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制辨說 甲甲七月。六變衣制。蓋窄袖周衣。本胡辨服樣。而吾先人平日。素所痛斥者也。余不忍服此。矢死自靖。遂製深衣。以謁廟省墳。而且燕居常着焉。書社諸子。及傍近同志士友。亦如之者多。以是誚責。四面沓至。而稍容恕者曰。迃儒曲見。不知變通。直峻斥者曰。名爲讀書之人。而違拒君命。噫。苟爲有過。人必知之。斯亦幸矣。然第有一說焉。天下之達道五。其綱有三。曰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婦綱。三綱正。則天下治。三綱弛。則天下亂。君也父也夫也三者。至尊也。臣不可以違君之命。子不可以違父之命。婦不可以違夫之命。此固常理也。如其所命有不義。則爲臣者爭。爲子者諫。爲婦者箴。此亦常理也。是以君有爭臣則不失其邦國。父有諫子則不陷於不義。夫有箴婦則不失其家道。若當其不義。而務爲苟從而已。則臣爲不忠。子爲不孝。婦爲不貞矣。假使父或不勝飢餓。或妄生利欲。命其子曰。汝今日去某處。一次盜竊。則可以免死。可以豐財云爾。則爲子者。從命穿窬可乎。泣諫不從可乎。夫或怵於威禍。或利於財貨。命其婦曰。君今夜往某人。一番許身。則可以免禍。可以饒產云爾。則爲婦者。從命失行可乎。守貞不從可乎。一行穿窬。則後雖不然。而爲盜之名。終身難免。其將曰非我也。而以父命所致耶。一受汚辱。則後雖不然。而失節之累。終身難洗。其將曰非我也。而以夫命所致耶。爲盜之罪固大。而陷父於不義之罪亦大也。失節之罪固大。而陷夫於不義之罪。亦大也。雖父子俱爲飢餓。不從其命也。當矣。寧夫婦俱當兇禍。不從其命也審矣。此理甚明。人皆可知。而今此衣制變着。比諸爲盜失行。少無差殊。何也。用夏變夷。道之常也。用夷變夏。理之逆也。華夷之辨。卽人獸生死關頭。非惟一身一家之私。實天下萬世之大防也。若此防一毁。則人類而爲禽獸。中國而陷夷狄乃已。不亦嚴乎。蓋我東方。自箕聖以來。用夏變夷。俗尙禮敎。而崇禎屋社之後。中華三古衣物。僅存於宇內者。惟此一隅靑邱耳。彼狹袖周衣。自三十年前。行於國中。貴賤通服。堅氷之漸。已兆於此。及乎大變。內而宰輔搢紳。陳疏直諫。外而儒賢韋布。處義不服。此可見公論所在。人心所同也。蓋爲士者。口讀古聖之至訓。身服先王之法服。粗知華夷之分者之。死矢不服。此固其常也。且身無官守言責。則不可出位論事。勢亦然也。此非違拒君命也。其實乃尊君也。愛君也。敬君也。欲使吾君。尊華而攘夷。此非尊君而何。欲使吾君。不陷於不義。此非愛君而何。雖未出位論事。而其陳善閉邪之意。則躍如也。此非敬君而何。若如流俗之見。則此與上所云爲盜失行。何以異哉。而胡服一着。其辱身之恥。雖挽河難洗也。且究其意。則不過曰吾君不能。而長君之惡者也。不敬孰甚焉。若使此輩立朝。則逢迎吮舐。無所不至。而必害于家。凶于國矣。古人所謂。流俗之害。甚於異端者。不其信然乎。噫。世遠人亡。敎學不明。天理人心。日以剝蝕。而當此大變。恬不爲怪。可勝歎哉。吾南先生文集卷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