而不能齊也則此或字。與或問或貴或賤而不能齊之或字。似同。或淸或濁。或美或惡。故有萬不齊。然則或貴或賤。乃不齊之註脚。與此或字。不可援比。此或字。應上文莫不二字。序分六節云云。竊意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敎人之法也。一句乃一篇之命題處。蓋自天降生民至所有而全之也。是一節言性氣之不同。一有聰明至所由設也。是二節言治敎之意。三代之隆至非後世之所能及也。是第三節言三代之敎。及周之衰至知者鮮矣。是第四節言孔門之敎。自是以來至與有聞焉。是第五節言程子表章之義。顧其爲書以下。是第六節言自家補正之事。甚是。陳氏以劈頭一句爲一節。未知其得。讀法正好著心之著字。註陟略反下同。上文已有著字。而此特言之何也。著下註。永樂諸儒之釋也。世皆緣此。上文著字。讀之以諸。而作語助看。然愚意恐未是。上文著字。皆讀鑿。意乃分明。若作語助。則無甚意味。且永樂之釋多未精。恐不可皆從。如敎字至塡敎他實。始釋之以平聲。令字至逐一令記得。始釋之以平聲。若然則上文傳文敎熟。須敎上口。須敎通透諸敎字。皆去聲讀耶。須令了了分明。令文意連屬諸令字。亦皆去聲讀耶。且如易字至看得容易。始註去聲。上文不可容易。可入聲讀耶。其不可從蓋如此。致知在格物云云。不曰欲致其知者。先格其物何也。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故然耶。若乃一事。則何以分兩條。致知格物。是一項事。故變其文。然其實互文。此一句當通上文看。觀於傳文諸在字可見。知吾心之知也。物事物之理也。旣有彼此之分。固爲兩項。然才明彼。卽曉此。非有層節。故爲一事。明明德章第一節。泛言德之當明。第二節言明明德工夫。第三節言明明德之功效。夫欲平天下者。必先明其德。欲明其德。則必常目在之。必常目在之。則終必至於克明峻德之境。末節以自明二字。結上三節。而起下章自新新民之意。文理接續。血脈貫通。非此之謂乎。然。誠意章上不屬於致知。下不屬於正心者何也。竊念致知以上。乃知上說。誠意以下。乃行上說。若上屬於致知。則似專爲致知而言也。下屬於正心。則似專爲正心而言。故特表出之。然其實則盡屬於上下者也。然。誠意章章句。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云云。先儒多以務決去。屬之於惡惡。以求必得。屬之於好善。未知如何。若如云云。則皆字無著落。如好善好之十分。是求必得。若有一分不好底意。則務決去。惡惡亦然。然則好惡各自有務決去求必得。是故著皆字。正心章章句。或不能不失其正。而修身章章句。必陷一偏而身不修云云。正心下或字。修身下必字。何也。上章旣透過格致誠意關之君子。豈有每動必失者乎。故上章下或字。下章就衆人分上言故下必字。衆人恒病。君子所當察云。齊家莫非恕之事。而於治國章。始言恕字何。治國較齊家濶大。故言恕於此。然齊家章五辟。是不恕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