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周成三問目 太極動靜云云曰太極動而靜而。則卽謂之太極動靜可也。然不待氣機。而自動自靜。無是理也。但以知者觀之。謂太極動靜也得。陰陽動靜也得。蓋非太極。無所動靜。而其所乘者則陰陽也。非陰陽。不能動靜。而使之然者太極也。寒洲曰動者靜者理也。動之靜之者氣也。蘆沙曰動者靜者氣也。動之靜之者理也。驟看字面。則二說不啻南北之相背。細究其義。則洲說是動靜者太極。而所乘者則是陰陽之謂也。蘆說是陰陽動靜。而使之然者是太極之謂也。然則二說非惟不相戾。乃所以互相發也。潛玩之如何。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似有先後漸次云云。自陰陽而言其所從來。則先有動靜之理。而後生陰陽。自太極而言其液行。則才動便是陽。才靜便是陰。故朱子曰動而後生陽。靜而後生陰。則有漸次。又曰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非是動而後有陽。靜而後有陰。截然爲兩段。先有此而後有彼也。然則此當就地頭時節看。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不曰天道地道云云。乾坤以性情言。天地以皮殼言。此自太極流行說下來。故曰乾道坤道。末節就象質上言。故曰天之道地之道。虧欠間隔云云五氣布四時行。其變無窮。而無適而非陰陽之道。故曰無虧欠。其所以爲陰所以爲陽。則無適而非太極之本然。故曰無間隔。是乃所謂五殊二實。無餘欠精粗本末無彼此者也。來諭無端無始之云。未知其得。太極體也。陰陽用也。陰陽體也。五行用也云云。以造化生成言。則如此看亦得。然分而言之。則太極理也。陰陽氣也。五行質也。恐不可以體用言。統體一太極。就天地上言。各具一太極。就萬物上言。統體各具。皆就萬物上言。天地亦道中之一物。故卲子曰以道觀萬物。則天地亦一物。蓋統體一太極。萬殊而一本之謂也。各具一太極。一本而萬殊之謂也。程子未嘗明以此圖示人。必有微意。所謂微意者何也。此朱子已言之矣。蓋此圖立象盡意。剖析至幽至微之理。包括至顯至著之象。詳於性命之原。而畧於進爲之目。有不可驟以語人。故程子獨能受之。而至其門人。則未有能受之者耳。程子嘗曰易傳患無受之者。又曰橫渠淸虛一大之說。使人向別處走。不如且只道敬。其微意亦可見矣。爲人后者。其生家接隣。而兩家父同時俱歿云云。被而往哭。固不可也。成服後始往。則豈人心所忍耶。括後暫往生家。視斂卽還。恐無缺於情禮。無子而又無系子之行。不得已系孫。則祝文自稱奉祀孫或孝孫云云。系孫未聞。天下豈有無父之人乎。通典爲人后者。本生無嗣。則折第二子。還承本生祀。猶不得著代。此可見矣。若但奉祀。則當稱奉祀孫。不當稱孝孫。孝孫是著代之稱。大抵近日所謂士大夫家。或有系孫之稱。又有兩家一子之說。一則無父。一則兩父。非直蔑禮。實壞倫之甚矣。究厥原委。或牽於財業之贍。或由於自托名祖之意。私欲之陷人心也。往往如是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