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崔根完 小學所以培根。大學所以達枝。此恐是朱子本義。盛論正合愚見。愚亦嘗如此爲說。饒氏之分屬根枝於性情之類。或備一說。而恐未爲正論者。亦得之。奔非失禮。只是分卑者。添註語意。本不明快。蓋奔。如春秋來奔之奔。男子以禮親聘則爲妻。彼自來奔則爲妾。栗谷恐人以淫奔看了。故解以奔非失禮云。從於先生者。雖或有相知者當前。何敢越路而與言乎。若遇尊者於道。見則面。不請所之。其在尊畏之義禮當如是。而亦或有隨時變通。若累日累月。而見尊長於道。則請其所之。於禮何害。負劍之義。呂氏雖以佩劍釋之。而古註亦云負者。後也。劍者旁也。未詳孰是。君親臨之。眞氏以君臣父子分言者。大是錯謬。考之於孝經本註。則本不如是。盛論之不取眞解者。甚當甚當。明倫篇。雖不言葬禮一節。而歷擧祭義。則送死之禮。亦包在其中。而稽古及嘉言善行數篇。亦推廣詳言。有何可疑乎。若父則遊目一節。是承上文。與大人言而爲言也。與大人言。則始卒視面。而若父則主嚴。故子之遊目所視。不敢上於面。知誘物化之知。是知覺之知也。知覺之外。豈別有聽聞之知一條路脈乎。心。要在腔子裏。敬。以操存之謂也。凡卦三爻變則得二十卦。而前十卦主貞。後十卦主悔。觀於啓蒙考占變則可知矣。易序。謂非程子所著者。已有先儒論說。就中形一受其生。神一發其知。與形旣生矣。神發知矣。文義相同。但一字有何意味。未詳。憂悔吝者。存乎介之介。如分界之義。辨別幾微之謂也。窮理盡性至命。以聖人分上言之。則固無次序。自下一等。以下人言之。則煞有次序。程張二子之論。各有攸當。一陰一陽之謂道。程朱所論。俱爲明白。而程子則於一陰一陽上。更着所以字。恐是架疊。經文旣曰。一陰一陽則雖不下所以字。而於一字裏面。所以之旨。已躍如矣。盛論正合愚見。而愚亦嘗著爲圖說。取考之。如何。繼之者善。乾道變化也。成之者性。萬物各正性命也。朱子所謂繼善是公共底。成性是自家得底者。此也。蓋繼之者。陽氣啓發也。成之者。陰氣凝聚也。而之者之下。以善與性言之。則可見天命流行。賦與萬物者。無非是道也。效法。本義旣曰效。呈也。而小註。又有朱子效忠效力之論。更何贅說。呈亦呈輸之義。繫辭。許多神字。當以理看。程子所謂以妙用。謂之者也。太極。元非懸空獨立之物。而一陰一陽。亦未嘗有倚着一定之方。此易所謂神無方易無體。而本義所謂。其所以然者。則未嘗倚於陰陽也。天以氣故言變。地以質故言化者。盛諭大槩得之。而以一變生水。六化成之。爲天氣地質之引據。則其於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何以解得。故者。已然之迹。而指其物理事故之情狀也。人心之妙。卽神也。動而能靜。靜而能動。神妙不測者。其非天下之至神乎。易則本以著筮言之。故朱子云。人心之妙。其動靜亦如此。貞勝者貞。貞固也。勝。偏勝也。蓋吉凶。是一定相勝者也。來諭。謂所値卦爻雖凶。吾之所處者貞。則能勝者。恐是客說。精義入神。是精硏義理。入於神妙云。吳氏謂神不外馳者。亦非本義。屈伸往來。是理之自然。而精義入神。屈之極也。利用安身。伸之極也。過此以上。則是聖人神化之妙。有不可知者。而無所用其力矣。巽以行權。盛論亦得之。蓋一陰入於二陽之下。此是巽之象。夫巽者。聖人之德也。權者。聖人之用也。如以大舜言之。好問察邇。巽也。用中於民。權也。若鯀之婞直自用者。何以行權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