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金元善周易問目 易序有二後序。非程子所著也。前序云程子傳序。而後序但云易序。未知誰著。易序何爲非程子所著。前序旣曰程子傳序。故此序及上下篇義。皆蒙上而不復著程子者。觀下朱子所著初篇序朱子圖說。而五贊及筮儀諸篇。更不著朱子者。可見矣。但程子序至有二者。以愚揣之。程子平生用力。多在於易。易序恐是讀易時作。易傳序是作傳時作。然或以此序不載伊川文集爲疑。此則固然。而董氏所謂玩其辭義。非程子不能及此者。恐得之。伏羲但畵卦。而至于文王。始著卦辭。周公又著爻辭。至于孔子。始著彖象伏羲以後。文王以前。何以定吉凶也。古人純朴。不似今人許多擾攘。雖無著辭。旣畵卦但用其爻而知之。故語類曰伏羲當時人。一也不識。二也不識。陰也不識。陽也不識。伏羲但與他剔開這一機。然才有個一二。後來便生出許多象數來。恁地時節。他也自遏他不住。然當初也只是理會網罟等事也。不曾有許多嶢崎。如經世書之類。又曰文王之心。已自不如伏羲寬濶。急要說出來。孔子之心。不如文王之心寬大。又急要說出道理來。觀此數言。可瞭然矣。凡卦爻初多吉而上多凶。居下者恒少過。處乎上極者。易致乖戾。同人之六二與九五。柔剛中正。上下相應。可謂盡善矣。却言同人干宗吝。九三亦在同人之時。而何必謂上旡正應。故有三歲不興之象也。六二之一陰。是一卦之主。而柔弱不得自主。又是衆陽之所與。而有應於上。不能大同。獨係私昵。而不公廣其道。是以吝也。九三欲同於二。而非其正。大有之九二。材力强健。能勝大有之任。如大臣之能勝天下重任。可以吉矣。而但云有攸往旡咎者何也。此爻惟任天下之重如伊尹者當之。旣任天下之重。而處大有之難。得其旡咎則足矣。吉不須言也。故傳曰大有豊盛之時。有而未極。故可往而旡咎。至於盛極。則不可往矣。謙之初上。皆陰柔。俱旡位。初云吉而上不云吉。謙之爲卦。艮下坤上。艮靜也坤順也。故下三爻言吉上三爻言利豫之初六。上有九四正應矣。而云鳴豫凶者何也。陰柔小人。處下位而志意窮極。不勝其豫而以自鳴。雖有正應。奈他何哉。蠱之六四云。裕父之蠱往見。象曰往未得也。占者得此爻。則其父雖有事。不可幹乎。凡事量其才而處之。若以柔順之才。往幹過常之事。則安得以濟勝而莫。之見吝乎。賁之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旡敢折獄云云。庶政事之小者。折獄事之大者。何不治大事。而但治小事也。山下有火。明不及遠故也。離明在內。所以明庶物。艮止在外。所以旡敢折獄。剝之六三。在四陰中。而獨與上應。復之六四。亦在陰中。而獨與初應。三四皆從道。而六三特許以旡咎。六四不許以旡咎。而註但云吉凶非所論者何也。排衆獨往。只當論其道理之當否。不必論其吉凶也。且復之六四與剝之六三。象同而地異。蓋六四以柔居群陰之間。初方甚微。不足以相援。雖有從陽之志。終難克濟。豈可遽謂之旡咎也哉。復卦一陽始動。宜其安靜以養也。故象曰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卦辭云出入旡疾。朋友旡咎者何也。彖辭之出入旡疾。以卦才卦德而言。其天地生物之心也。大象之閉關不省方。以其保養弱陽而言。其聖人裁成之道也。旡妄之九五。陽剛中正。以居尊位。旡妄之至。何爲而有疾也。又若有疾。則雖陽剛中正。必藥而後愈矣。云勿藥有喜何也。旡妄之疾。先儒以文王羑里之獄。周公流言之變當之。蓋不殄厥慍。亦不隕厥聞。公孫碩膚。德音不遐。是不藥而自愈者矣。故曰旣已旡咎。而復藥之。則反爲妄而生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