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重菴 前諭明德條。今明德。以心言。則道心也。以性言。則本性也。以情言。則天理也。於此無問精粗本末。揷入一毫氣字。爭爲長雄。則孔子之經文。朱子之章句。所以苦心發明之意晦矣。此與漢燮平日所聞於家庭者吻合焉。且考先師著說。無非是言。尤覺師門授受之無毫髮爽也。近觀梅翁文集。以明德。專屬之於氣。而歷引語類數條以爲證。寒鄕晩進。安敢容喙於其間。而重犯不韙之罪乎。然義理者。天下之公也。不可以終於泯默。敢陳愚見如左。從古經傳。凡言德者。皆主理以言。而明字。亦不過德之本色。如是光明而已。若專以氣字當之。則與德字本義。不啻差謬千里。以朱子章句言之。但爲氣稟所拘云爾。則豈可謂氣爲氣之所拘乎。若曰氣爲氣之所拘。則非徒不成說話。義理恐不如此。且或問曰。必其上智大賢之資。乃能全其本體。而無小不明。其有不及乎此。則其所謂明德者。已不能無蔽。而失其全矣。況乎又以氣質有蔽之心。接乎事物無窮之變。則其目之欲色。耳之欲聲。口之欲味。鼻之欲臭。四肢之欲安佚。所以害乎其德者。又何可勝言也。又曰其所謂明德者。又人人之所同得。而非有我之得私也。觀此德字與氣字。相對說下。則德之以理而言。槩可知矣。人人之所同得而非有我之得私也。則主理而言。尤爲明白。蓋理通氣局。故理者。人人之所同得。而氣者。淸者智而濁者愚。美者賢而惡者不肖。此則人人之所不同也。語類曰。這箇道理。在心裏。光明照徹。無一毫不明。又曰人本來皆具此明德。德內便有仁義禮智四者。又曰明德。是自家心中。具許多道理。在這裏。本是箇明底物事。初無暗昧。人得之。則爲德如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是從自家心裏出來。又問明德。便是仁義禮智之性否。曰便是觀此諸條。無氣邊一毫近似底意思。蓋讀書者。一以朱子爲宗主。而着力眞得。則諸說之同異得失。有若指諸掌矣。陶菴曰。合理氣而兼體用。虛靈洞徹。光明純粹者。而名之曰明德。又曰明德。本心之謂也。心固氣也。氣之本體。湛然淸明而已。【陶庵說止此】陶翁此說。殊覺聽瑩。蓋太極。雖不離於陰陽。而亦不雜乎陰陽。而爲言耳。明德。亦雖掛撘於氣質。而超然專說得理。則固不可曰合理氣而名之矣。亦不可以氣字斷之矣。栗谷聖學輯要。明德章註。只取盧氏之明德只是本心六字。第未知盧氏本心之說。果與孟子朱子本心之訓。同一義意否。盧氏只拈出本心二字。而小無發明本心之苗脈。則此亦可訝。淸儒。或有謂盧氏本心之說。近於釋氏。而最爲亂道。此說何如。盧氏且曰。虛者。心之寂。靈者。心之感。蓋寂者。未發也。感者。已發也。虛靈二字。似不可以分屬於未發已發矣。人物之性。或曰稟五性。物只稟一性。或曰虎狼蜂蟻雎鳩雁行之類。只稟一性。餘外之物。一無所稟焉。漢燮於此。常疑其言之不倫。而泣岐於心者。有年矣。朱子嘗曰。謂之性。無一物之不得。無一理之不具。大學或問曰。彼賤而爲物者。旣牿於形氣之偏塞。而無以充其本體之全。語類曰。人物。皆稟得健順五常之性。又曰理者。如一寶珠。在聖賢。則如置在淸水中。其輝光自然發見。在愚不肖。如置在濁水中。須是澄去泥沙。其光方可見。至於萬物。亦有此理。天何嘗不將此理與他。只爲氣昏塞。如置寶珠於濁泥中。不復可見。然物類中。亦有知君臣母子。知祭知時者。亦是其中。有一線明處。然而不能如人者。只爲他不能克治。但只稟得來小。不似人稟得來全耳。又曰僅得形氣之偏。不能有以通貫乎全體。生之謂性章集註曰。人物之生。莫不有是性。亦莫不有是氣。然以氣言之。則知覺運動。人與物。若不異也。以理言之。則仁義禮智之稟。豈物之所得而全哉。蓋徒知知覺運動之蠢然者。人與物同。而不知仁義禮智之粹然者。人與物異。語類曰。知覺運動。人物皆異。而其中却有同處。仁義禮智。是同而其中却有異處。須是仔細看。又曰只是一箇。只是氣質不同。蓋觀此前後之。未嘗言其物。只稟一性。而但謂其無以充其本體之全。不能如人之粹然而已。朱子嘗與人書曰。惟人心至靈。故能全此四德。而發爲四端。物則氣偏駁而心昏蔽。固有所不能全者矣。其父子之相親。君臣之相統。間亦有僅存而不能昧者。欲其克己復禮以爲仁。善善惡惡以爲義。則有所不能矣。不可謂之無是性。若生物之無知覺者。又其偏中之偏者。故理之在是物者。亦隨其形氣而自爲一物之理。雖若不復可論仁義禮智之彷彿。然亦不可謂無是性也。又曰同中識其異。異中識其同。又曰論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絶不同。此前後之訓。同條共貫。極爲明白精切。蓋同中識其異者。理同之中。識其氣異也。異中識其同者。氣異之中。識其理同也。但物之異於人者。雖理寓於氣。而氣則昏濁。理故亦隨以偏塞耳。程子亦嘗曰。天有五氣。故凡生物。莫不具有五性。居其一而有其四。至如草木之黃者。得土之性多。【程子說止此】蓋今之以物謂只稟一性。又以爲一無所稟焉者。抑有何依據也。中庸章句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理亦賦焉。於是人物之生。因各得所賦之理。以爲健順五常之德云爾。則無論人物貴賤。同稟是氣。同稟是氣。故同有是理。豈有氣以成形。而理不賦焉之理。陰陽五行。雖曰名各不同。用各不同。其本體之妙。未嘗不在也。其本體者。何謂也。卽太極也。太極者。卽萬物之一本也。演以言之。則元亨利貞也。仁義禮智信也。若人獨得健順五常。而物不得健順五常。則朱子不必以人物二字。混言於健順五常也。蓋人稟五行之秀氣。故理隨以正且通。物則稟五行之濁氣。故理隨以偏且塞。以虎狼蜂蟻雎鳩雁行候蟲言之。虎狼。雖稟五氣而木之氣較多。故於仁。只有一線明處。而不能通貫其義禮智信。且雖知父子之仁。而不能如人之全備仁德。而亦無克治修爲之術。故不能推去仁民愛物。他物。亦類是焉。此朱子所謂。只稟得來小者。是也。若論其氣則非惟物爲然。人亦木氣多者。仁較多。金氣多者義較多。然人則變化氣質。有修爲克治之術。故可以得其五常中正之道矣。是以朱子嘗曰。理同氣異四字。包涵無限道理。栗谷曰理通氣局。蓋氣局者。氣之淸濁粹駁。有萬不同也。理通者。理之周流貫通。無物不在也。三淵五稜之說。似恐涉於混淪未精。然其較於物只稟一性之謂。奚啻三十里哉。漢燮以無知妄見。不知裁言。雖曰自信朱子。而亦未知其反有舛誤否。心最難說。漢燮自幼。粗讀古人之書。而終未得其領要。及得先師著說。始如瞽之有相。而從可進步也。今人。或專以氣字看心了。故至有聖凡心不同之說。此大爲未安。從古聖賢論心處。或有指氣而言。或有指理而言。後學切不可以執一而槩之矣。惟見其所指如何耳。然說理處。尙多。若以爲聖凡心不同。則是遺却其本體矣。其本體者。卽太極也。太極之理。卽仁義禮智之性也。仁艤禮智。曷有聖凡之不同耶。蓋以質言之。則火臟爲神明之舍是也。以氣言之則湛一許明是也。以理言之則仁義禮智是也。其未發則性也。其已發則情也。循其本然之理。而發皆中節。則善也。拘於形氣之私。而發未中節。則惡也。蓋心者。合理氣而兼體用。爲一身之主。萬化之統者也。誠能涵養其本。省察其幾。以道心爲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則堯舜之聖。不過如斯而已。拘於形氣。蔽於物欲。而瞥然之間。雖或有本心之發。不能擴充而戕賊之。則凡愚是已。爲聖爲凡。固由於氣之淸濁。而其本心。則未嘗不同也。雖凡庸之人。若涵養本原。變化氣質。則可以爲聖爲賢矣。若其不能擴充其善端。戕賊天性者。是豈本心之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