민간기록문화
통합검색플랫폼

기관별 검색

검색 범위 지정 후 검색어를 넣지 않고 검색버튼을 클릭하면 분류 내 전체 자료를 볼 수 있습니다

전체 으로 검색된 결과 56403건입니다.

정렬갯수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上蘆沙先生書【丁丑十二月】 省禮白。歲窮寒酷。伏惟服中道軆侯。神相增吉。侍生秋冬來。憂患喪葬。奔忙無暇。未閱半巷冊子。而一未承候。亦緣此故。伏悶而惟幸者。親候觕保耳。敢問孟子。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者。齊人莫知孟子之本意。故不得已之景丑氏。發明其將大有爲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之義也。而或曰孟仲子旣曰。趨造於朝。故不得已造朝之行。宿于景丑氏家云云。未知或說。果如何。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答朴士行書【己卯十二月】 曩奉自入山。第一勝事。於心終不能忘。此書胡然而得之。感戢沒量。不啻如百朋之錫也。但於此漢。奬許浮實。齊寸木於岑樓。不惟此漢之愧汗而已。亦不無尊兄不揣本之累。急爲檢改。一以正尊兄之阿好。一以安無實者之心。相愛之道。無逾於此矣。幸須深諒。自今以往。勿以虛譽粧飾식如何。允玉姿質淳實。大有前程之望。心甚欣賀。而但吾所守。蔑如無以沒及於人也。愧先於尊兄。有晦翁送受故事。爲賀者耳。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卷之三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指掌巖記 指掌巖。何爲者也。我勉庵先生。痛華夷尊攘之義。日以益晦。以洪武日月箕封江山八字。刻于黑水之南石面。一以寓尊慕之誠。所明闢攘之義。雖使僻島蠢氓。可得以知是義爲大。盖有天地然後有人。天有陰陽。人有男女。地亦不能無內外華夷之別矣。二者旣分。其一尊一攘。理之自然。噫。扶陽抑陰。上男下女。內華外夷。自是通天地亘萬古不易之正義也。此等義理。一有晦塞。天壤易處。三綱淪喪。九法斁敗。禽獸類人。橫行于天下矣。可不懼哉。是故聖聖有憂之。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拒楊墨放淫辭。而邪說者不得作。所以敎化大行。萬世開太平。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要之。一尊一攘之義。不可一日不明者。而今世何等時節。邪暴有作。洋夷橫行。擧世滔滔矣。惟我勉庵先生。繼三聖而憂之。疏復皇廟。痛斥洋夷。一言一行。不越乎三聖遺規矣。及遷黑水之南。此地亦僻海一隅。且去聖遠矣。居氓蠢愚。全昧義理。惟堪共語者。一片石也。玆刻八字。山川草木。皆有精彩。雖愚夫愚婦。莫不知尊攘之爲大義。大矣哉。此八字之時義也。永世不磨也夫。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答黃明奎 浩然之氣。朱子註之曰。天地之正氣。而人得以生者。此以其氣之一本而言也。就中有淸濁粹駁之不同者。以其氣稟之偏。而如得木氣多者柔懦。金氣多者剛梁之類也。此則氣之分殊也。然不可以分殊而致疑於一本也。雖柔懦之人。自反而直。則浩然之氣。油然而發。觀於此則人之同有是氣可知矣。譬如日月容光之照。雖有大小長短。而其本體之明則俱是一光也。孟子答以姑舍是者。非以顔閔爲不足而然也。特以所願者。學孔子之故。盛說得之。孟子嘗曰。禹稷顔回同道。若是推尊而然。孟子旣與顔子俱到亞聖地位。則有何所讓。而矧於游夏之徒。尤豈所安乎。旣曰姑舍。則不足之義。亦在其中。盛諭。謂伯夷之隘。在於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之處。柳下惠之不恭。在於由由然與之偕。援止而止之處者得之。又以孔子受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之物。與可以止則止。律之者引據尤切。欽仰欽仰。蓋君子時中。而淸而不隘。和而不流。故曰隘與不恭。君子不由。若居亂邦見惡人。在孔子則可。而仕止久速。俱無不可。下此一等者。未可與權。而偏於淸則必有隘之端。偏於和則必有不恭之端。是以道之所貴者中。中之所貴者權。居賓師之位者。不以趨走承順爲恭。故聞王命而不果。及其出弔。孟仲子權辭以對。旣謂以趨朝則事勢不得已也。野是郊外都鄙之地也。無論豊凶。行助法而取其公田所入也。國中。是王城近畿鄕遂之地也。鄕遂之制。五五相連屬。所以行不得那九一之法。故只得什一使自賦。是用貢法也。蓋亦豊凶易察。而無遠輸之勞故也。混沌開闢以來。水爲生民之害。想必固有。而史書所載。自唐虞始詳。故後之言洪水者。以堯之時爲實據也。孔子沒。門人爲心喪三年。情禮己極矣。子貢之築室獨居。是所謂君子過厚。而若曾子者。縱不爲是。隆師之禮。豈爲小滅於子貢乎。上農夫中農夫下農夫。以糞力勤慢而爲言。非指其地之肥瘠也。孟子曰百畝之糞。上農夫食九人。上次食入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朱子集註及語類。又皆以人力不齊言之。復奚疑乎。漢志所云。以地之肥瘠。有此上田中田下田之等。而每歲耕種。或休一歲。或休二歲。然其實。皆一夫百畝也。孟子辨犬牛人之性。明是言氣者。盛見得之。蓋告子。以知覺運動謂之性。則人與物若無異。而如孟子所云仁義禮智之性。則豈物之所得以全之哉。論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絶不同。孟子所論異體上。指其所賦之理。不同者耳。釣是人也章。此天之此字。舊本作比者。語意爲短。故朱子不從。何必欲强解乎。理義之悅我心。人心所同然也。不必專屬於聖人身上看了。盛諭。謂非以氣化便以爲道也。其所以氣化者。乃道也者。誠是。何爲而更分氣與化。而以謂化者。乃所以一陰一陽之道也耶。朱子於西銘窮神知化。註之曰。化底是氣。蓋理氣二者。元不相離。氣化者。形而下之器也。所以氣化者。形而上之道也。氣非道則無所根柢。道非氣則無所形見。若非陰靜陽動。則所謂太極者。那處見得乎。故曰由氣化有道之名。蜡。年終祭名。卽報賽農神之類也。若入方年不均成。則於成之方而祭之。於不成之方而不祭之。此之謂年不順成。不與諸方相通而祭者也。蓋年穀不登。則無功於民。故不爲堡祭也。聖人氣質所稟。至厚至淸。故其於天道也。無不吻合。若薄而濁則何得爲聖人。而吻合天道乎。不惟此爲然。其於父子也不得爲仁。於君臣也不得爲義。於賓主也不得爲禮。於賢否也不得爲智。奚獨於聖人而疑之乎。此節命字。有兩般說。一以氣質所稟爲言。一以氣數所値爲言。而集註。旣以所稟者釋之。則如是看讀。至可至可。而更不必提起他說。且以聖人分上言之。堯舜性之。湯武身之。俱是聖也。而以湯武比於堯舜。則畢竟有些毫未盡處。是以夫子。謂韶則曰盡美而盡善。謂武則曰盡美未盡善。兩稅三限之法。蓋欲寬舒民力也。若一時竝取之。則民何以支當乎。如今國制。秋大同及結役之類。蓋亦倣此。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與田子明 心最難說。燮素無體驗。自己之力。徒爲蹈襲前人之言。欲窮其理。欲盡其妙。反不亦難乎。誠俗所謂外嘬西苽者。不知裏面有甚滋味也。然竊嘗聞之。從古聖賢許多說心處。有單指理而言。有單指氣而言。有合理與氣而言。惟觀其所見如何耳。切不可以執一而槩之也明矣。蓋心者。合理與氣而虛靈知覺。而爲一身之主宰者也。該誠神備體用。貫乎動靜。而無不在焉。言其本體之所具則理也。言其妙用之不測則神也。言其精爽則氣也。言其火臟則形也。形氣神理四者闕一。不得謂之心。然其主宰之妙。則在乎理而不在乎氣。何者。理無形而氣有形。理無爲而氣有爲。無形無爲。而爲有形有爲之主者理也。有形有爲而爲無形無爲之器者氣也。是以感興詩曰。人心妙不測。出入乘氣機者。正謂此也。今承來書。莊讀累回。竊有所可疑者。蓋理爲氣主四字。此是千古聖賢傳授心法。誰敢有異言乎。但今若援之。以爲性爲心宰之對證。恐未襯貼。無乃高明。以心爲都不關涉於理。而專以一氣字當之也耶。若然則性却宰心。而先賢所謂惟心無對者。可謂贅言。烏其可哉。非惟此也。仁義之心。本心良心等說。節節滯礙。都爲說不去矣。以高明之正見。偶失照勘而然耶。世間粗讀聖賢之書者。誰不曰理爲氣主。而若或援之於不當援之地。則名義一差。末流之弊。正爲不些。心若果是氣而已。則古人。何以盛言心字。而至於喚做爲天君乎。鄙意則不若於一心上。看得理爲氣主。則名正言順。都爲無事耳。來諭主宰二字。字同而用異。謂心爲性宰者。從流行處。指其能運用此理而言。謂性爲心宰者。就源頭處。指其爲氣所本而言也。【盛說止此】若爾。則源頭處。理爲氣之主宰。流行處。氣爲理之主宰歟。性爲心宰之心。旣看之以氣。則心爲性宰之心。亦氣也。豈有以氣反爲理之主宰之理歟。此尤不敢知。願高明。更熟思之。蓋性者。心中所具之本體也。情者。性之動也。心者。包性情而主宰者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故曰心妙性情之德。妙者。是主宰運用之謂也。今若心性分劈兩段。互爲主宰云爾。則是心性二岐。而理氣互主也。道理恐不如此。【心外無性。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如所諭則。微有心外。有性之語疴。】若心。合理與氣看。而以理爲氣之主。則原來不必有性爲心宰之說。而正如此者。獨氣之一字。爲之祟耳。此處義理。極精微。正宜着心看。高明所引。氣之流行性爲之主。【此氣字。非單指心也。泛言理爲氣主也。故其下優曰。性之流行。心爲之主此處。可見心爲性主。理爲氣主之妙矣。非謂有性爲心主。心爲性主。兩時節也。】理爲氣主。諸般說話。箇箇恰好。而至於心性分開太甚。一屬於理。一屬於氣者。抑何歟。蓋人徒知心固氣也。而不知心之爲心。其重在乎理。故反視至尊。無對之天君。降同編伍。如有言心學心法者。必引聖人本天。釋氏本心之說以折之。此不過以心爲氣之一物故也。如是則古人開口。何以便說心字而亦有心經之卷子乎。心則一也。而吾儒釋氏之所主不同。吾儒。主理故也。【心上看得。理爲氣主。】釋氏主氣故也。【心上。只爲不見天理。】何者。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而吾儒則此心未發之前。常存敬畏。而其寂然不動者。誠也體也。此心已發之際。卽加省察。而其感而遂通者。神也用也。貫乎動靜而其主宰之妙。則存養省察也。是以其知覺也。原於性命之正者。則擴而充之。生於形氣之私者。則宰而制之。常以道心爲一身之主者。卽惟精惟一之謂也。萬古心法。豈有加於此哉。此所謂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聖人本天者。正如是心外。求別樣。豈有天理乎。】釋氏則妄認天性。而不知仁義禮智之根於心。徒以知覺爲性。而猖狂自恣。少無省察之功。故不免流於自私。是則只爲不見此心所具之理。而以作用之氣爲主也。【釋氏本心者。正如是。此心字。指其氣之自用也。】是以朱子嘗曰。人心。是箇無揀擇底心。道心。是箇有揀擇底心。佛氏只是無揀擇底心。此言。直看破他心肝處也。蓋心之乘氣而動。譬如人之乘馬而行。一人乘馬出門之際。御之以其道。直向正路上去時。或有走向於曲逕荊榛之間。卽爲按轡加策。迴入於正路而后。乃已。此則精以察之。一以守之也。一人。不問是如何爲正路。如何爲曲逕。而只信馬足。雖崎險荊棘之中。奔馳出沒。而謂馬之行。固當如是。此則認氣爲理。認賊爲子也。主理主氣。差毫謬千。而儒釋之判。果不若是乎。來諭。試就自心上。體察此心自用時。其發果無差否。【盛說止此】此段。誠極有力。其警誨至意。敢不服膺。蓋心比性微有迹。比氣自然又靈。【合理與氣。故能神明不測。有主宰之妙。故比性微有迹比氣又靈】若以形氣神理四字。細分【性卽理也。心卽神也。氣充體者也。形成質者也。】說了。則惟一神字。可以當心。故曾以此說稟于師門。卽蒙印可。自後。只自篤信。不復有異也。老洲集。尙今未得見。果未知立言本意。是如何。而省齋書。亦未知其主意措辭。爲如何耳。只恨窮處寡陋而已。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答金世輔 奉柩朝于祖。卽出入必告之義也。若旣無廟王則。誠難行此。然以支子異居。行祔祭時。以紙榜之例推之。設神位而行朝祖。於情禮。猶愈於得已乎。未造主者。祝辭改措。禮無明據。未敢質言。鼓山先生。答人問略曰。古之人。豈爲未造主者。預立祝辭。愚亦不知所以爲言。其警人也。至深切矣。蓋世之未及造主者。或權奉紙榜。或因奉魂帛。此甚苟艱未安。若不得已而言之。則紙榜終勝似因奉魂帛。蘆沙先生曰。不得造主。則代以紙榜。魂帛埋之。告辭當曰。造主未及。權行榜子。若是則舍舊從新等語。皆無所妨云。答人慰狀。若以哀侍言之。哀侍。雖非主喪人。有慰哀侍者。則當以哀侍名答之。祀后土祝云。今爲某官姓名。營建宅兆者。以本文語勢觀之。則某官姓名。似指亡者也。是以便覽小註曰。若以王人名。則文勢欠。詳士喪禮。哀子某。爲其父某甫云云。以此推之。此下當添爲其父某官某公。或爲其母某封某氏。此說。恐完轉爲得。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答白永昇 臘暮雪寒。自君徂矣。思之鬱結。如物在喉。矧歲華日新。尤不禁戀德之私也。匪意大彦甫。委訪山門。喜不可言。而又袖傳玉字。可感感應者存。仍審侍彩。迓新增慶。慶賀切切。所課。近在甚書。須惜寸陰。嚴立課程。如行一致。期臻高明正大之域。仰答家庭敎導之方如何。蓋讀書之法。勿以貪多爲務。勿以先入爲主。循序漸進。平心徐究。體驗力行。庶可有得矣。若專務涉躐。則緖業難精。自王先入。則學術易差。第須審愼誡勤。卒了此一大事。副此期望。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與白永昇 自我不見。今過三月兮。一念憧憧。何時可已。際玆陽剝。尊王大人。氣體萬康。重省餘經履貞吉。所課近在甚書。仄聞誦讀則勤。而一切不用問人。此信然否。若爾則實非細病。古人云。好問則裕。自用則小。蓋天下事物至衆。義理無窮。而聖人所訓。含蓄深遠。切不可以一已知見。容易自解也。如以顔子上知之姿。明睿所照。觸處洞然。而然以多問於寡。以能問於不能。其斯以爲顔子也。況其下萬萬不及者。不爲問學於人。而安有所成就乎。學問二字。是學於人。問於人之謂也。學於人問於人。而其用功之勤實。則在我也。當初不爲問學於人。而遽自解得。雖顔子。亦無是理。蓋爲學節度。難以專靠他人。唇舌亦難。以自任一己意見。若於二者之中。一有所偏。則其無有成就也審矣。幸須十分體念。勿以人廢言如何。今望講會。會者無幾。邦堪少一之懷也。餘神昏只此。不宣。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答上勉庵先生書【丙子九月】 一自辭退。景慕之忱。食息不置也。玆以伏蒙下問。榮感沒量。伏審道體候。神相康寧。秋夕之登絶頂。與登泰山之義同一。而伊時思親。想必倍切矣。且慰問隣謫病懷。誠是大君子包容之德。孰敢謂陰以爲後日之計也耶。時事必有後患而乃已。勢將奈何。小子之將與諸師友。詢謀叫閽。師門已爲下燭。而未知於義諦何如。故仰稟于下沙丈席下。答曰。孔子請討陳恒之後。十哲之列。何無一人繼起請討者乎。盖自有可言之地。可言而不言。與不可言而言之。均之未爲中道。足下之出入崔丈之門。國人知之。今日此疏。或非無益於事。而有害於事面乎。此論果何如耶。小子利涉險津。而親侯觕保。諸般他故。無足奉達。課業。尙未得閱一字書。非但自家之狼狽。恐負平日盛眷之意。誠切惶悶。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通貨辨答 客有問於余曰今我東與洋倭通貨而彼主之者曰此是萬國公法。自朝廷至于閭巷。無有異辭。而聞畿湖儒賢士大夫幾人。及吾子一隊。竝深斥之云。其說可詳歟。余應之曰。然。有是也。今若人人深知其禍。而闢之。則如余愚微。不足爲有無者。雖不齊聲攻之。天理不患不明。人心不患不正矣。但擧世。深知其不可者無幾。雖略有之。徒袖手含默。而出言攻討者。亦無幾。肆余不量自力。或形諸文字。或對人論辨。痛疾如讎。不少寬假。雖知杯水莫救車薪之火。寸膠不止洪流之濁。而其苦心血誠。出於秉彝者。則有不可誣者矣。曰昔神農氏敎人。日中爲市。交易而退。書曰懋遷有無化居。孟子曰。子不通功易事。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又曰以粟易械器者。豈爲厲陶冶。陶冶。以械器易栗者。豈爲厲農夫。若此之言皆何謂也。如子之見。則無乃膠固歟。曰否。名目雖同。而事體有不同者。事體雖同。而意義有不同者。聖人之敎人交易。因其自然之理勢而導之也。彼各國雜類。欲濟其一已之利欲。而通之也。以此證彼。有何近似乎。此所謂天理人欲。同行異情者也。且以中國言之。則但就九州之內。土産有無貴賤者。而貿遷交易。如絲枲絺紵魚鹽金鐵羽毛竹木之類也。農工商賈。粟布器械。有無相資而已。豈有如今日之混雜諸夷。而通貨云者乎。子之所引。是援儒而附墨。烏其可哉。居。吾明告子。蓋先王之制四民。商爲最下者。以其食利也。今彼類專商。商之俗也。所主者。但利之一字。而不知禮義。不知倫理。是禽獸而已。禽獸不可與同群。焉用彼通貨哉。且其貨也。奇巧淫邪。誘人耳目。惑人鼻口。幻人腸肚。變人心志。一者接近。與之俱化。此豈可通之物乎。孟子曰。爲機變之巧者。元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蓋善心存。則知恥。善心亡則無恥。彼之器物。各樣變巧者。以其喪其善心。而無所用恥也。無恥故無義。無別。觀於彼貨。彼輩情狀。足此可知也。若吾人而通彼貨。則心之所喩者。利而已。上下交征利。則人何以爲人。國何以爲國乎。夫我東國。壤地雖小。土物自足。以言其大槩。則所耕之粟。可以食一邦之人。所織之布。可以衣一邦之人。山野相望。材木。不可勝用也。海陸互藏。魚肉不可勝食也。鹽鐵之産。莫此地爲若。果蔬之品。亦無物不有。以是爲宮室服飾器用。以是爲飮食祭祀燕饗。常無未備之患。苟用之有術。則亦有餘裕。但女工之唐針。醫藥之唐材。本吾東所無。此則不得不與唐人交易。而外他一物。有何假借於異方哉。且異方之物。奢而輕薄。吾東之物。儉而質固。輕薄者。卽易毁傷。質固者。可傳久遠。人謂我國技藝。爲天下拙。我謂我謂我國物産。爲天下最【以質儉而言】何以然也。由儉而往。有無限好事。由奢而往。有無限不好事。夫儉奢二字。實天理人欲生死關頭。而人之賢否。國之存亡。於是判焉。古之聖王哲辟。務儉節用。而天下治。暴君汚吏。窮奢極欲。而天下亂。如茅茨土階菲食卑官卑服田功。爲唐虞三代之美德。而漢之文帝。唐之太宗。愛養民力。用度節儉。故猶爲小康也。若夫峻宇雕墻。飮食若流。綺羅錦繡之類。皆所以致敗亡之道。而桀紂幽厲。秦政漢武。陳叔寶隋廣。其尤著者也。不惟王公家爲然。雖士庶人。以儉約失之者鮮矣。以奢靡不亡者無矣。噫。今我東俗。無論貴賤。日用服食。惟土物愛。則人心淳正。夭理著明。治化日隆於上。民習日厚於下。而海外珍怪。無用之物。不得售矣。奈之何。近世以來。奢侈熾盛。雖庶人寒微者。冠昏之需。例用綾緞。葬祭之饌。專殺牛羊。踰分太濫。莫之能救。洋倭通貨之漸。履霜於此。彼方以怪邪虛僞之貨。換我日用緊實之物。日往月來。其勢也。將至於耗竭我財而乃已。彼之貨於我。雖有之。靡所補。無之。靡所闕。而我財若窮盡。則民安所措手足哉。然此則泛以通貨不可。而爲言。就中?有剝床切近之災。通貨之路一開。彼之橫行。不可復禁。而異類混處。男女無別。邪敎遍滿。倫常斁絶。赤子而不化爲凶賊者。有幾乎。山川之險阻。城池之要害。陽防之虛實。海港之淺深。國事之盛衰。人心之眞假。軍兵之強弱時。勢之難易。在虜目中。而無足顧忌。反噬之禍。勢所必有。往年冬變。此非已驗耶。若此醜詐。猶信之如兄弟。雜處闉闍之內。無一禁防。東土生靈。行將爲禽獸。而禽獸之餘。且將爲魚肉矣。彼宵小主和者。罪通于天。吁可勝言哉。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雨後與諸益相話 樂書遯俗是眞閒。茅屋依巖結數間。忠義正明葵向日。是非不染澗流山。千林晴景鸎歌到。半箔風流鷰語還。咏以數聯情話記。諸君詩律玷圭刪。恐負芳招履不閑。數聯偶得詠觴間。澗俄晴景霞生柳。天以光風雲捲山。大地成紋芳草出。淸江乘興浴鷗還。惟吾諸益皆人傑。德嶺毓靈淑氣刪。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咏懷 士有直方入德門。以仁安宅義爲根。聖書存誡心開善。天日正明衢破昏。鷺本淸閑頻水近。鶯誇富貴遍金痕。詠詩風浴碧溪立。一曲淸淺流抱村。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聞勉菴先生蒙宥。卽吟。 霈然恩雨特施新。一抹南風利涉津。朝士猜功毁捏疏。野氓感義誦登茵。上天明命應降祐。揷竹成叢云有神。斷斷孤臣醫國悃。更加良劑願回春。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與諸益登坦履壇。習禮隨柳過漢川。詠而歸。 三代威儀盛。我東粲復明。前川雲氣淡。大樹禮儀行。欲達道源浩。先工心地淸。高朋相告警。精一或無輕。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上勉庵先生書【庚辰正月】 客歲三月。路中拜別。如食物在喉。心緖自不佳。厥後因宋雅。得審返旆利稅。于今阻信。幾乎一朞。而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時。仰慕之懷。憧憧于中。伏惟新歲已泰。侍中道體。循序泰亨。天胡不憗。蘆沙先生。奄棄後學。斯文之不幸。邦國之無福。遽至於此極耶。小子親候觕寧。客歲秋冬。經過山房。看得鄒書。於其皮膚閱眼。而未能致究於要理。不敢起疑。而雖或有强起者。全沒巴鼻。姑未仰稟耳。師喪吊服。加麻三月而除之。古人已定之論也。而人有問於尤菴曰。吊服加麻者。必三月而除之。則九月五月者。服何服耶。尤菴曰。爲師心喪。或三年或朞年或五月三月者。自是一說。此則以吊服加麻而行之者也。三月而後除之。復申期九月五月者。又是一說。後世爲師心喪者。當從尤庵上說如何。所謂白布者。練麻布可乎。白木布可乎。幷賜下敎。伏企耳。答師服一款。竊見先輩往事。則喪側。以布巾單繯絰視事。平居。以布帶行縢。而若其家廟晨謁等。諸般時節。則暫易以吉服。此似可爲通行規例。而未知郍中士論之更如何耳。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附日記跋 昔我安村公。訪尤庵老先生於蓬山棘中。款語數日。講義論道。如平常。其後耽羅之行。諮議公與同門諸賢。奉袂至晩德寺。課日候風。無嗟勞語。相與唱酬。而歸。後之君子。以此擬諸蔡西山淨安氣像。今觀聿修齋海上日記一通。勉庵先生之在耽羅黑山也。時輩之樂勢跳踉。嫉賢構捏。無異禮訟之日。外寇之釁。又有甚焉者。而公趨向堅定。以千萬人可往之心。騈首追逐於絶島窮海之外。風土之惡。瘴厲之毒。甘心受苦。朝夕灑掃之暇。援古酌今。引此證彼。問質論辨。無慮數千言。北行時箚錄數十條。又編次添補。而先生忠君愛國之意。公求道向上之心。溢於言意之表。讀之令人起敬。疇昔安村公蓬山款語。諮議公晩德唱酬。亦可以想像於今日。嗚呼盛哉。我先世諸賢。尊師信道。雖取顚沛。不變所守。以垂後世。遺風餘韻。其在斯歟。其在斯歟。己酉暮春。族孫魯述謹識。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卷之五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茝山講說【乙亥秋陪勉菴先生】 或曰道德。卽天地之氣形。人心之軆用。在天地。則氣以上曰道。形以下曰德。在人則成己。道也。是體成物德也。是用是眞然耶。答或說大不然。道之爲言。由也德之爲言。得也。吾儒所謂道德。皆以理言。由是理曰道。得是理曰德。但道字。屬理。屬天用也。德字。屬心。屬人體也。德能凝道。非道凝德。德能行道。非道行德。曾西曰。子路。吾先子所畏也。所畏之事。可得聞歟。答其勇於義處。皆是可畏。詳見語孟程朱之論。愚已與聖濬諸人細言之。可共覽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敎不倦。仁也。中庸曰成己。仁也。是體成物。智也。是用學不厭。此是成己邊事。宜乎稱仁也。敎不倦。亦是成物邊事。可以云智也。而仁智體用之義。孟子與中庸不同。何也。答朱子謂。子貢之言。主於知。子思之言。主於行。故各就其所重而有賓主之分。而饒氏釋之甚悉。載在小註。可細考也。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爲之氓矣。周禮宅不種桑麻者。罰之以里布。民無職事者。罰之以夫家之征。此似是通擧一世之民。而爲言也。而至於戰國。旣賦其廛。又出夫里之布云云。若此法。特用於市宅之間而已。則雖當革罷之日。只不過市民之幸。而安有天下之民。皆悅之義乎。又是民字之義。卽氓字之義也。而何爲必稱天下之民。願爲之氓。而不曰願爲之民歟。答市宅。恐不獨指爲市者。民與氓。亦或別有字義之異歟。不敢强解。愚已有問目於漢浦。早晩可得破惑也。公孫丑曰。管仲。以其君覇。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爲與。孟子不對。猶不足爲與之言。而曰以齊王。由反手也。何也。旣曰王則覇者。不足爲之義。自在其中歟。答曰然。陳子。告孟子下文。孟子曰然。高子以告下文。一曰字而已。孟子二字。或有或無。何也。答或有或無。錄語時適然。非別有深義。非繼高祖之宗。而只爲一二世宗者。若遭長子之喪。則斬衰三年可乎。以衆子之禮。服朞年可乎。伏乞明辨敎示焉。答據禮。則繼稱之宗。爲長子。不斬。惟繼祖以上之宗。乃爲長子斬。配義與道。無是餒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云者。或曰上下餒字義。有不同。未知然否。答微有不同。上文餒字。雖是言氣餒。而所憂者。正以不足以配道義爲主也。下文餒字。只是言氣餒也。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獨稱不忍之心。而特加人字之義。別有緊切而然歟。答加人字。則語益加詳。雖祖父母忌日。未有承顔者。不當哭人之情理。或無不安於心也耶。答不安於心。則當哭之。親喪三年。盡其哀敬。此是居喪之則也。孝誠之至者。則哀之至處必哭。是曰哀敬。而朝夕哭一節。只行於小祥之前而已。何也。答人之居喪。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朞悲哀。亦自是難。故聖王時爲之立品節如此。三月而卒哭。朞而止朝夕哭矣。如有過人之行者。雖於期之後。有時哀至而不勝痛哭。又誰得以禁之。但三月而不卒哭。期而不廢朝夕哭。三年而不撤几筵。則亦非先王制禮。不敢過之義也。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初學難辨。何以明之。如欲不由於隘與不恭。則當如何用工耶。答當學孔子之時中而已。可以速則速。可以久則久。可以就則就。可以去則去。可與不可。必須窮理存心以明之。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以此章文勢觀之。則連言管仲晏子。而宜乎直言與管仲孰賢也。而先言與子路孰賢。何也。無他公孫丑。以覇業問之而孟子以王道對之。則子路之才。夫子旣已稱曰。千乘之國。可使埴其賦也。使其見於施。雖不逮於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也。然子路之才。範我馳驅而不獲者也。是曰王道也。管仲之功。詭遇而獲禽者也。是曰覇業也。則先王道後覇業。故先言子路歟。答來示未穩。時輩方蔑視子路之終日不獲。而尊慕管仲之一朝多獲。故特擧曾西一言而抑揚之。以明其範驅詭遇可畏可賤之實。斥置那所。尊慕之管仲於所蔑視之子路。幾百層之下矣。子路之於管仲。乃如彼其天壤之相懸。而況姑舍子路而願學孔子者乎。蹵然不敢當子路者所艴然不欲也。而今反以是爲孟子願之。其亦不及曾西絶遠矣。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章之大旨最明人和而言之也。而先言天地者。無他。時莫大於天時。利莫大於地利。而以若天時地利。不如人和。則人和之最爲大可信者。特著而然歟。答固然。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人之修道成德。似無關於富貴貧賤之間。而成玉。何但止於貧賤憂戚之境而已耶。答孟子曰。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天將降大任章之訓。當詳玩也。是故。知者。於逸豫之時。猶不敢忘憂勤惕厲之意。而疹疾患難之中。德愈慧而術愈智矣。不知者。富貴則淫而貧窮則濫。其踐形。惟肖者也。小註曰。盡人之性而有以充人之形。則與天相似而不違矣。形。卽云事之形也。而凡人每事。奉天命順天理而行之。則與天地合其德而不違。是所謂眞人性充人形而惟肖歟。答大槩如是。

상세정보
56403건입니다.
/2821
상단이동 버튼 하단이동 버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