민간기록문화
통합검색플랫폼

검색 필터

기관
유형
유형분류
세부분류

전체 로 검색된 결과 517956건입니다.

정렬갯수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吳氏傳 孺人吳氏。幼端慧。十九嫁士人魯淵永。淵永咸平故家。杜門洞諸賢中岳隱先生愼。其先也。孺人自執笄來。以事舅姑。奉夫子。見稱人。有言婦德動必曰某夫人。舅病嘗致鶉入廚。適其舅思食者。喪齋素盡禮。敎子患貧無資硏槧。常傭賃以繼給。距學舍里許。恐往來妨奪。候望有違。待還必夏楚示威。師出飭里中可蕫者。無暫闕課。擧二男。一相其長。被其訓。一鄕皆謂善士。次璟相曁孫曾漸益蕃昌。可謂芝蘭滿室矣。其貫和順。遠祖思忠。寔我開國切臣。考錫祚。妣大邱裵氏。嗚呼。致鶉入廚。其非至誠所召歟。雀入幕王祥固是男孝。其母夫人之致鶉舅。古實未聞。且其傭賃成子學於孟母。或庶幾不食餘報。宜其子孫之振振乎世。無外史氏。可秉筆者。勳豈其人。姑撮槪立傳。母使永泯云。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三友記 三友蔡翁。爲室於潭之陽。山水淸淨之地。環以寒松孤竹雪梅等木。嘯詠自娛。以寓其素志。而自號曰三友。夫友也者。友其德也。寒松之勁節。孤竹之貞操。雪梅之淸標。實有其德之可與友者。雖然。擇人有德者而友之。則相稱相美。相推相讓。其所輔益。不啻蓬麻而止。翁不取乎彼。而必取乎此。何也。嗚呼。翁之志。余知之矣。挽近。四海商。商世道陷溺。儕流之賢者。俱死於夷狄亂華之日。及其餘者。散落巖谷。鳥獸同群。長往而不返。伊時之人。不惟渠不肯友我。我亦不欲與之友矣。踽凉天地。獨立無儔。而所與友者。惟此三物而已矣。然翁有一好友焉。而人或不能及知也。翁常灑掃庭除。一塵不起。明窓淨几。靜對詩書。尙論古人。討論其心。犁然有契於襟懷。怳然有會於思慮。悠然不知老之將至。於斯時也。子孟子尙友之訓。眞知其不我欺也。翁不欲以語人。故托於此三者。而自號也歟。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與李柘泉【鼎緖】 近無化我之擾。其所以自樂者。可知。不審體德靜養。何如。仰羡仰羡。弟病髮際。彌朔不效。甚苦歲內。不可復得從容耶。待之不已。繼之以怒。怒之不已。繼之以悔。悔且不已。將不知何物爲可繼也。願於此下一語。使悔字有所歸屬。如何如何。史記五卷。還完其下。隨所存寄惠則好矣。或有不便者。置之亦無妨耳。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與曹汝元 弘衍聞人有膝下之悲。每欲掩耳。盖有曾經。而然耳耳之猶不欲。況欲開口說去乎。今於賢者事。亦云惟朱先生。有鑑孫在。豈非幸耶。今以奉獻或可少有寬。抑之道耶。玆者窮陰。服履不至。大損否。弘衍忝在舊交之。末而畜病窮山。不能匍匐相救。是豈賢者。所以記存我老耶。旣愧且悚。適有信便力疾付狀。秪自增悵而已。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與曺哀【錫休】 弘衍頓首再拜言。弘衍每欽仰德門福厚。又每誦哀尊孝至。豈意先丈不能克登上壽而先夫人又此遽違忠養天難諶一至此哉。連歲承訃。豈但驚怛而已。不審煢然。在疚氣力。何似弘衍於先丈。以契分言之。聞訃卽當匍匐。又當有數行哀詞。而老病旣不能力進。昏迷又不能有所記。述言念昔日之義。不覺涕淚潛然。歲月侵尋。先丈終祀奄迫。尺紙奉慰。猶恐未及。茲敢力疾艱草付之轉便。未知何日可達於廬次耶。只自臨風悵然。伏惟哀察。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谷家季【尙衍】 爲章甫者。以聖廟事在聖廟。固不可此際出來。然不出來亦何益矣。但免身恙爲可幸。家間亦無事而已。門外之說日。聞所不聞。不如不聞之爲愈也。但聖廟自此。恐不復香。出來時。百拜淚辭。似可耳。不宣。丙申元月一日。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與任甥【百英】 曾也之往忙。未及付數字。玆者春暄。哀履支衛。欝攸之驚。所傳聞異辭。實狀果何如。大抵喫了一番憂患。進了一分智慮。以是奉慰耳。外叔眠食。姑不大減而已。汝之先考手蹟。自少至老。一經吾眼。便爲年少輩持去。不復入吾手。是以吾無一片紙收畜。可歎。春晩擬晉不宣。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獨釣臺記 近時吾黨。有諸葛澹寧者。見世道斁喪。隱居於雪山之南。臥龍岡下。白首躬耕。不求聞達。以月竿風絲。徘徊於玉湖淸灘之上。其志不在取魚。人所不及知之。抱獨樂。乃起一臺於淸灘白石之上。徜徉嘯詠而有詩。遠近章甫。多唱酬而賡和焉。余適過湖上。與同志數人。登臺優遊。蒼蒼雪山。泱泱江水。嚴先生高尙之風。庶幾更覩於今日。而狂奴古態。可謂朝暮遇也。然先生。身際光武聖明之世。高尙其志。衆方有爲。而獨不事王侯。動星象居江湖。使貪夫廉懦夫立。大有功於名敎。桐江一絲風。非但扶漢家九鼎。至今數千載之下。慕其節而仰其風者。亦未嘗不若屹然砥柱焉。至若澹寧公。則不幸生叔季之末運。世道陷溺。倫常殄滅。夷狄猖獗。冠冕掃盡。而澹澹然明志。寧靜而致遠。曾不與世俯仰。獨善其身。獨尙其節。名其臺曰獨釣。囂囂然樂其所樂。使時輩過此。而聞其風。則秉彝之良心。不有油然以復生者乎。然則澹寧之業。大有功於名敎。而其風。亦可謂山高水長也夫。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玉山記 余觀。古人寓於物而置號者多。或居於山。或隱於水。趣味各有不同所同者寓也。美中。自號以山。山上加玉。無乃以玉爲至寶。而必出於名山故歟。美中之志。余知之矣。君子比德於玉。蓋以仁義禮智忠信。與樂七物者備矣。又推之以極焉。則其生也。天地沖和之氣之所鍾。而凡物之貴。莫與爲倫。孟夫子稱聖人之全德。以玉振爲譬。則人孰可以當之哉。雖然。其物旣寡。而又有待價之戒焉。君子雖欲佩於身。不以其德而自勉。不可得也。美中之學問步趨。周旋折旋。每欲佩服於身。以德於玉而有待價之心。故乃寓於號而自勉也歟。嗟呼。美中讀聖賢之書。求聖賢之道。愛其書如玉。貴其道如玉。一切工夫。琢之磨之。至於精微。則仁義禮智。信忠孝德。無所不達矣。如是然後。美在於中。而光着於外。人比之如荊山白玉。無愧於君子之德矣。美中。勉乎哉。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附策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師道策 愚以爲有學之之誠者。可與論師道之立。師者。對學者而言也。學者。求道於吾。吾授之以道。於是乎有師之名。故師者指吾學焉者而謂之師也。非槩指有道者皆謂之師也。同乎吾時。吾不學焉。則非吾師也。奮乎百世之上。吾學焉。則吾師也。陳良楚産也。而能北學於中國。鄭公同里也。而爲東家孔子。以中國之遠焉。而謂之無師道則不可也。以東家之近焉。而謂之有師道則不可也。曰然則學奕於奕秋。而心以爲射鵠者。猶將謂之學焉者。而謂之有師道可乎。曰學焉不誠。則非吾所謂學也。甘然後受和。白然後受彩。不誠而何以受學乎。夫學奕而心鵠者。果能得奕矣乎。奕小數也。而不爲專心致之。不可得也。況乎天下之大道。窮理而正心。修已而安百姓。此其爲術不爲專心致之。而可以得乎哉。且夫學爲已也。非爲師也。不學與不誠。乃自己之痛痒也。非痛痒乎師者也。學則人。不學則非人。學則知。不學則愚。學則賢。不學則不肖。學則令名無窮焉。不學則同腐乎草木。此皆非學者切已之痛痒乎。有痛痒而不知可乎。不知則已。知而不學可乎。不學則已。學而不誠可乎。有其誠然後。可以得乎師也見其誠然後。可以施之敎也。有其誠而不得乎師者。未之有也。見其誠而不施之敎者。未之有也。七十子得聞六藝之術。誠也。膝更之在門。不答不誠也。夫以先知知後知。先覺覺後覺。固非師之所欲耳。而必待乎學者之誠。何也。曰刑政法令。固可强人之所不願也。道德仁義。不可强人之所不欲也。孟子雖欲敎齊宣王。而其於有寒疾何。孔子雖欲敎季桓。而其於受女樂何。彼其所扶者。旣貴且賢。失吾之道術。非其所欲耳。敎無可受之地。吾將安所施其敎乎。故無學者耳。未嘗無師也。無誠耳。未嘗無敎也。歸豚而瞰其無也。則陽貨自絶于聖人也。歌瑟而使之聞之。則聖人未嘗絶孺悲也。故有其誠則師道立。無其誠則師道不立。師道之立不立。顧在學者之誠不誠。如何耳。愚故曰有學之之誠者。可與論師道之立也。乃言曰。師道之於人大矣。盖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不學而知之哉。仁義禮智之禀。莫非性分之所固有。而知此者先知也。孝弟忠信之道。莫非職分之所當行。而覺此者先覺也。效乎先知然後。可以知性分之所固有矣。效乎先覺然後。可以覺職分之所得矣。若愚之所以明不肖之。所以賢凡人之。所以爲堯爲舜者。莫不由此。顔氏由此而至於四勿。曾氏由此而至於一貫。是以人必由學。學必由師。以吾之愚效彼之知。以吾之不肖效彼之賢。以吾反之效彼性之。以吾困而學之效彼。安而行之。負笈以來。不遠地之有千里萬里矣。摳衣而趍。不問人之有貴賤老少矣。天子則親袒割牲。國君則擁篲設醴。卿相則不敢挾其富貴。凡民期不敢藉其勳勞。道學於是焉傳矣。師道以之而立矣。雖然。徒有學之之名。而無學之之實。只有求師之名。而無求師之誠。則師不可得矣。道不可聞矣。雖終日問難。而仁義禮智之禀。其可得知乎。雖平生從遊。而孝弟忠信之道。其可得聞乎。假仁借義者。不可入堯舜之道矣。色厲內荏者。終未免穿窬之盜矣。長者將有隱几而卧矣。賢者必有逾垣而避矣。學道於是焉廢矣。師道以之而不立矣。然則如之何其可也。必曰學之以誠然後。師道可以立矣。請因明問而陳之。師道之大而不序於五倫。何歟。事一之義而喪制有異。何歟。五倫之序。人所必有。面師道則有有者焉有無者焉。君親之恩。初無輕重。而師恩則有重者焉。有輕者焉。師道之不序於五倫者。此也。喪制之有異於君親者。此也。師導昉於何代而盛於何代歟。伏羲神農。繼天立極。以爲億兆之君師而敎之。堯舜三代設學立敎。以明五品之倫常而訓之。則師道之所以昉所以盛。從可知矣。繼統乎羲農堯舞三代之道。設敎乎顔閔曾思三千弟子者。夫子也。嫡傳乎孟周程張朱子之賢。澤彼乎漢唐宋明萬億斯年者。夫子也。則師道之所以昉所以盛。又可知矣。至於東方。箕聖東來。八條設敎東方師道。盖其所勸矣。而當時旣無見。而知之者後世又無聞。而知之者師道之盛。何可論矣。降及麗代。崔冲倡道藝於前矣。而誠正之道。可得聞乎。牧隱擅詞學於後矣。而謟佛之風。庸可誣乎。耘谷譏陽村之談義理。盖功烈如彼卑矣。畢齋推圃隱之宗理學。盖淵源稍可考矣。曲是言之。東方師道之盛衰。從可知矣。大抵三代以上。師道在上。三代以下。師道在下。在上者曰君師。則聖人之達而在上。行其道於天下者也。在下老曰道德之師。則聖人之窮而在下。明其道於天下者也。行其道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修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兄兄弟弟之道。明其道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知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兄兄弟弟之道。若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之君。孔曾思孟周張程朱之聖。或繼天立極。設爲庠序學校而敎之。或躬率弟子。設爲格致誠正而敎之。是二師者。雖其所居之地不同。而其所以關世敎則一也。三古已遠。氣數又降。聖人之達而爲君師者。不復有作矣。吾道之賴而不墜者。猶幸有道德之師存焉。則苟有志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兄兄弟弟之道者。可不尊尙其道德之師乎哉。然三代以後。未聞有以尊師爲先務者。則師道之不可復盛。從可知矣。嗚呼。我東雖僻在海隅。與中國不甚隔遠也。況神農虞夏之際。神聖之君多出冀州。冀州與我又接壤也。檀君送其子扶婁。赴塗山之會。則與中國相通。亦已久矣。宜其有聞聖人之風而興起者矣。夫何數千百年來。乃寥寥焉無一人於其間。以道學名於天下者乎。何幸父師東封。爲我君師。是天不欲夷狄我也。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之道。無不在是。苟有聖賢之徒。奮起而傳授之。則我東文明。宜其無愧於中華矣。惜乎。洪範傳心之妙。無一人得之者。可勝歎哉。無乃肧毓元氣。篤降神聖。以大開文明而然耶。漢陽定鼎。奎運始泰。列聖繼作群賢。蔚與若中仁明宣之爲君。靜退栗牛之爲賢。其治足以上及乎。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之君。以行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兄兄弟弟之道矣。其學足以上接乎。孔曾思孟周張程朱之聖。以明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兄兄弟第之道矣。君師之敎。行乎上矣。道德之敎。明乎下矣。學校則自成坸。而羅列乎三百縣矣。淵源則自尤春。而溯繼乎八九公矣。敦諭儒臣。自上有待師之禮矣。爼豆先賢。自下有隆師之風矣。宜其師道立而敎化明矣。淵源長而士習美矣。夫何挽近以來。師道廢而敬禮。乖學不講。而敎不明鄕黨之間。不聞講習討論之風。閭閻之內。不見進退揖遜之節。遂使季不得觀上國之風。韓宣子無所於見易象與春秋矣。況以頹靡浮薄之俗重之。以猜訐忌刻之習苟或有。有志於斯道者。衆怒群猜。使之進不得立於朝廷。退不得安於鄕井。遂奔竄於魑魅魍魎之地。繼之以敗亡者。上自戊午下至已已前後。相望於數十百年之間。尙何暇論於師道之復行乎。嗚呼。黨錮之禍。僞學之禁。此千古志士仁人。讓漢史宋史者。未嘗不爲之掩卷長歎者也。而聖朝往事。不幸近之。豈不痛哉。自是厥後。抱道德之士。皆高飛遼走。深藏不市。各以其所學。潔身獨守於山巓水涯。甘興草木同腐。而不復有意於當世彼師道之興廢。夫誰有尙論於其間也哉。今執事先生。發策於試圍。深嘆師道之廢弛。而欲聞救之之術。是可謂有志於斯文。而師道之立。可指日而待矣。豈非吾道之幸也哉。然執事誠欲救時弊。而立師道則不必問於諸生。當求之於執事之心。心苟誠矣乎。不但師道之可立。而吾君可致於堯舞也。心苟不誠乎。非但師道不可立。而雖諸生之言。亦不可得聞矣。諸生之言。不可得聞者。非諸生之不言耳。言無可入之路也。無是心而求是道。猶却步而求前也。烏乎。其可也昔伊尹耕於莘野。由是而樂堯舜之道。成湯三使人往聘然後。幡然而改。孔明躬耕南陽。不求聞達於諸侯。昭烈三顧之然後。遂許驅馳。向使成湯而無三聘之勞。昭烈無三顧之恩。彼二子者。雖老死畎畝。豈肯爲之下哉。故師道之立。在於吾心之誠。愚之嚮所陳於篇首者。非苟然而已。故誠之一字。立師道之綱領。其所以立之之術。其目有三。曰通門地也。曰去黨論也。曰革科擧也。夫門地不通。師道不立矣。黨論不去。師道不立矣。科擧不革。師道不立矣。三者於師道。猶薰蕕冰炭之不相入。此盛則彼衰。彼盛則此衰。不可以幷行而不相悖者矣。愚也請論其一二矣。所謂門地者。何物也。愚嘗讀柳柳州鐵爐步志。而知門地之爲虛妄也。柳州之言曰。世所謂大家者。吾當至其家求觀。所謂大家者。則所謂大家者。乃大家之子孫耳。大家去已遠矣。而世人蒙上文號之。以大家爲大家之後者。亦蒙上文。自處以大家。甚可愧也。今所謂門地者。卽柳州所謂大家者也。則天下之以門地輕重人者。其見愧於柳州也。亦大矣。而今世無柳州。誰能復作鐵爐步志乎。故天下之論人者。不問其人之知愚賢不肖。但問其人之門地高下。苟其門地高矣。則雖馬牛而襟裾。猶與之揖攘進退。師焉則師之。弟予焉則弟子之。不以爲羞耻也。彼門地高者。亦自處敬師焉。自處以弟子焉。而靦然無所愧耻也。苟其門地不高矣。則雖有顔淵子奇之行。班馬揚䧺之才。擯而不用。無所容於世。世以爲當然。彼門地下者。亦自分必然。無所於怨尤也。噫。古人求師之道。果如是乎。孔子問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裏。問禮於老聃。問官於郯子。夫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門地未必高矣。而夫子從而師之。其亦異乎。後世人之從師矣。必以後世人視之。則彼數子者。皆足羞也何後世人之所耻。而聖人之所不耻也。豈後世人之爲耻也。勝於聖人而然歟。夫聖人卒不可勝。則後世人之所耻。其不足爲耻也。明矣。故昌黎之說曰。無貴無賤。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此愚所以謂門地不通。則師道不立也。所謂黨論者。何謂也。書曰。立賢無方。用人猶然。況師道乎。故曰北學。曰吾道南。曰吾易東。曰關西。孔子凡求師問道者。於東西南北。曷嘗有限定哉。我國人則不然。以東西南北。定四色人。曰東人。曰西人。曰南人。曰北人。於是東西南北之人。各以其類爲黨。黨於東人者。不黨於西人。黨於西人者。不黨於東人。黨於南北者亦如之。黨之所由。分論之。所由起也。黨論起而師道不可立矣。黨論之所以爲師道害者。何也。東人之論曰此君子也。則西人之論曰此小人也。南人之論曰後小人也。則北人之論曰彼君子也。所謂君子。非君子也。所謂小人。非小人也。小人與君子。旣不可分。則師道從何而立乎。將師君子乎。則東西南北之人。無非君子也。將不師小人乎。則東西南北之人。無非小人也。吾將何師焉。於言是。則東西南北之人。皆曰我是言非。則東西南北之人。皆曰人非苟同論也。難兜苖惠檜之奸。猶尊尙之如神聖。苟異論也。則雖顔孟程朱之賢。猶攻斥之如仇讎。此何等風俗也如此。而望師道之立惡乎。其可也。此愚所以謂黨論不去。則師道不立也。所謂科擧者。何道也。夫人之所以幼。而學之欲長而行之也。修之身者。將用之家也。行之家者。將用之邦國天下也。故古之敎者。家有塾而鄕有庠。術有序而國有學。自格致誠正。以至於修齊治平。其敎之也有次序。其學之也有源委。非先王之法敎不敎。非先王之法言不學。邪說者不得作。異端者不得行。師道尊而敎術明。淵源長而敬禮崇。自俊秀而至進士。自進士而至卿大夫士。無異業。師無異道。此其所以治隆於上。俗美於下。自三代至于兩漢。其遺風餘韻粲然。猶有可述者矣。及科擧出而師道廢矣。科呵之所以爲師道害者。何也。驅天下之學走。緣之科擧。上之所以取人者。此也。下之所以進身者。此也。奔走以競於世道者。此也。比藝以爭於場屋者。此也。父兄以此敎詔之。先生長者以此指授之。彼格致誠正之工。修齊治平之道。皆敬而遠之。尊閣而不用。而古者庠序學校之師。殆若齎章甫。而適諸越無所用其敎術耳。其或有厭棄科業者。隱遁山林。倡其徒而敎授之。盖或有黽勉從事者。而內外交攻。扞格不勝。皆將未免。爲冉有之中道而畫如此。而望師道之立。惡乎其可哉。此愚所以謂科擧不革。則師道不立也。故欲立師道。必通門地。使學焉者。不問貴賤。苟有道則從而師之。必去黨論。使學焉者。不限於東西。但有道則從而師之。必革科擧。使學焉者。心不外馳。專尙乎道德然後。求之以誠。接之以誠。問之以誠。則師道其亦庶乎可立矣。篇將終矣。請畢其說。夫一心旣誠。三弊旣去。則師道固可立矣。然必君上躬行而後。乃可措之邦國矣。而朝家禮遇山林。輒以官爵加之。此光武之所以不能屈巖陵者也。夫嚴陵抱不世之才而高臥富春。向使光武待之以賓師。學焉而後臣之。則東京之治。庶可以挽回三代矣。惜乎。光武計不出此。而輒以諫議大夫加之。彼以天下之元老宿德。豈肯屑屑於諫議之職哉。其長往不返。固其宜矣。執事旣悶師道之廢弛。又居啓沃之地。誠能格君心之非。使其未申於東京者。得申於今日。則顧今育德山林者。安知無嚴陵之流耶。而師道不期立而自立矣。愚也不自知其略古泛今。敢吐狂言。幸執事進而敎之。右非公試作。在家聞題。有感於師道之廢弛。而發其蓄積於平素者。故收錄於卷末云。龍山遺稿卷之六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卷之七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附錄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祭文 維歲次戊戌十二月朔日庚辰。四從弟亮衍。謹以雞酒之奠再拜。哭訣于四從兄龍出處生柩前。文以告哀曰。嗚呼。先生仁和端恭。淸明正直。松祖胄孫。蘆師高足。靑年立志白首經籍。薰陶擩染。克就志業。歛華鏟繁。凝象精實。造詣純貞。固躋先哲。硏精覃思。深窮微極。聖賢模訓。參究剖析。賴天生公。胡爲喪㭬。埋沒泉下。幽明遽隔。嗟余小子。妙年失學。原念生平。冥行擿埴。知識昧矇。安可窺測。相承師訓。心衡則確。欲瀉衷情。情溢辭塞。言止于斯。庸伸欝抑。嗚呼哀哉。尙饗。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行狀 公諱弘衍。字景道。居龍山以自號。吾奇兵幸州人。遠有來歷羅麗爲貴姓。訖我朝。以儒名家。眩庵先生諱虔。擧遺逸。官大司憲至判中樞。爲莊陵名臣。諡貞武。三世而諱禶。國朝新置弘文。以文學重望。選應敎生五子第二。諱遠。懲毖己卯禍。南遯于湖南之長城。盖服齋先生遵伸兄也。敦勇校尉。贈吏曹參判。又三世而錦江先生諱孝諫。又四世而松巖先生諱挻翼。皆學有淵源。菀爲宗儒錦江。贈參議。松巖授參奉。松巖長子灝。取弟湜子東相子之寔公高祖。曾祖諱泰一。祖諱茂坤。進士考諱重鎭。妣晉州姜氏。父睡隱沆後。公以純祖戊子十一月五日生于龍山。居第莊重端。好性不好弄。口無雜談。長老已許其爲速大器。幼有至性。父母言不墜於地。養兼志體。定省溫淸。自幼而能及上學。不欲離違遠遊就。家後竹林中。手構草堂。以延文行之士。相與刮劘。而兼不廢最昏。遠近知不知稱奇草堂。則不問而知爲公也。其居庭宇萬及見之。在視寒煖。扶持抑搔。雖群弟不委。而叱咜之聲。未嘗及於犬馬。又未嘗以儼威嚴恪侍側。是以父母安之。維疾之外。未嘗有蹙眉事。日必冠帶起居。而退端拱危坐。對越聖賢。自几案堂室以及庭階。微塵不及。入其室者。輒覺爽然。及承其顔。而接其辭暴慢。自去颯爽。照人充克然。皆有得而歸。相與語曰。時月之間。不見某公。則鄙吝萌于心。無不以汝南。顔子誦之。其居喪。吾又及見之。先喪考後喪妣。初終皆水漿不入於口。哀過而又謹於禮。旣葬日一哀省。或再蹊間。成路後喪。公年旣向衰。而猶不以自懈。衰絰不脫。口不近旨。將禫吾入而助祭哭。數音之後。氣竭而不能成聲。數頃而始甦。從傍慰解曰。三年之喪。禫事已卒。願自節哀。以從禮制。公收淚答曰。再朞而終祥。聖人所以通人情。而其於予之琴而不能成聲者。有若不能通其情者矣。奈何傍觀。無不揮涕。而服公孺慕者至矣。早有志於學。丱角入吾先子門。篤信師說。如子夏之於夫子。而氣像端重。同門皆推以小相之赤。一承師訓。終身不忘。嘗自言吾居喪因。甚事杖一人。先生聞之。切責曰。私門用刑。大非美事。況於喪中乎。念怒暴發之時。不幾於忘哀乎。吾聞之。惶汗沾背。自思不必於喪中然爾。雖平居不可發暴怒。自是不復發怒。此與徐節孝。聞頭容直一語。而終身不復敢有邪心者。同其篤實。先子嘗言。某也作字甚陋。凡書筆先而手隨之。此雖小數不可無法。公試筆。未數日遒勁蒼古。先子莞爾曰。格調脫俗可愛。凡事舍舊從新。皆如此則可矣。盖許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少習功令。盖爲悅親。計業旣精而不利於有司。親沒之後。卽抛棄而不復應擧。以書籍爲畢生家計。疑而思。思而得。必劄記。所謂標遺標記者。是耳。而天人性命之微。硏精覃思。質之於師。辨之於友。多所發明。先子嘗見其講究諸說曰。勿失此紙。使後子孫知。乃祖有此等議論也。盖至此而公所見已至於高明優造乎。可與言之商賜矣。命之勿失。亦示予之義歟。晩年尤用力於朱書。所謂標遺者。皆其攷檢之餘。而知舊生徒往覆書中。多檢出其切要語以相勉。蓋其自勉而勉於人者耳。與諸弟友愛篤摯。平生不見微忤。言色或有過差。諄諄善誘。嘗有里人被酒。怒公一弟入門行悖。弟實無過。衆弟欲與之詰。公揮止之和顔色而慰解之曰。不能敎弟。乃兄之過。其人怒解而去。翌朝來謝曰。公弟實無過。吾由酒失性。請受罪不已。公笑答之日。人孰無過。吾弟雖無過於君。逢君之怒。於吾弟非無益。待其人如平常聞者。皆稱其格至之論。嘗余造候有一坊。民縱恣不敬。余責而歸之。公笑謂余曰。君去却吾好箇友。吾老少賓朋野人。相訪足破愁寂。渠之不敬。阿與於吾。余退而語人曰。先生外有夷之淸而內實惠之和。每有不快事。輒思公此言。受賜亦多矣。公謹密兼踈宕。環堵瀟灑。門外有渭柳一種。亦稱渭柳軒。軒前葡萄一架。梅菊各數畝。盆池種蓮。花果方列。吟哦其間。詩以寓情。朋酒相迎。或詩或棊。消遣世慮而後。以癖於碁爲玩物喪志。作碁戒節着。耽於花果。爲無情徇物。作心園五盟。其謹密有如此者。而每春暄秋凉。挈朋出遊名山。韻水或至旬月而返。其踈宕有如此者。盖一張一弛。亦足爲法。彼章句腐儒。何足以知此味也。知公者。以爲浴沂之點。亦實際也。公嘗以才鈍不能通博爲病。先子謂才鈍者。博覽强記。固所不足。而忠信淳厚。必有餘自修之道。當務此而不務彼。觀人之術。亦在此而不在彼。盖公聰穎非不足。而德勝於才。故公自言如是。先子所許亦如此。而先子之門。聰明才辯。不爲不多。而雅勅重厚。終讓於公一頭。而無不以君子。長者見推。盖其忠信積中而淳厚著外。詩云。抑抑威儀。維德之隅。公果有是哉。享年七十一。卒於戊戌十月二十五日。葬郡之外東面店嶝坐。夫人鄭氏合封。鄭氏籍烏川同中樞季良女。貞疾無育。以同産宗衍子字元後焉。側室一男宇炳。一女適延安李。孫男女皆幼。公初以弟學衍子宇鍾。入繼後。慨其本生無。他子可養。罷歸而納宇元。時人以此爲公全璧之一疵。而其實心則由於友愛之馬。盖曰。與其納單子。而絶弟嗣寧二子之一。爲無傷也。雖於禮意未穩。夫子所謂觀過如仁者。是耶。嗚呼。賢祖之裔爲肖孫。未易賢師之門。爲高足亦難。而公崛起於衰季。蔚然以松祖肖孫。蘆師高足稱之。盖非余阿好。而衆論所推同門知已。莫如趙月皐。而挽公之詞。以爲冰其操也。玉其姿孝友。如君更有誰。祭公之文。以爲聞道。旣早其進。獨覺矻矻。着力亭亭。立脚儀表。玉立皭然。襟珮千萬。吾往自返。而縮其深識。而相許者可槩也。族黨相知。莫如君先考。而嘗曰。某也少褊狹。自志學來便從性褊。難克處克將去。見其進而未見其退。或見其氣色。猝變而旋。卽頓和工夫。到此。最是難處。晩年幷與其氣色。而不見其用功眞切煞有實效莫某也。若卽是兩項。公天資之高。人爲之篤。竭盡而無餘蘊。而第以志行之可見者言之。則衆中殊表。如鶴立雞群。志尙孤高。如大冬松柏。其蘊之爲德行者。足以發之爲事業。而刺史不能薦。爵祿不及門。終老林下。不識權貴。一人面目。嘗以先子命操文致祭于楓溪。尹尙書在座卿宰。皆目送之曰。蘆沙之門如此。儒者幾人。或願與之接辭。而公不顧而出。蓋其儀表淸爽。風采凝人。使公酬酌一世。則相與汲引者。宜不無人。而息影屛跡。與世抹摋。世自扶摋。公何與焉。以公高尙。宜以置之。雪裏高山。湖上扁舟。而富貴槩非其願也。迨及晩暮。諳練世故。以崖異謂褊小。欲小同於俗。含糊做去。而猥受群誚。盖欲置公於獨立千仞之地。而不知遜言之爲時指。實愛公之無已也。有遺文釐爲若干卷。知舊族戚。相與謀付諸剞劂。而宇炳以狀德。屬筆於宇萬。蓋謂薰公之德。知公之深。足以善觀而善言。而識淺無文。不足以發明幽潛。罪負罪負。歲乙巳端陽月。四從侄宇萬謹識。龍山遺稿卷之七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答廉蘆月【在業】 三歲阻隔。幾乎忘面。手敎入眼。悅若親承口誨。感荷沒量。但多年病痯。四字此病。實非老兄獨苦之祟。吾儒同苦之最大惡症也。噫。今日是何等時也。滄桑浩㥘。冠裳倒置。禮義之邦。衣冠之俗。化爲禽獸之域。變作禽獸之行。父不能敎子。兄不能訓弟。倫常之殄滅旣久。況論其餘哉。當此之日。吾儒之小有志操以自靖者。深伏窮山。木食澗飮。如老兄者。不知幾百人。含冤忍痛。不病而自病。雖少壯者。四體不運。頭髮催白。況老而當之者乎。不見而可像。其顔色之憔悴。形容之枯槁。悲夫。魚入鼎。鳥墜網。出脫萬無一策。書中以舊樣面貌。歸見先聖先祖者。吾儒病痯中至願。而此亦恐不敢望。奈何。龜山八景吟。得聞於海史心齋兩老。忘拙構呈。回甲韻。已有手命。情不敢辭。獨念無以副其所求之志。可愧。當其日。與海心兩老。同參末席矣。先君遺稿。登梓壽傳計。而事巨力綿。姑此未遑。實由誠力不足。不孝之罪。於斯大矣。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與安晩愚【寔煥】 秋夜侍湯。兀然塊坐。但聞四壁蟲聲喞喞。助予歎息。及曉月照窓。隣鷄亂唱。頃刻朝明。蟬聲益淸。此心耿耿於吾兄經義之筵。自顧緣薄。未得終始同硯。咫尺之地。如隔千里。只切悵仰。伏惟經體淸穆。日與古聖賢。交益厚德益進。仰頌。鎰於學問上工夫。未能專一用力。遽至五十境界。奈。朱夫子。少不學老大悔之訓。何。今年春夏。但以詩文共討。未及於誠敬爲己之學。恨恨。方今燈火可親。省定之暇。同筵講磨。則聖人朝聞夕可之訓。庶可紐繹矣。親患漸加。實難離側。此意莫遂。學問事業。亦有天數而不可以人力强求耶。痛恨。前書。以尤翁草廬兩先生事業仰煩者。兩先生當夷狄亂華之日。秉執尊周大義。昭昭然如靑天白日。讀其書凜凜有生氣。吾輩不幸。生叔季之世。頭戴犬羊之天。足踏犬羊之域。不爲其用使者幸耳。以古賢事業。眷眷服膺。則庶幾不與時輩同歸云爾。豈敢與大賢同列而自居哉。濂溪先生以三希勉學者。又以志伊學顔。爲不失於令名。兄我以兩先生法門。樹立堅固。不爲洪波所流。不失令名。則豈其不樂哉。勿爲甚罪。更賜敎誨。以施大君子容物之量。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養魚記 昔伊川程先生。爲石盆池。見家人買魚食猫。遂發不忍之心。擇其可生者百餘而養之。爲記曰。吾人之樂其生。遂其性。宜如何哉。又曰汝得生已多。瞞類天地中。吾心將奈何。魚乎魚乎。吾心之戚戚。豈止魚而已哉。噫。聖賢生物之心。養物之德。與天地同其大。而天地間萬物。各得其生。各安其所。然後庶幾免憂戚之心。余於此文。必三復詠歎。而猶未得其深意之萬一焉。見今世遠人亡。道義盪殘。王政廢已久矣。天地人物。憔悴日甚。無一物樂其生而安其所者。余亦人物中一身。失其所而不能安者久矣。乃築室於窮山寂寞之濱而居之者。欲全性命之計也。一日。忽愀然念及於程夫子盆池養魚事。門外鑿一小池得魚百餘而養之。每當斜陽微雨之天。淸風明月之夕。放杖徘徊於池畔柳樹之下。群魚縱橫池面。或躍或遊。乍沈乍浮。潑潑焉洋洋焉。如有得其生而安其所之樂。余遂靜觀而歎曰。大川深澤。是其樂生安身之所。盆池斗斛之水。實非其所養之安。何爲而樂之斯極耶。夫大川深澤。好則好矣。釣者之鉤餌。漁者之數罟。巨細畢執。將至渴澤之禍焉。入吾池。則雖水不盈尺。周不幾步。實不能自得肥大。然無鉤餌數罟之憂。有全生久安之樂。故自得率性之樂也。魚乎。吾知其樂而魚能知吾否。嗚呼悲夫。吾之深憂。豈止鉤餌數罟而已哉。當時陷人之穽。佃人之網。猶有甚於鉤餌數罟者多矣。何時得安流坦路。與池魚隨水。出山門之外耶第待聖人如程夫子者出。而輔吾君行王政。則從安流放大海。任意各安其所。則全生之樂。爲自得矣。其所安爲。如何哉。魚乎魚乎。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德巖精舍實記 德嵒我九代祖進士贈吏參府君。衣履所藏之山。今精舍其下而弁以此二字大書特書。揭諸楣上者。豈徒然哉。其義蓋使爲府君。後者一登于此。目輒先二字。旋復感及於府君。所謂孝悌油生。自爾不期然而然。昔晦翁於五夫榜紫陽書堂。以此歟。大率人生孰不知有渠身。旣知有渠身。當知渠身不生於空桑而生於父母。旣知生於父母祖宗。所生不待推而可知。族屬雖遠。初無非祖宗一人之身也。故持身不以渠自私。爲其父母而敬之。爲其祖宗而修之。修之敬之。必以祖宗爲務。則敦親睦廣仁恩。卽當隨遇便應。要之擧不出囿乎。報本如是而後。可免衣裳之禽犢。而亦不爲豺撻之所笑。我精舍最初義諦端在於此。非直爲奉時祀。讀古書而已。嘗按譜系及邑誌。載府君以行義贈參奉。亦嘗聞自府君。圽人欽其德之餘。號所居爲德餘。噫。其行其德實禾知指何。而府君平昔卽此數者可驗。府君諱寶我金起新羅王子。凡十有七傳。至縣令諱承吉。隨大人判書諱仁雨。謫長沙仍家焉麗社屋。偕圃冶諸賢入杜門洞。寺正諱五行。遵考訓不就徵辟。校理諱錫元。始仕我朝。有翼戴切。成廟命賜鐵券。在府君爲高曾祖。三男遂海逸海。遵海倂蔭卽秩垂今。派裔繁衍。殆遍湖右。而文學器局。往往繼世。世之數我家者。必指所居爲德。金斯亦莫非府君風韻之攸曁。竊願爲府君後者。自精舍之顔去益加勉。肯構勿替。一以承先徽。一以裕後昆。矢顯掦府君。則精舍之設。竟不歸虛套。而德巖之報。本庶乎其萬一矣。勳所婆切而血告止此。若夫流峙之勝。煙雲之美。有不暇論也。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綾城縣令贈工曹參議金公墓表 我十一世校埋先祖。擧三男。季卽綾城公延年其諱。衣履之藏。藏茂長光松面高山下北麓竹林洞巽龍已原。碣舊字蝕。遺孫謀將改竪徵文于勳。勳雅不諛地下鬼。況於祖先事。曷敢一宇有私。蓋公誠孝根天。父喪廬墓終制。母喪斷指延壽。弘洽乙丑。筮仕將仕卽文昭殿參奉行綾城縣令。務善治平。邑人立石頌德。辛未行兵曹佐郞。贈工曹參議。己卯禍作。絶意榮進。不復仕宦。配淑夫人金氏雙窆。此舊譜所載。噫。公樹立之卓異。罔非誠孝。所召信乎百行之源。綾鄕片石不止爲堪語。己卯一事。儘平生大節。後之欲知公者。槪於此觀之。我金得光山貫烜爀大東。至諱承吉五行父子俱入杜門洞自靖。寔公祖曾。校理是諱錫元我成宗朝翼戴切臣徐文忠四佳諱居正女其妣。後承不暇盡錄。至若生卒字諱配位氏閥之無考。何必强徵依書之。俾確百世後耳目。

상세정보
517956
/25898
상단이동 버튼 하단이동 버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