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童謠 夫道學節義者。天理之常。人性之綱。古昔聖賢。莫不崇道德明節義。以及今世。賢聖之君不作。學校之政不修。敎化陵夷。風俗頹敗。非復有道學節義兼有之士矣。所謂學問者略干人。徒以繩行尺步。小廉曲謹。爲務而不以節義自勵者。是可慨也。尤庵宋先生。上肅廟疏。有曰聖人之修道立敎者。三綱五常。而所謂節義者。所以扶植此物也。後世義理不明。遂分道學與節義爲二。臣未見捨節義而爲道學者。其言明白痛快。可以訂頑而砭愚矣。維我勉庵先生。繼宋子而崛起。立天下之大道。明天下之大義。道學節義之兼有而不偏者。先生一人而已。然則天之所以生先生者。非但爲我東也。將爲天下萬世也。此實非余之阿其所好也。而士林有識者公議。咸稱其成仁明義。扶倫立紀之功曰。固可以軒天地耀日月。而蔚然爲百代之師宗。至於愚夫愚婦奴隷下賤。雖不知道學節義之高大精微。而呼之以萬古忠臣。洋洋誦聲。亘于四海。此非但風便傳說之所可信者。余卽耳聞目覩。足以明證可信者。有三事焉。癸酉禍。先生之竄耽羅也。草童牧竪。斲木爲碑。特書崔忠臣三字。立於渠輩來往之要害處。朝夕出入。拜謁誦德。此所以可信者一也。第三年乙亥。蒙宥還宅之日。余隨駕陪行。累辱於軒屛之下。覿德受業矣。一日夜洞。口忽有諠譁之聲。小焉沈熄。心切怪之。厥明早朝。有人傳言曰。昨夜盜賊。作黨而來。洞口停立。相問曰。此洞。乃是崔參判所居之地耶。答者果然。仍相戒曰。仁人所居之地。何敢入盜乎。旋卽退去。此所以可信者二也。翌年丙子春正月。洋醜衝突頑鈍。嗜利無恥者。交通講和。先生上疏。痛斥於華夷尊攘之義。陰陽邪正之分。嚴於斧鉞。凜於霜雪。而竟被凶徒之詆誣。竄黑水之南。是歲大旱。四野大無。八路童謠。如出一口。曰今天之下。只有崔忠臣一人。而安置於絶島。朝廷之上。小人得勢。無所不爲。招寇誤國。時卽陰進陽退之秋也。天何不厭乎。以是天必殃之。降此大旱。此所以可信者三也。然則聖人所謂多助之地。天下順之之語。及先生德化之感人者。深遠不可誣也。然而士林之公議。自古有之。下愚之心悅誠服。誠是罕有之事。故余溯往撫今。略或有之馬。古者聞伯夷之風者。貪夫廉。懦夫有立志。及司馬光之賢聲。冠于天下。有兒童誦君實。王彦方。有淸名而時盜賊之入盜人家者。及其現捉也。懇乞於主人曰。乞不使王彦方知之靜庵趙先生。執法平允。人皆感悅。市人咸稱。吾上典。此皆古之賢君子。德化之所能感人。而非後世庸士之所能及也。而今先生兼有。豈不偉哉。玆以幷錄。又題五律。天理卽人心。自然分善惡。至公草野論。命世賢儒作。輿望發眞情。線陽回有脚。淸名豊口碑。百代享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