민간기록문화
통합검색플랫폼

기관별 검색

검색 범위 지정 후 검색어를 넣지 않고 검색버튼을 클릭하면 분류 내 전체 자료를 볼 수 있습니다

전체 으로 검색된 결과 56403건입니다.

정렬갯수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祭族弟新齋文 維崇禎五丙戌十二月己未朔二十六日甲申。新齋金公大祥也。前三日辛巳。族兄漢燮。謹以菲具。痛哭于靈筵曰。嗚呼居諸奔邁。百歲如瞬息。人生幾何。脩短有定。只當修身。以竢造物者。區處如何。豈可以人力所能推遷也。嗚呼。公之生少於余一歲矣。粤自髫齔。共升一塾。晝宵誦讀。備同甘苦。而以至長大。無一言之拂戾。無一事之乘爭。族屬雖才踰袒免。情誼寔無間同氣。至於山齋之禮飮。蕭寺之講會。聯袂追逐。不欲暫離。環顧此世。親公之密。識公之詳者。亦莫有如余矣。嗚呼。公稟質聰敏。持心誠勤。其爲學也。雖莫專廢功令。而主意大槩。則以古人自期望。沈潛經義。講究禮說。以之檢身事親。衣帶必飭。菽水盡歡。奉先則晨謁朔薦。時祭用仲。以盡如在。居憂則縗絰不脫。食素哀毁。不入內室。若夫省墳。則侵晨往哭。不避風雨。而免喪之後。亦以爲常。其見識之醇正。躬行之篤實。雖古之君子。尙可伯仲。而有非斯世。博覽能言之士。所可髣髴也。且從師蘆沙先生。取正爲多。而宗族稱其孝。鄕黨服其義。若天假以年。則其所造詣。詎可量也。門衰祚薄。竟止於斯。天乎天乎。嗚呼惜哉。言念及此。血淚如泉。靈其不昧。庶有以知余此日無窮之痛耶。嗚呼痛哉。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與洪汝章【大憲】 天禍斯文。先生奄棄後輩而逝。居諸如駛。遽經撤筵。摧痛如新。不自勝堪。尊兄。夙承誘掖。深蒙奬詡。而此時罔涯之痛。必有倍於他人矣。燮生在遐南。晩及先師門下。未得久承陶鎔之化。痛矣痛矣。燮曾侍易簀之日。同爲受服於二三子之抹。而歸鄕以來。心燬如狂。若瞽之失相。而倀倀然莫知所之矣。今當再諱之辰。千里來哭。而意或奉尊兄於此時。而竟失所圖。尤不勝茹悵。伏詢暮春。侍餘經履。做了日新。而其推及功化之妙。必有令人舞蹈者矣。服人家運不淑去月奄遭從叔喪。變悲痛何言。數年間亦以身病。所謂課程。一是抛棄。眞不過世間一食蠹。自憐奈何。伏願尊兄。勉焉孜孜。一以先師心法爲繩墨。明天理正人心使先師之道如日中天則如燮蒙昧。庶可以開睫進脚。而不迷趨向矣。區區之所望於高明者。只此而已。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答洪汝章 漢燮白。去春惠書。秋晩而獲拜。備審賢閤違世。詎意酷禍。何如是遽臻於德門耶。遠外驚愕。不能已已。伏惟伉儷義重。悲悼沈痛。何可勝任。南北涯角。末由奔慰。而歲華再經。闋制已久。夫復何言。秋色漸高。尊體侍奉。神相百福。而餘力經課。知行輪翼。必造至善之域矣。區區景仰。不任拱祝之至。漢燮。奉老窮居。未得盡歡。實爲聖敎之罪人。而且凡百細屑。叢纏于身。十寒一曝。尙爾未得。未知此身。將作何樣人耳。甚可畏懼。去月奄遭從叔母喪。悲痛何言。盛諭。一心上分理氣。一理上分心性。甚荷不鄙提誨。而亦將有爲而發耶。燮數年前。蘗門之行。歷拜明岡任丈。而其門下。有一人論吾先師心主理之說曰。心者。氣之精爽云則。華翁主理之見。無乃近於陽明乎云。任丈默然不答。余乃正襟而言曰。愚亦嘗聞是論矣。華翁論心之說。無慮累百言。而其意。則固以理爲主。然其說曰。火臟心之形。精爽心之氣。知覺心之神。仁義心之理。四者闕一。未得爲心云。則何嘗單言理乎。蓋心者。一身之主宰。則以理謂之主宰可乎。以氣謂之主宰可手。其未發則性也。已發則情也。五常四端。是果理乎。氣乎。夫理。主也帥也。氣。客也卒也。若以氣之一字當心。則是不得爲一身主宰。而不過如耳目四肢之各自爲一物。烏其可哉。程子曰心有指體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惟觀其所見如何耳。愚亦謂心有指理而言者。有指氣而言者。華翁心主理之說。固爲正當至論。而實本於夫子之從心所欲。誠意正心。孟子之盡心知性。仁義之心等說。則何可擬之於倡狂自恣之陽明乎云。任丈。亦以愚說爲然。然自後燮。心甚悚懼。或恐先師明天理正人心之大功至德。反見誣於人也。後生末學。無論彼我。旣無窮理自得之工。篤信人言。以先入株守而妄加詆辱。世道人心。若是不已。則將至于何境耶。良可懼也。伏乞老兄努力進修。日星乎昏衢。砥柱乎黃流。以爲吾道之光也。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上蘆沙先生書【戊寅十一月】 伏惟日間。道體若何。伏問。人物性同異之說。先輩旣有紛紜。而未能明質者。非後生末學。所敢容喙處。然謹按語類性理篇。有人以人物性論。呈朱先生曰。人物之性。有所謂同者。又有所謂異者。知其所以同。又知其所以異然後。可以論性矣。夫太極動而二氣形。二氣形而萬化生。人與物。俱本乎此。則是其所謂同者。而二氣五行。絪縕交感。萬變不齊。則是其所謂異者。同者。其理也。異者。其氣也。必得是理而後。有以爲人物之性。則其所謂同然者。固不得而異也。必得是氣而後。有以爲人物之形。則所謂異者。亦不得而同也。是以先生於大學或問。因謂以其理而言之。則萬理一原。固無人物貴賤之殊。以其氣而言之。則得其正且通者爲人。得其偏且塞者爲物。是以或貴或賤而有所不能齊者。盖以此也。然其氣雖有不齊而得之以爲生者。在人物。莫不皆有理。雖有所同。而得之以爲性者人。則獨異於物。故爲知覺爲運動者。此氣也。爲仁義爲禮智者。此理也。知覺運動。人能之。物亦能之。而仁義禮智。則物固有之而豈能全之乎。今告子。乃欲指其氣而遺其理。梏於其同者。而不知其所謂異者。此所以見闢於孟子。而先生於集註。則亦以爲以氣言之。則知覺運動。人物若不異。以理言之。則仁義禮智之稟。非物之所能全也。於此則言氣同而理異者。所以見人之爲貴。非物之所能幷。於彼則言理同而氣異者。所以見太極之無虧欠。而非有我之所得爲也。朱子批云。此一條論得甚分明。昨晩朋友正有講及此者。亦已略爲言之。然不及此之有條理也。又答人物性同之說曰。人物性本同。只氣稟異。如水無有不淸。傾放白椀中。是一般色。及放黑椀中。又是一般色。放靑椀中。又是一般色。又曰性最難說。要說同亦得。要說異亦得。如隙中之日。隙之長短大小自是不同。然却只是此日。又答物物。具一太極。則是理無不全也之說曰。謂之全亦可謂之偏。亦可以理言之。則無不全。以氣言之則不能無偏。故呂與叔。謂物之性。有近人之性者。人之性。有近物之性者云云。大抵人物之性。如是所論處多矣。以此觀之。物亦具有五行。只是得五行之偏者也。凡物莫不有是性。由淸明婚濁。所以有人物之別。其一原之理。則無不同然其稟受之氣。則不能無異。是一本萬殊。萬殊一本也。故如是仰稟。特賜下批。開示蒙蔀。伏望且初學之叢難保者。至微之本心也。豈不可懼哉。玆構一絶句。伏乞治心修身底規範。幸須千萬下恕顒祝耳。答人物性說話。語類中極浩穰。而能謄出其緊關處入思議。只此亦也自不易。但此非初學者。急切公事。且置一邊。時時意到。或遇先輩議論有及此處。更將宿見翻覆看可也。不必生忙迫心。欲於當場貫徹也。盖强探之得。終非眞得。必懮游厭飫。開口之前。胸中先了然然爲得耳。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記夢 余讀瑞石山房積有年所。得一奇夢。其夢伊何。一簡二冊。簡先師蘆沙先生手筆。冊曾子遺書也。云爾滿簡覼縷。無非敎誨。輪誦此二冊子。終一身勿替語。乃一簡中大旨也。因以有感。山頹後三載。陟降瑞石垠。聖經二部託。下簡一封新。允矣伊懷注。僾然如見親。吾才如有竭。此夢覺淸晨。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己卯夏五月。夢得一絶詩覺也記念者。只釣得大同江上魚七字也。繼以補吟。 覺來一夢是何居。釣得大洞江上魚。半畝方塘渭月白。三千六百廣張餘。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瑞石山房贈綾州梁雅【在海】 三冬麗澤勉孜孜。取舍之間有我師。尙友可期大德輔。會心何有一身治。進工前路靑春好。惜別孤城白日遲。瑞石緊攻如得力。將成庸玉著威儀。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與金智齋【勳】 會筵滋味有誰知。承誨諄諄如雨時。和能中節成於樂。言欲推源學以詩。人心莫貴執精一。物理無窮變耦奇。勝友輔仁若信受。進前工業庶乎期。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上蘆沙先生書【戊寅七月】 伏惟新凉。道體神相康旺。小子自六七兩朔以來。憂患奔汨。未得開卷。怠惰成習。上以負付畀之性。下以負父師之訓。便作一棄物。恐不免後木糞土之誅也。內誠悚懼。昔遜齋公。問於宋子曰。國恤葬前。忌祭墓祭。略行以單獻之禮。參禮之酒。止一上者。亦可不廢耶。宋子答曰。先儒說果為紛紜。難可適從。而鄙家則略行矣。忌祭旣爲略行。則不可無出主。而或不出主而行祀云。此說。果何如。上所謂參禮。的是朔望參之謂也。而酒一上者旣行。則節祀亦可不廢耶。幷賜下敎焉。答大抵祭是吉禮。而忌墓二祭。有哀素之意。故可以略行。引例於朔參。恐不當。至於出主與否。夫有的見。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上重菴 向於朴妙便。修付小札矣。想已登照。而玆後日富。霜風漸高。伏惟道體。崇護萬重。慕仰日勤。不任遠悰。生衰敗轉甚。無日不呻吟。而幼孫亦以兩瘧。經朔委痛。憫憐奈何。惟此樵牧空社。晨暮間無可對話者。而月前學卿遠訪。慰此涔寂之懷。而留止宿宿。讀盡闢邪記疑一篇。胸宇開豁。如入鄒聖門下。聽得好辯章一通矣。仁人君子之憂道慨世。固其所也。而不惟爲親炙者。心悅誠服。雖百世之下。聞風興起。亦惡可已也。此去金雅乃晦從姪也。好學力行。味人之所不能味。而近日來守明洞屋子。韜晦自修。訓誨子姪。亦可謂豪傑之流也。曾未得一供灑掃之役於門下。齎恨久矣。儻體不倦之敎。俾爲飮河充量。如何。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答金亨善【泰瑀】 別錄所諭。文廟祝號。旣是千餘載。華東所同。則後之誦法者。誰敢更容他說。而然嘉靖會典云云。亦不可謂專無意見。蓋中古。稱周公以先聖。稱夫子以先師。祀之于學宮矣。于後不祀周公。而只稱夫子以先聖。而祀之。至唐明皇。始稱文宣王。其實非尊夫子也。乃貶之也。何者。明皇。以其祖老子。爲太上玄帝。而於夫子。則謂之以王。降列於老子下一等。此豈尊慕夫子者耶。大抵帝王二字。三古以上。無少等差。而自嬴秦以後。帝則天子也。王則諸侯也。彼明皇者。以吾夫子。便作老子之臣役。其羞辱極矣。後來無一人知此義者。言之痛苦。若使明皇。實欲尊夫子。則何不稱之以帝。同於自己。而反稱下一等王字耶。後之人。不深究明皇本意。以文宣王王字。視同文王武王之王。故有謂以周王臣子。今遽稱王。在天之靈。豈不未安等許多說矣。蓋夫子之德。與天地同其大。以萬歲爲土。後世以天子禮。祀夫子有何不可乎。旣以天子禮祀之。則雖謂之帝。亦無不可。而三代王字。便同帝號也。周子通書中。王祀云云。如曰以天子禮祀之也。盛諭。周公。祀西伯於明堂以下語。恐非可援據者。更商之如何。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寒泉齋。夜講略辨 七月一篇。言衣食艱難而豫備爲主。故於四時。首擧七月者。以先言衣故也。七月。是寒之始也。詩之成於七月。恐爲臆說。一之日。一陽之月。卽十一月也。以一之日。謂一歲之首者。恐未照管。其如七月八月云者。非以夏正乎。誠意章。曾子曰一節。此非曾子釋誠意時所言也。故章句下。引此二字。一有二字。朱子嘗多用之。卽小有意也。於正心章。則一有下。更着之字。之字。當重看有之。卽有所之謂。而留在之意也。與下章。惟其所向。語意正相類。釆而輯之。如整其錯簡。及淇澳前王二節之。置之於至善章之類。補其闕略。卽謂補其格致章之闕略也。非謂誠正兩章下發明也。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答丁采文【炳序】 面敍未幾。手札沓至。深荷不鄙。謹審邇來。侍彩增慶。而工業造詣之深。溢於紙面。喜何可掬。惟望一此爲度。慥慥不已。則當下進步處。自有無限好田地。幸勿以人廢言如何。年來儕友間。頗有誦說高明志學云。愚亦信之而已。苟或立志不篤。則鮮不爲傍人之所挽止。與流俗之所搖奪矣。惟於此箇路頭。判得生死。則雖賁育莫能奪之。蓋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千萬深體力行。勿泛勿泛。記下質愚識淺。無足見齒於世。而歲去時馳。將成枯落。悲歎奈之何。餘不敢多談。只希努力進修。以副期望。謹不備。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答尹士奎【在璨】 國恤因山。前文廟停祀。非有壓尊而然。特以示變也。社稷則不然者。孟子其不曰。社稷爲重耶。當此處變之日。地祗人鬼。亦或有別也。座下所疑。無乃以文廟。是通宇內崇奉。則若不可以國家私故。有所變常而云爾耶。更思之如何。人家有蒙恩慶。而旣告於廟。則不必再告於墓者。或說恐是。是以禮家諸論。有告廟之辭。而無告墓之文也。先世追贈者。親盡而後。焚黃於墓前。若以此例推之。亦可知矣。若有君喪。則不敢持私服者。是古禮然也。而本朝。旣許伸私喪。則遭生父喪者。當着喪服。而期而除。則當以白衣白笠。持君服可也。何敢以遽着緇笠緇帶乎。時俗所謂。心制者。無喪服。而以伸心喪也。來諭。變此心制之服。則可謂非喪人者。恐未深思。雖表著白衣白冠。若不飮酒食肉而處於外堂。以盡心喪。則於禮於情。俱當矣。當此朝野俱素之時。諉以心制。獨着緇色。於心安乎。心所未安。禮之所無也。瞽見若是。亦不敢自信。更回敎如何。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論天台講說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君子。統指後賢後王。其賢其親。指先王。上賢與親。指後賢後王。賢之親之也。朱子訓義。本如是。恐不可專以後王而爲言也。如見其肺肝。栗牛兩先生說不同。第未知何者爲得。淸儒異同條辨。則如栗谷說。我東後輩。多從牛溪說。蓋如牛溪說。語法文勢。終覺順便。仁義禮智。性也。愛恭宜別。情也。以仁愛。以禮恭。以義宜。以智別者。心也。心與性情。雖一箇物。而其界分則有體用主宰之別。亦不可混而爲言也。胡雲峯之訓。智曰智者。心之神明。所以妙衆理而宰萬物者也。此與孟子盡心章集註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略無差殊。蓋智雖心之知覺之根柢。而然于宰知覺者。心也。且所以二字。卽可見主宰統體之妙也。胡說恐未精。中庸至聖章句曰。聰明睿知。生知之質。其下四者。乃仁義禮智之德。其下又合而言之曰。五者之德。充積於中。而以時發見於外。此與大學序。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正相合。蓋聰明睿知。是就氣稟上。指其至淸至粹。所得之德也。固當以理爲主。而亦終帶氣說者也。何者。聰明睿智。與上所謂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文勢相照應。於此可見聖人聰明睿智之德。因其氣稟之至淸至粹而然也。聰明睿知。是統體說也。仁義禮智。是統體中條理說也。仁義禮智。人人所同。而聰明睿知。惟聖人爲然也。文王。周之聖君。而人倫之至也。是以大學言。文王之止至善。而先言爲人君者。以其君德之盛。而受天命爲周宗故也。於父子倒說者。以人職分始終言之。則爲子孝。當在於爲父慈之先也。有何所疑乎。如文王。嗣王季爲君之日。便是爲商之臣之日等語。恐似牽合未穩。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詠橘 體圓兩儀象。質黃正土色。其性帶陽春。節屆生大德。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登石門靈泉咏而歸。 尋眞我步到靈泉。天朗氣淸時適然。小渚煎茶香遍草。層巖起靄色和烟。登山方覺小天下。隨柳達觀過洛前。勝地石門名獨擅。世人誕說做登仙。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與柳【名欠攷】 謹未審肇冬。侍候連衛珍重。景行就高明否。大學序所謂。於是作爲傳義云者。以所謂曾氏之意。門人記之之說。與夫或問所謂。分明成於曾氏門人之手之說觀之。非曾子之作明矣。而序紐註曰。曾子方有今大學之傳云。此註似誤矣。幸須明敎焉。海量無撓還侍。只自浪度耳。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與田艮齋【愚】書 函筵得奉。纔遂山斗景仰之忱。向風慕瞻。靡日或弛。海量。歸與鄕人語。娓娓稱吾兄之體仁好學。而尤極贊賀者。以尊高明之質。近陪師門。朝夕承誨。許心信受。獨得其宗。實是斯文之幸也。後學之福也。至如此漢。生長僻地。稟質素昏弱。見聞卑下。無以開發良心。俗習易渝。或者得侍師友。退而還爲舊時伎倆人物。則夫子所謂擇不處仁。朽木糞土之義。於是乎粗覺矣。

상세정보
저자 :
(편저자)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聞童謠 夫道學節義者。天理之常。人性之綱。古昔聖賢。莫不崇道德明節義。以及今世。賢聖之君不作。學校之政不修。敎化陵夷。風俗頹敗。非復有道學節義兼有之士矣。所謂學問者略干人。徒以繩行尺步。小廉曲謹。爲務而不以節義自勵者。是可慨也。尤庵宋先生。上肅廟疏。有曰聖人之修道立敎者。三綱五常。而所謂節義者。所以扶植此物也。後世義理不明。遂分道學與節義爲二。臣未見捨節義而爲道學者。其言明白痛快。可以訂頑而砭愚矣。維我勉庵先生。繼宋子而崛起。立天下之大道。明天下之大義。道學節義之兼有而不偏者。先生一人而已。然則天之所以生先生者。非但爲我東也。將爲天下萬世也。此實非余之阿其所好也。而士林有識者公議。咸稱其成仁明義。扶倫立紀之功曰。固可以軒天地耀日月。而蔚然爲百代之師宗。至於愚夫愚婦奴隷下賤。雖不知道學節義之高大精微。而呼之以萬古忠臣。洋洋誦聲。亘于四海。此非但風便傳說之所可信者。余卽耳聞目覩。足以明證可信者。有三事焉。癸酉禍。先生之竄耽羅也。草童牧竪。斲木爲碑。特書崔忠臣三字。立於渠輩來往之要害處。朝夕出入。拜謁誦德。此所以可信者一也。第三年乙亥。蒙宥還宅之日。余隨駕陪行。累辱於軒屛之下。覿德受業矣。一日夜洞。口忽有諠譁之聲。小焉沈熄。心切怪之。厥明早朝。有人傳言曰。昨夜盜賊。作黨而來。洞口停立。相問曰。此洞。乃是崔參判所居之地耶。答者果然。仍相戒曰。仁人所居之地。何敢入盜乎。旋卽退去。此所以可信者二也。翌年丙子春正月。洋醜衝突頑鈍。嗜利無恥者。交通講和。先生上疏。痛斥於華夷尊攘之義。陰陽邪正之分。嚴於斧鉞。凜於霜雪。而竟被凶徒之詆誣。竄黑水之南。是歲大旱。四野大無。八路童謠。如出一口。曰今天之下。只有崔忠臣一人。而安置於絶島。朝廷之上。小人得勢。無所不爲。招寇誤國。時卽陰進陽退之秋也。天何不厭乎。以是天必殃之。降此大旱。此所以可信者三也。然則聖人所謂多助之地。天下順之之語。及先生德化之感人者。深遠不可誣也。然而士林之公議。自古有之。下愚之心悅誠服。誠是罕有之事。故余溯往撫今。略或有之馬。古者聞伯夷之風者。貪夫廉。懦夫有立志。及司馬光之賢聲。冠于天下。有兒童誦君實。王彦方。有淸名而時盜賊之入盜人家者。及其現捉也。懇乞於主人曰。乞不使王彦方知之靜庵趙先生。執法平允。人皆感悅。市人咸稱。吾上典。此皆古之賢君子。德化之所能感人。而非後世庸士之所能及也。而今先生兼有。豈不偉哉。玆以幷錄。又題五律。天理卽人心。自然分善惡。至公草野論。命世賢儒作。輿望發眞情。線陽回有脚。淸名豊口碑。百代享安樂。

상세정보
56403건입니다.
/2821
상단이동 버튼 하단이동 버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