민간기록문화
통합검색플랫폼

기관별 검색

검색 범위 지정 후 검색어를 넣지 않고 검색버튼을 클릭하면 분류 내 전체 자료를 볼 수 있습니다

전체 으로 검색된 결과 56403건입니다.

정렬갯수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心者。身之所主說。 夫人。得天地生物之理。以爲心。仁義禮智。其未發之體也。愛恭宜別。其己發之用也。且得天地生物之氣。以爲形。耳目鼻口。五臟四肢百骸是也。然心是五臟之一。而爲主宰乎一身者。非以其形氣爲言。而特以其全體大用。神明不測也。何者。耳之聽。目之視。鼻之臭。口之味。手之持。足之行。各有所司。而不能相通。此則氣之局故也。惟心之妙。則無乎不照管檢察。而其於天下事物。亦無不感而遂通。此則理之通故也。蓋太極者。天地萬物之主宰也。至誠不息。循環無端。而萬化從出。故曰陰靜陽動。同一太極也。男女萬物。同一太極也。大君者。天地人物之主宰也。內自華夏。外薄四海。而號令統一。故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若太極而失其主宰之職。則陰陽乖和。時氣失節。妖怪變災。無所不作。而萬物不得遂其生矣。大君而失其主宰之職。則上下無分。中外無統。僭亂爭奪。無所不有。而中國而陷於夷狄矣。心而失其主宰之職。則天理日昏。人欲益熾。縱恣悖戾。無所不至。而人類而入於禽獸矣。由是觀之。則心也。太極也。大君也。其爲道一也。故曰心爲太極。又名曰天君。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儒釋心學不同辨 朱子曰。儒釋不同。正爲吾以心與理爲一。彼以心與理爲二。心則一也。而有此與理爲一爲二之不同。何也。蓋心者。理與氣竗合。而虛靈知覺者也。理。是心之實體竗用也。氣。是心之動靜所乘也。吾則於其靜也。常戒愼恐懼。存天理之本然。而及其動也。隨事省察。其爲天理則擴而充之。其爲人欲。則克而去之。以道心常爲一身之主。而人心聽命焉。此心與理爲一之說也。如大舜之惟精惟一。顔子之非禮四勿。子思之戒懼愼獨。孟子之存理遏欲。卽聖聖相傳之心法也。彼則都不識天命之性。許多道理。是爲心之實體。而只是慌惚之間。却見得些子閃爍影象。須要頓悟。及其動也。專認此心爲主宰。而莫察乎氣稟物欲之私。卽以服前作用爲天理。縱意恣行。而不問禮與非禮。無所不視聽言動。故道心兪微。而人心愈危。此心與理爲二之說也。如告子之生之謂性。陸王之心卽理也者。卽釋氏傳鉢之法門也。彼所謂理。非吾所謂天敍天秩。民彛物則之名目也。止是運水搬柴。石火雷光底消息也。雖曰心卽理也。而其實認氣爲理。師心自用。所以七顚八倒。無有是處。果與吾儒所謂仁義之心。本心道心者。同乎。否乎。吾所謂心。湛然虛明。萬理具足。而且須要發皆中節。故曰心與理爲一。彼所謂心。空豁豁地。更無一物。而却不會義以方外。故曰心與理爲二。心與理一。則心卽理也。心與理二。則心卽氣也。儒釋所爭處。只在於此。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蒼玉屛講會。分韻得松字。 永平多勝地。蒼玉最居宗。界靜親仙鶴。石奇蹲老龍。園深杜字拜。屛削他山攻。天地三才道。山河一點封。巉巖神所鑿。澄澈水哉溶。荇帶浪前亘。柳絲簾外穠。渚淸宿鷺邊。沙晩輕鷗從。日下收殘霞。天邊秀積峯。幽花欹石罅。古木倚巖塘。粉壁留佳句。蒼崖憶昔蹤。氣華扛九鼎。聲價待洪鍾。意遠不縻爵。竇深恒瀉醲。江山自古昔。事蹟幾秋冬。美景知難攬。良辰幸與逢。淸風是識音。明月須隨笻。金水多輸麗。書臺濟會恭。會心味不盡。寓目奇尤重。嬉謔罰籌運。俎樽淸興濃。明時人極樂。泰世事何忷。正養幽閒德。何關利欲衝。須尋往哲迹。喜接賢師容。同講諸生友。當如特立松。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武陵洞槐陰下。拈枝字。口號五律。 此洞卽仙境。老槐密葉枝。錦江烟低鎖。龍峀雲不移。酬酒情尤勤。題詩日倍遲。武陵無限景。漁子櫂歌時。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與雲齋夜話 節屆梅黃柳綠辰。形形色色摠歸新。憑君試問當時事。志操宜如緘口人。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寒泉精舍學規 人受天地之中。若有恒性。語其本善。則堯舜與塗人一也。但氣稟不齊。淸者智而濁者愚。粹者賢而駁者不肖。若能勉學修行。孶孶不已。則爲能變化氣質。而天地之性。斯存焉。如吾夫子。以生知安行之聖。猶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某者。不如某之好學也。朱子又從而釋之曰。美質易得。至道難聞。矧凡愚厚蔽者。不學而安有所成就乎。夫讀書。欲其觀古人之嘉言善行。體之於心。驗之於身。明於庶物。察於人倫。言行相顧。表裏一致。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也。蓋天下國家之本。在於修身。修身之要。居敬立本明善力行而已。未有身不修。而能臻治平者也。噫。敎學不古。冠儒服儒者。馳奔功利。貪溺詞章。失其本心。喪其廉恥。畢生云爲。醉生夢死。不自覺悟。其流俗弊痼。可勝言哉。聖訓而弁髦之。正路而蓁蕪之。終使海外蹄迹。橫行宇內。邪說妖貨。蝕天之明。亂人之紀。其禍也。至於滔天。而莫之能救。痛矣痛矣。是誰之咎歟。知此則知所以爲學大方。及持身處世之若何。而不待人說與矣。天下之達道五。父子也。君臣也。夫婦也。長幼也。朋友也。人而外此。則卽禽獸而已。從古聖人。深憂於斯。設爲庠序學校以敎之。皆所以明人倫也。此箇義理節目。朱子於小學書。編輯甚詳。後之學者。當一生受讀。眷眷服膺可也。朱子曰小學。是做人底樣子。讀書次第。當依栗谷先生所定。而然幼稚初學。學小學亦難。先須讀朱子所著童蒙須知。以知其檢身凡爲大略。而次及小學孝經等書。以立其基本。次讀栗谷所著擊蒙要訣。立心飭躬。以知爲學大方。次及四子書近思錄心經。熟讀詳味。以盡究古聖人。論學修己。與夫性命體用之微顯。次及六經。於禮儀節目。治世經法。勸善懲惡。觀象設敎之微辭奧義。一一玩索。而宋先正所著論學諸書。皆次第看讀可也。至於史記。亦不可不看。但初學淺識。無有定見。則於其邪正得失。是非曲直。難以看破也。須待自家經學明暢。立志堅篤而後。讀春秋綱目等書。先觀其聖人一言一句。褒誅在任。而乃及其諸儒傳註。亦無害也。然童稚之學。先入爲主。於其知慮未定之時。切不可令讀史記。及他閑雜不正之書。其故何也。雖以格言至論。日陳於前。使盈耳充腹。能不爲外物所蔽。習俗所移者鮮矣。矧最初入學之日。敎之以閒雜不正。而豈可望培養天性。成就德器乎。讀書之法。各隨其資稟高下。工夫生熟。嚴立課程。而不可貪多務得。躐等陵節也。雖才高者。專以記誦爲主。忙迫涉躐。則其何以硏究精深。反己體察乎哉。讀書得力。蓋不在於盡閱多少書。但以古人一日讀一爻。半年看大學爲法。優遊漸染。積以歲月。則一朝豁然貫通。沛然若決江河。而莫之能禦矣。今人。如見一月讀幾卷書。一歲誦幾秩書。則稱譽以善工。不能然者。視之以浪遊。此所謂揠苗助長者也。是以老大談經。而不識其梗槩者多。此學者之通患也。吁可勝說哉。夫讀書者。正其衣冠。敬對書冊。柔聲徐讀。一字一句。不可訛誤顚倒。潛心運意。尋究義趣。而有疑難處。卽質問于人可也。蓋博學則智益明。思問則疑不蓄。其得效日益深廣矣。若不爾則便自高大。不肯問辨。輕慢同列。凌忽長者。其流之弊。有不可勝言。噫。學以求益。今反自損。如是者。不如無學也。靜坐存心。則雖千百人坐中。吾之讀書。固自若矣。心不存焉。則雖僻寂處。怠惰放肆。其所讀。只是謾浪皮讀。朱子所謂三到之中。心到爲先者。此格言也。古者。聖王之敎人也。以三物而賓興之。德行。本也。文藝。末也。爲子弟者。入孝出悌。餘力學文可也。不修其職而先文。非爲己之學也。人若能孝悌於家。則國之所以事君事長之道。不外於是矣。事親者。和愉洞屬。盡其愛敬。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其節目大槩。備載於小學內篇。以是存念。畢生服行。則庶無遺憾矣。若家勢貧乏。無以供養者尤當竭力。躬耕行傭。不可厭苦也。長幼之序。不可失亂也。言語拜揖。當隨其尊卑。務合禮節可也。至於出入行坐飮食。只當後於長者。朋友交際。久敬愈好。講學輔仁。責善規過。期於聽從。若終是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蓋益於我者則友之。損於我則勿與之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古之人。博學以明乎善。力行以踐其實。是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矣。今之謂儒者。專以記聞詞章。取名媒榮。爲一生能事。而於躬行一事。不曾用力。行之不力。是知之未眞故也。若爾而安得不喪其本心哉。朱子所謂。鄕無善俗。世乏良村者。正坐於此也。學者。若能知內外賓主之辨。則雖軒冕萬鍾。不能以亂吾方寸矣。聖王不作。敎術不明。異端邪說竝起。陷人心術。禍人家國。蔓延熾盛。而莫之禁絶。詖邪之類。不一其端。而老釋其尤者也。其言近理。其術頓悟。如莠之亂苗。紫之亂朱。而捷徑一開。靡然爭趨。迷暗者溺焉。高明者悅焉。思有以易天下。是皆聖門之蔽塞。正路之蓁蕪。前乎千載。而孔孟嚴辭闢之。後乎千載。而程朱痛斥辨之。若非數聖人。則吾道幾乎熄矣。人類幾乎滅矣。但今西洋妖邪。不幸而生於孔孟程朱之後。肆其兇悖。逞其奇巧。其滔天之禍。尤非佛老之比人而無倫。通其貨色。擧天下駸駸然入於禽獸之域。而以我小華。堂堂冠帶文物之邦。亦未免入于左腹。是何天下之氣數一亂。若是甚且大也。世之誦法孔朱者。當以死矢心。目不觀邪書。口不服邪藥。身不着邪服。以爲先王之完民。則存吾順沒吾寧矣。或者。謂亂倫邪說。則誠不可觀。其或利於民生。造作器物之書。觀之何害。且其藥甚靈。百病俱效。其器物布帛。擧世通用。不可以其人而廢其物。噫。是其沈惑之甚者也。蓋聞洋胡邪學。反亂人紀。專主貨利。是卽禽獸而已。禽獸之書。奚以觀爲。且不有洋藥之前。未聞有藥材未備而枉死者。不有洋布之前。未聞有衣資有闕而凍死者。設若學其法服其藥衣其布。人皆仁且壽乎。孟子曰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今若服洋之布。言洋之法。行洋之術。是洋而已矣。且衣服。身之文也。表之不正以其內之不正也。焉可誣哉。居今之世。能言距洋賊者。是聖人之徒也。主人邊人也。學者。當知華夷尊卑之分。今中國之薙髮腥穢。二百有餘年矣。雖中國。變於夷則夷而已。如我東表。雖在夷服之地。而用夏變夷則亦夏而已。今擧天下無一淨土。而惟此小華一區。卽周禮之東魯也。易所謂碩果不食。而孟子所謂有王者作。必來取法者。亶在於斯矣。須當戰兢策勵。誦法經籍。使先聖之道。不墜於地。則陽之來復。詎無其日乎。惟今之所大患者。科業奪志。擧世奔趨。功利懷襄。經學晦喪。其爲世道之害。與歐羅邪學。無甚差殊。科業。是門內之寇。洋敎。是門外之寇也。爲士者。截去此等俗習而後。志益堅知益明。自能尋向上去。日進於高明正大之域矣。雜技。今通國所患。甚者。蕩敗生業。至使父母妻子。流離失所。弊痼之甚。孰此爲加。讀書者。先自不犯此等悖習。而嚴禁子弟。勿爲放雜之類可也。此輩。每以夫子不有博奕之訓。爲藉口。夫子豈眞以勉人博奕乎。甚言其無所用心之不可也。此之謂侮聖言者也。吁可寒心。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如藍田之約。五敎之目。與夫爲學處事接物之要。依白鹿之規。勉焉日有孶孶。而小學所編弟子職一章。詳言主敬居業之方。朝夕諷誦亦甚好。凡同約之人。相觀而善。切偲磋磨。毋爲聖門之叛卒哉。精舍祠堂。旣奉安朱夫子遺像。則其在尊慕之義。當依家禮設饌。春秋以祀。誠無不可。而到今書院之設。繫於邦禁。此則不可擧行也。只當誦其遺書。踐其成法。使其道粗傳於世。則夫子陟降之靈。豈不曰予有來裔乎。居齋之人。每旬休暇。將一旬內所誦之書。相與講論。如朱夫子所訓。而是日。亦先祗謁于影堂。三月會講之日。諸生具巾服。詣祠堂開中門。行再拜之禮。退定講座節目。以嫺禮者數人。爲執禮讀法。以精通經業者爲直日。分定東西班首及曺司。行相揖禮。升堂坐定。直日。整置所講冊子於師長案上。詳錄文義答問。俾有實效。而毋得文具例套。徒爲外人觀美也。所講冊子。以小學家禮四子三經。及近思錄心經等書。臨時論定。而外他閒雜之書。切勿擧論。若講員數多。不能一日了畢。則雖延過數三日。期於詳細論辨。而毋或忙迫涉躐也。九月鄕飮之日。會員具巾服。先詣祠堂。行再拜禮。退定飮禮座目。以會員中年德俱高者。爲賓主介僎。及三賓。以嫺禮者。爲執禮唱笏。以衆所推服者爲司正。毋有喧譁失次。以違禮儀也。夫爲士者。若避好名之嫌。終無爲善之日。自省而不疚。則雖譏罵沓至。吾何慊乎哉。惟所患者。立志不固。逡巡畏縮。不肯實用其力。若此則卒於鹵莽而已。焉有毫分見效哉。勉齋所謂。眞實心地。刻苦工夫兩言。是爲學之要訣也。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小學箚疑 以培其根。以達其支。饒氏謂。養其仁義禮智之性。如培壅木之根本。充其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端。與夫愛親敬兄忠君弟長之道。如發達木之支條也。按饒氏此說。只就性情論之者。切非本文正義。建學之學統。言小大學也。以培其根。言小學之敎。此爲大學之本也。以達其支。言大學之敎。此爲小學之支也。是以此下兩節。分小大學言之。斯義明白無疑。列女傳一篇。是開卷第一義也。蓋人知敎子於旣生之後。而不知胎敎之爲本。噫。朱夫子編小學。首之以此者。實有功於萬世敎化也。不惟男子講習。亦當令婦女。日誦於閨門之內可也。男子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女子十年不出者。是辨別內外。而禮敎之大防也。舜命契一節。言小學之敎。命夔一節。言大學之敎。周禮大司徒一章。言小學之敎。王制樂正一章。言大學之敎。陳氏曰非春秋不可敎詩書。冬夏不可敎禮樂。此言誠然。而愚意則亦有依本文可卞者。蓋先王敎人。順時立敎。成就德性。春樂而秋禮者。春則和樂而秋則嚴肅也。夏詩而冬書者。夏則通暢。而冬則貞正也。此等處。亦不可率爾看過也。拂髦。陳氏曰髦。謂子生三月。則剪其胎髮爲鬌。帶之于首。男左女右。詩註云兩髦者。剪髮夾囟。未知孰是。凡內外。集解此言內外婢僕也。蓋泛言內外。則婢僕亦在其中。而若謂專言婢僕。則未知其必然。姑與之而姑。使之而後復之。陳氏曰姑敎使之。及其果不能而後。己復爲之也。此說大故未安。蓋人子順親之意。姑與使之而後復之者。欲以盡己之誠力也。何爲言。代者之能與不能乎。若代者能之則。一向任之而已。不復爲則於心安乎。於心不安。故代者。雖或能之而已。復自爲之。非以其代者不能而然也。婦或賜之飮食衣服。陳氏曰或賜。謂私親兄弟也。謂婦人無外交以私親兄弟當之。或賜者。言理甚順而然。泛謂或賜則不惟私親兄弟。或夫之姑姊妹姪。及內外戚婚姻之家。隣比婦女相知者。亦不無贈遺之道焉。謂之或者。非其一定也。始視面。中視抱。卒視面。毋改。註云。中視抱容其思之。且爲敬也。毋改。謂答應之間。當正容體而待之。毋自變動。愚謂此章文義。不甚難解。而古註煩說。恐涉穿鑿。凡視上於面則敖。下於帶則憂。故與人坐。常視其抱【抱拱永。服膺也】則吾之容體端直。而不敖不憂矣。然與人言。則未見而言。謂之瞽。是以發言之始。暫視其面。以後則連視其抱。及言竟。更視其面。視面者。觀其人聽言肯否。而顔色何如也。視抱者。視人之道。固如是也。中者。謂始卒之間也。毋改者。謂與人言之道。當若是而毋改也。不但與大人言爲然也。凡與衆言。皆當若是也。若父則游目。毋上於面。毋下於帶。集解。子於父主。孝不純乎敬。所視廣也。此說大失本義。而所謂郢書燕說也。毋上於面。此非純乎敬而何且毋上於面。毋下於帶。則烏有其所視廣乎。蓋此一節。承上文與大人言而言。若言於父之前。則游目所視。毋敢上於面者。主乎嚴敬而不與他人同也。雖主乎嚴敬。亦毋下於帶者。以其近於憂也。遊目。非謂遊回視廣也。凡言視之也。故其下以若不言一節繼之。此義明白無疑。子行夫婦之禮焉。沒身不衰。應氏曰。子情雖替。而夫婦之禮。亦不可不行焉。若云情替。則夫婦之禮。若何行之。而旣曰沒身不衰。則情替而能然乎。君親臨之。眞氏曰君之臨臣。父之臨子。所以治而敎之也。合君親而竝言。以見君臣其義一也。此說恐不審。孝經本文經曰。父子之道。天性。君臣之義。熊氏解君親臨之。而以易之家人。有嚴君焉證之者爲是。蓋君者。尊也大也。是以妾謂夫爲君。庶子稱嫡母爲君母。非獨人主而稱之爲君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此章。令人讀之。不覺懍惕。夫孝爲百行之本。而終於立身。居處不莊。事君不忠。莅官不敬。朋友不信。戰陳無勇。此五者。就不孝中。推衍大綱說也。甚至日用微細。斯須不敬。亦爲不孝也。蓋孝親之道。於斯極矣。而以起下君臣及朋友之意。書思對命。陳氏以思對命三字。各言其義。恐是破碎。愚以爲。思其對揚王命者。而書之於笏。則文義似穩。君臣一篇。出於論語者。十居七八。孔子之事君盡禮。於此尤可見矣。仰聖模景賢範。仰。仰慕也。景。影隨也。於聖故言仰。於賢故言景。蓋下字語意。不無差殊。景亦向慕之義。入國不馳。此亦敬君之至也。不惟恐車馬轢人也。馬援。以書誡兄子曰。好議論人長短。此吾所大惡也。然此書中。卽論伯高李良之長短。自蹈其所惡。而竟取明珠貝錦之譖禍。蓋愼言之難。有如是者矣。使勞己之力。費己之財如此。而不爲君子。猶可也。節孝此言。蓋欲人勉爲君子。而有此設辭也。若直截言之。則雖勞力費財。何不爲君子乎。讀者。不以辭害意可也。言爲。無不周徧言爲。夏氏以爲。所言所爲也。所謂所爲者。未知其謂何也。愚謂言爲。卽言以爲也。第五倫曰。吾兄子嘗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寢。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蓋病者。疾之篤也。疾之篤。故一夜十往。有疾者。疾未篤也。疾未篤。故不爲省視。然雖十往而退而安寢。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十往與不起。不是私。安寢與不眠。此乃私也。若兄子疾未篤。則何爲而一夜十往乎。吾子疾篤則何可以不爲省視乎。其病與疾字。當着眼看。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讀勉菴先生疏 休命淸朝善對揚。咸觀一德遇明良。大義正扶麟獲筆。盛儀復覽鳳鳴崗。志氣特如松栢節。忠誠昭貫日星光。奠磐宗社闢邪事。今聞風聲動四方。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柳健窩。以葵花詩一絶贈余。謹次以呈。 仁培義養特成叢。肯逐他花灼灼紅。傾注丹衷向日影。經過風雨乃知功。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上勉庵先生書【丁丑七月】 長霖乖常。民物俱困。而炎瘴險窟。甚於平陸者倍矣。伏惟道體神相。玉護不瑕。夏來。本宅安候。承聞耶。頃者。小子之上道。行前晉本宅伏計矣。才到京洛。猝發肘腫竟至針救。客地曠日。意爲不利。故末由如意。但專書信而回程。到家思之。未安諸心。恒日憧憧。雖然。此際人事。不由泛忽也。緣此瘇故而然矣。歎之何追。且其時。卽欲晉謁。伏承諄誨。而仰達本宅安信矣。數朔親患餘。繼以冗故。克未遂誠。悶悚無地。先生聞此事故。想必下照矣。秋成後。躬造面達伏計耳。今五月外叔兪丈。遽作泉下人。情私悲痛。何可盡喩。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寶巖坊。契約 契約曰凡同約者。鄕約。古也。縱不能行之通鄕。猶可驗之一坊。苟何不可。若右聞義願參之人。則不拘年齒長幼。竝爲許入。每月朔。公會讀約。誠難如古。只當春秋兩節。十日定會所。春則行飮禮。明其正齒之位。因讀約。論其賞罰。秋則率面中子弟。講論古經。又讀約。論其賞罰。定約設契。不可無統長及諸有司。以約中年德最高者一人。爲都約長。其次爲副約長。以年高文學飭行者二人。爲公事員及司講。以學業衆所推服者四人。爲司正二員。直月二員。德業相勸持身謹勤。讀書明善。言必忠信。行必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孝於父母。友於兄弟。居喪以禮。奉祭盡誠。夫婦有恩。敎子以義。睦於宗族。姻於外戚。敬於長上。信於朋友。敎養後生。撫御僮僕。農業爲本。節用爲度。周人貧窮。救人患難。規人過失。解人鬪爭。不欲勿施。非義勿取。舍容人垢。虛受人規。此上數者。皆進德修業之要。而日用所當行者也。蓋人性本善。無古今之殊。而但爲氣稟所拘。物欲所蔽。遂亡其本心。而自安暴棄。噫。誠身之要。在於明善。明先之要。莫先於讀書。須讀古人之書。考其成法。反躬力行。而必親師取友。就正觀善則。其於進修何有。但家力貧窶。則晝耕夜讀可也。蓋德行。本也。文藝。末也。不務其本。而徒事其末。非爲己之學也。以是存念。各相勸勉哉。過失相規語言詭譎。動止陰險。不順父母。不友兄弟。居喪無禮。薄於奉先。疎薄正妻。莫敎子弟。不睦同族。不姻外戚。以少犯長。交遊匪人。惰棄農業。濫用窮奢。欺人取財。傷人害物。貪淫酒色。沈溺雜技。尙氣鬪狼。造言毁辱。犯逋公稅。盜竊入穀。非理誣訟。憑公營私。妄論時政。好議人短。臨難不救。聞過不喜。凡此數者。皆過失之尤者也。蓋朋友之道。貴於責善。若有犯過之人。則勿爲在外譏謗。面當規戒。期於聽從可也。俗習不古。悖禮傷化。難以枚擧。而酗酒雜技。爲弊莫甚。尤當痛禁。禮俗相交敬長慈幼。弔死問慶。長幼之序。不可亂也。言語拜揖。皆當務合禮節。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亦稍加敬。至於朋儕。久敬愈好。以少犯長切不可。恃長凌少亦不可。常以自卑尊人爲心。則萬無一失也。弔死問慶。吉凶異禮。若於問慶之席。有酒肉則奚爲不食。然不可貪喫固獲也。至於弔喪。不當食酒肉也。雖或居喪者。不能如禮。在我自處之道。不必如是也。若不顧禮防。恣食酒肉。安在哀有喪之義哉。今俗有喪之家。自成服。至於殯葬。及小大祥。以酒肉待客。習之已久。恬不爲怪。其或不然。則人爭非訕。流俗之弊。一至於此。良可慨惜。此等駭擧。自今痛絶。則豈非禮俗之無限好乍哉。患難相恤水火盜賊。疾病喪葬。親戚隣里。相與救助。人家若或犯痛。癘疫怪疾。而親戚忌避。醫藥飮食。無入救療。遂至死亡。死亡之後。至或屍未出房而朽滅者。雇人收屍。而出殯者。若是則親戚之誼。果安在哉。悖義傷化。莫過於此。此則隨聞發出。論行重罰。若無族戚之喪。則里尹當主之。有善則書于籍。有過若違約者亦書之。三犯而行罰。不悛者絶之。直月。別具善惡二籍。德業之表著者。過失之故犯者。隨所聞摭實書之。及其講信讀約之日。具稟于約長與同座老少。論定賞罰。切不可行私挾憾也。善者則賞之於僉座中。特設別席。盛具酒饌。以勸食之。擧座皆起。作揖以敬。若貧窮侍下之人。則錢米飮食間。不論多寡。隨所有裏送。特行別賞。有過失者。則亦於僉座中。設別席。招致自約長以下。忠告而善道之。使其悔改可也。若不聽從。則當爲付罰。隨其過失輕重。以上中下三罰。定其差等。而上罰。贖入百錢。中罰贖入五十錢。下罰贖入二十錢。雖或再犯。亦勿爲輕絶。溫語順辭。規其所失。而彼不感服。則無論所失輕重。特付以上罰。若三犯而終不悛改者。卽爲黜座。不與之同約可也。若初再次付罰之時。有過之員。不顧衆論。遂過自是堅不聽服。則亦爲黜座。黜座之人。後若悔過。來謝于僉會座中。則取其自新。更許入座。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上勉庵先生 善養浩然道義通。擴源於孝達於忠。素王筆法得宗旨。上帝氣靈降厥衷。億萬人中往大勇。三千里內動休風。敎尤不惓施仁慱。立雪愚誠感始終。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與雲齋。登德嶺撫松盤桓。口呼。 溪上尺琴携。林間石逕幽。嶺名稱以德。多鍾傑人流。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依韻呈老石鄭公 萬物人最靈。修成事事難。純光覩日月。淸趣取芝蘭。一理明倫大。三才同德參。道全尊性地。夢覺致知關。立志虎難奪。御天龍作驂。鳳儀君子出。麟至聖人嘆。誠一貴三達。執中充四端。惜陰景禹範。新業戒湯盤。一貫無窮路。山頭又泰山。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老夕鄭公輓 沒寧及識以順存。是事尤難繼世論。卓彼松江流至澤。介于老石凝眞源。傑豪不待文王起。寬裕實由惠聖尊。庭有三蘭餘蔭襲。一團和氣在公門。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謹次曺東塢【毅坤】五十除夕韻 天爵所尊曰有仁。安於是宅乃爲人。把新續舊日崇德。苟擴本然自反身。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咏大雪 六花富一世。大地潤成文。民物各安所。何如造化云。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上蘆沙先生書【乙亥十二月】 伏惟道體康福。區區伏慕。朱子曰喪大記。大斂陳衣。君北領。大夫西領。儀禮。士南領。以此推之。恐國君之上。當北首。然則陳衣之方。亦有等級而然歟。雖由等級。君何爲而北領。大夫何爲而西領。士何爲而南領乎。且夫孟子。尊賢使能章。曰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說而願爲之氓矣。周禮。宅不種桑麻者。罰之以里布。民無職事者。罰之以夫家之征。此似是通擧一世之民而爲言也。而至於戰國。旣賦其廛。又出夫里之布云云。若此法。特用於市宅之間而已。則雖當革罷之日。只不過市民之幸。而安有天下之民。皆說之義乎。又是民字之義。卽氓字之義也。而何爲必稱天下之民。願爲之氓。而不曰願爲之民歟。幷以伏乞下敎焉。答陳衣之節。非有宿講。難乎爲答。而第以意見言之。則死者北首。貴賤不殊。君之陳衣北領。正也。大夫士之西領。似是避尊之義。然而士之陳衣喪大記。又與士喪禮不同。此則當從註家。天子諸侯之士。不同。恐無他說矣。廛無夫里。國中之無橫斂。可知。擧一以見其餘。文法多如此者。其必言廛者。市與朝對。仁聲之遠播。自市起故耶。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上蘆沙先生書【丙子八月】 秋風日高。伏惟服中道體候。神相萬康。景慕之忱。食息不置也。侍生利涉絶島。是足私分之幸。而所課。緣於自家誠薄病深。浪度了居諸。只自咄咄耳。當今時事。至於極盡地頭。凡有血氣。孰不憤惋而欲死。中外臣僚。未聞有愛君如父。憂國如家者。每念及此。未嘗不撫膺長歎。繼之以涕泣也。尤於此等有愚惑。敢以書替質悃愊。伏乞下敎也。夫聖賢之修道立敎者。三綱五常而已。陳恒弑其君。夫子沐浴請討。朱子曰事有繫安危治亂之機者。則韋布之士。有可言之義。宋子攘淸疏。曰所謂修政事攘夷狄者。是孔子作春秋。以明大一統之義於天下後世。凡有血氣之類。莫不知中國之當尊。夷狄之可攘矣。朱子又推人倫。極天理以明雪恥之義。曰天高地下。人位乎中。天之道。不出乎陰陽。地之道。不出乎柔剛。是則捨仁與義。亦無以立人之道矣。然仁莫大乎父子。義莫大於君臣。是謂三綱之要。五常之本。人倫天理之至。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者。其曰君父之讐。不與共戴天者。乃天之所覆地之所載。凡有君臣父子之性者。發於至痛不能自已之同情。而非出於一已之私也。臣每讀此書以爲此一字一句。或有所晦。則禮樂。淪於糞壤。人道入於禽獸。而莫之救也。此皆為儒家之法文。而觀夫天下之大義。諦萬古不易之正論。莫大乎尊中華攘夷狄。闢異端正斯道數老矣。誦大聖大賢之道。學大聖大賢之學者。於其斯道壞亂之地。豈可以林下高蹈之士。韋布自重之人。乃偃然自處。而無可言之義乎。噫。天下萬國。擧陷於洋獸之域。惟我東土一區。如一星之孤明矣。何意天不悔禍。一脈陽氣。亦幷不欲保存。洋醜肆凶。擧國淪陷。堂堂禮義之邦。盡汚腥膻。自孔子以來。大經大法。一切掃地。將使三綱淪九法斁。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人心僻違。天地閉塞。而混爲禽獸之類矣。而今洋賊之變。其害道義者大矣。愈甚於陳恒之變。曾覿之害。淸虜之凶。于斯時也。秉彛者之憤痛。莫不出於眞誠。而韋布之士略干人。封章叫閽。此誠是悶時變。憂斯道者。不能自已之同情。而非出於一已之私也。可謂於義。諦察之。不可以不察責之矣。而近日一邊之論。以不察責之曰。世道之治亂。絶非學者之所可干。而以韋布叫閽。亦非林下讀書者之所當爲。高談峻論。以此論觀之。夫子之沐浴請討。朱子韋布之論。宋子之攘淸。不過一無益之空言也。且所謂學問者。所以扶植三綱五常而已。而綱常滅喪之地。有言者。謂之妄擧。然則捨綱常。而以何物謂之學問也耶。雖然。如侍生者。一鰍鱔之賤質也。心地茅塞。見識茫昧。不敢斷言義諦之何如。而大可憂者。洋賊醜變。愈久愈深矣。每自憤發。不顧傍人之是非。方與同志幾箇人。將營叫閽。於義諦。庶或無損乎。伏願詳賜下敎。以袪蒙蔀。廣開世敎。千萬幸甚。仰恃眷私。悉布心腸。冒凂尊嚴。尤增惶恐。幷乞矜恕。答孔子請討陳恒之後。十哲之列。何無一人繼起請討者乎。盖自有可言之地。可言而不言。不可言而言之。均之未爲中道。足下之出入崔丈之門。國人知之。今日此疏。或非無益於事。而有害於事面乎。此是衰老人常談。想必麾棄。但旣蒙頫詢。不得不貢愚耳。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상세정보
56403건입니다.
/2821
상단이동 버튼 하단이동 버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