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學士傳 春秋之法。列國之大夫。尊天子奉命。自稱陪臣。辨上下。正名分。是天經地義。民彝物則之大者也。知此者爲人。背此者禽獸。武王之伐紂也。天下莫敢非之。伯夷叔齊。獨仗大義。扣馬而諫。餓死於首陽。周室之衰微也。天下不知有周。欲尊秦爲帝。魯仲連獨立大節。誓蹈東海而死。此數子者。非好死而惡生。義氣所激。至死不變也。古人以伯夷爲聖之淸。仲連爲天下士。其忠義之氣。炳然如靑天白日。照臨千百代之後。草槁木落。首陽之薇不凋。天長地久。東海之波不渴。嗚呼。忠臣義士。何代無之。孰有如三學士哉。竊惟我太祖立國。高皇帝命爲東藩。世守侯度。爲二百餘載。然則皇明之於我。君父也。本朝之於皇明。臣子也。天下有反國僭號者。則擧兵討之。以責其反逆之罪。以明我禮義之名。是天經之大者。而況壬辰倭寇之犯境也。國家幾亡。宗祀爲墟。我神宗皇帝。動天下兵力以救之。國祚幾墜而復存。蒼生幾死而復生。東方之一草一木。生民之一毛一髮。莫非帝德攸曁。雖愚夫愚婦。亦莫不思報神皇之恩。況我列聖及廟堂諸臣乎。嗚呼痛矣。尙忍言哉。丙丁之禍。雖出於不得已而。千古所無之大變也。朝士用命之秋也。廊廟諸臣。擧國民士。同心一力。勸我聖上。背城決戰。所謂成敗利鈍。非所逆覩。而春秋大義。可以明於天下矣。奈何。一種主和之徒。外挾强寇之勢。內惑聖上之心。以君父之受辱不以爲恥。壞我君臣大防。曷勝痛歎哉。於是三學士。獨排群議。炳執尊周大義。切切忠諫。累累抗疏。竟爲彼輩所忤。於是金汗。以挐送斥和諸臣。肆其甘心焉。滿朝諸臣。視若尋常。不啻若越人之於秦瘠。三先生。謂殞身救國。是我素心。乃進疏言。主辱至此。臣等以不死爲恨。今得死所。及到瀋陽。不屈立節而死。壯哉烈哉。三先生之貞忠高義。光乎日月。不足爲明。崒乎泰山。不足爲高。窮天地亘萬世。不可泯滅也。噫。如三先生者。上可以報神皇字小之大恩。洗聖上無窮之恥。下可以使我禮義之名。益彰于世也。方其將死之際。抗虜之言。。天無二日等語。魂去飛天。歸遊故國。快哉快哉之言。至今凜凜有生氣。嵬然大節。尊周大義。不在夷齊魯連之下矣。然而其父子兄弟。叔姪夫婦。潔己而俱死。此乃列聖及皇上培養之化也。使我夫子復生。而秉筆修春秋。則大書特書。彰名於百代。猶恐不及矣。嗚呼。天生忠義之士。必不欲泯滅其名。故我孝宗大王。特下崇褒之典。尤菴宋先生立傳。與伯夷之得夫子而名益彰。越千載一轍同歸。而無餘感焉。鎰以後生末學。才識淺短。不敢滋筆於忠賢義理之論。而秉彝本然之心。人皆有之。雖愚夫愚婦。亦知賢人君子。忠臣烈士之所可尊尙也。鎰雖至愚。不無一片秉彝之本心。每讀是傳。未嘗不歎息流涕。而亦未嘗不痛恨於主和諸人。忘君負國。徒竊富貴也。當此之時。若無三先生一死。則無可辭於天下後世。而東方禮義之名。覆墜於地。沒爲夷狄禽獸之域。雖盡東海之波。雖能湔其恥乎。惟以一死。聲大義於天下。滌國家萬世之恥。而東民免爲夷狄禽獸之類。先生之功。於斯爲大。先生之名。於斯益彰矣。然則先生之節義功名。炳蔚著世。然後忘君負義輩之罪。益暴白子世。而不可自掩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