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原幼學崔甲孝李正銓等謹齋沐百拜上書于巡相閤下伏以殫誠報 國臣子之常分 褒忠闡幽 朝家之盛典而本府故主簿安信孫之忠節尙未蒙 褒贈之典此非但士林之紆鬱抑爲 昭代之欠典故生等爲先擧槩齊龥於本官城主是乎則題內如此忠義之卓節尙未蒙 褒贈之典此非但士林之抑鬱闡揚之責亦在士林而尙令湮沒豈勝慨歎枚報時脫姑待歲抄事行下是如竊伏惟 壯巡相閤下以忠孝之淵源闡揚之權衡承綸 北闕宣化南服生等玆敢齊瀆于 旬宣之路伏乞 閤下細細垂察焉奧在丁酉島夷再猘本府圍急朝暮其勢智士捲舌武夫投戈之際主簿安公以疾風之勁草頹派之砥柱擊釼奮發獨倡義擧率家僮五十名輸軍糧四十石直抵城下則城已陷矣八忠死之公大慟曰彼亦臣子我亦臣子而彼同死報 國吾終不得與焉歟遂與再從侄判官嗣悌追倭轉戰斬䤋無殺于時本道伯洪公世恭慮其守成之無人慱採人望以公素有忠節膽略直啓于 朝特除留鎭將兼知軍餉事旣職事有繫則不敢離次夙宵警惕殫竭心力修城池繕器械募兵粟招流亡控守嶺湖之咽喉屹爲東南之保障一邊守護聖廟朔望焚香一如舊儀一府之不至搶攘百姓之終底妥帖盡是安公之力此非但湖南老夫之傳誦昭然載在於節義錄是如向使安公若無 朝廷留鎭之命而任行其志則雙烈可三八忠可九以一時一體之忠節安公一人獨未蒙 褒豈不寃哉豈不惜乎噫安公卽文成公晦軒裕十一代孫其後有文淑公牧文惠公元崇副提學祖同皆以文學名世公之忠節亦有所發源高祖貴行以陽城縣監當端宗遜位日投紱屛跡於南原之白波正宗己未贈大司諫鄕人立祠於藍田嗚呼安公倡義之擧始於壬辰而終於丁酉者有所然而然者伏乞 閤下更加垂察焉逮夫壬辰島夷猖獗公欲擧義殲賊而母夫人七耋沉病不忍離側母氏知其意勸赴 國難曰忠孝本無二致而亦不可兩全豈以病母之故不念 君父之蒙塵乎公雖知戰陣武勇非孝之道而顧念病母之扶護亦乏其人因痛哭而止越明年癸巳母氏病終纔經襄禮遂以墨衰起義時卽甲午夏四月也朝廷適有罷義兵之命故公不勝憤念居常悒悒及夫丁酉果以王命留鎭本府猶未洩滿腔忠憤是公餘恨然吏盖此留鎭乃是王命之有重當時之急務則其於報 國之道不可以生死異日而論也亂已不復留意於仕宦固辭道伯之抄 啓鞱晦以終焉若忠義之卓功績之懋尙未蒙 褒贈之典士林之抑鬱愈往而愈深故彛性攸好擧槩仰龥伏乞 採實轉達丹扆以蒙 褒贈之典矜式瞻聆敎化幸甚乙酉三月 日幼學 崔甲孝 李正銓 韓用大 梁復奎 金仁鑑 尹致永 金樂麒 宋鍵 梁奎煥 黃?洙 崔寬賢 李致文 張(火+允) 崔遇澤 尹鼎鉉 崔綱範 韓百祚 盧䄷 崔光翼 金慶行 尹鼎錫金星彦 李亨祿 盧錫瓚 尹成鉉 黃處洙 陳聖鉉 崔羲澤 丁昌崑 盧錫胤 金永文 尹致華 盧錫民 金郁鑑 李鍰 尹致遠 宋益濂 金世鑑 崔龜河 許曣 金仁達 盧錫贇 金萬喆柳東奎 金星爀 黃達洙 尹摯鉉 金百鑑 盧錫相 崔光河 梁雨集 盧學中 金星應 梁顯光 洪濂 金止鑑 韓允祚 金鐸 盧光潤 金洵組 陳錫龜 韓喆祚 吳夏翼進士 金洙 幼學 房有相 金漢東 柳學濂 金漢忠 李行權 尹榮錫 吳顯奎 等都巡使[着押](題辭)安主簿忠節營門雅已聞之常所欽仰 其所襃揚之道豈或歇後而式年已過啓聞非時誠甚嗟歎事十三日[官印]5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