민간기록문화
통합검색플랫폼

검색 필터

기관
유형
유형분류
세부분류

전체 로 검색된 결과 545746건입니다.

정렬갯수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與金永燦大人喪次 光善頓首。梅翁喪事。風燭世界。果若是忙促耶。證勢旣非急遽之疾。而彌留數朔。默禱其漸次差復矣。孰知其月前問病之行。竟作千古之訣耶。痛哭痛哭。聞訃後。固當匍匐。飯含之節。殯殮之禮。躬親爲之。而適有所碍。未寡。靠負姻親厚誼。主哀兄弟。素以脆軟之質。積月侍湯之餘。遭此巨創。任情號哭。易致傷生。望須從傍寬譬焉。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與嶽降堂僉員 伏惟殷春。僉體動止候連護萬相。溯仰憧憧。本祠經始四載。工役就訖。僉執事殫誠竭力。令人欽歎。而以先生嶽降之地。建祠醊享。則寒潭秋月。宛乎復明於千載之下。節伏念醊享之節。事體重大。其儀式節文。多有欠闕。悶嘆。諏定吉日。禮成有期。則祠宇及其講堂三門額號。次第揭虔。而講堂則寶墨煌煌。敬摸入梓。不日揭虔。豈不盛且美哉。以今日而有此盛擧。僉執事以慕先慕賢之誠。匪懈益虔。則非徒百世芬苾。永有托焉。抑亦一代菁莪。與有榮焉。毌或怠忽。永爲後圖。千萬幸甚。光善猥居有司之列。而病昏不能裨補其一二。伏歎奈何。都在雅亮。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答文明欽【錘】 昔年惠㮀。因循逋謝。至今爲罪。而不料藏納盛量。又有此不較之寵命。悚息之餘不暇作欣悅樣而始其大君子盛德大度不有介於細微也。仰惟體上亨康。尊祠創建。事係重大。惟望神明之默佑。而尊門篤孝追遠愈切。可想其秉彛之天。與光嶽不頹矣。所以士林之激仰者在此。而豈有一毫賤力之裨補於其間哉。然已苟有公議之可奬可提者。則固當黽勉。何敢辭。但大可畏縮者。貴族載煕前後兩度書。辭意窮迫。至有間人宗族。助臂下石之誚。顧此無似。不得見信於人。而獻玉之計。終歸於刖足。奈何。光善疾病連年。尙未卽死。遽哭阿季喪於客春。比翼割半。隻影相吊。自憐。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答徐台鎬 二雅紆顧。惠㮀珍重。亦積病中開事。顧此賤者之無所肖似。日益甚矣。而吾賢之安養老者。愈久日篤。果是吾儕中人而不渝於世也。敢爲古家賀。備審侍體之以腫漸愆節。貢慮不淺。善皮膚之腫。腹內之積。外內受病。安能支保哉。惠襪。不減於古人縞紵之義者。以此世界究其實。則果使季札能行之於今日歟。賁然之敎。豫慰耳。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答金大煥 歲窮雪積。以此百無用之窮賤。未免貽勞於賢者。愧不知爲感。因審侍學多衛。但來書辭意。多有所未罃處。而亦豈有一嘬而盡九鼎味之理哉。循序漸進。眞積力久。則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木。必有其日矣。善就木之外。更無他端。而苞魚之饋。欲延此幾絶之纊息耶。自笑亦自憐。履子抑莊仙所謂忘足。顧此不作山下半武。已幾年于玆。而賢者欲使我。作竿頭步歟。可笑。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答金學卿 秋間遠訪。座香尙薰。而德音荐寵。佩服情眷。曷有其已。備審體度萬衛。且工課有緒。爲之健賀。善獲罪于天。禍厄猶不盡。去晦荐有毒慘。此何身世。智壇事。不必與世呶呶。而付之於世。足矣。三巖記。精爽都去。不可有瞽說。而亦難其恝然。故以數行蕪辭。塞責而去。笑領後棄置企企。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與洪光憙大人護喪所 光善頓首。老而不死。無他做得。而以在後之沙石。送盡知舊長德於泉下。而此公又作此行耶。痛哭痛哭。抑厭此混濁之世。遽作上淸之遊耶。然而▣可爲慰者。五福兼備。非此翁而誰歟。竊想僉哀根天之孝。叵耐號擗。此時酷熱。易致傷孝。望須從傍寬譬。無損氣度。至禱。光善善病餘生。長夏呌囈。朝晡奄奄。去死不遠。末由奔慰。是罪。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隱巖齋裴公【厚根】行狀。 公諱厚根。字道心號隱巖。裴氏達城人。在勝國。諱玄慶。同申公崇謙。廋公黔弼。卜公智謙。統合三韓。策開國元勳。官上相。諡武烈。享太祖廟庭。是爲中祖。五傳諱雲龍。平章事。聘上國。宋太祖禮遇。特深。詡以海東君子。勳封達城君。裴之貫達城始此。七傳諱廷芝。佐元宗。擊哈冊有功。官戶部尙書。三傳諱乙瑞。以冶隱高足。有顔閔之稱。親喪。獨行三年。官禮部尙書。麗革命。杜門自靖。我 太宗以師傳。屢徵不起。諡淸靖。享景賢祠。再傳諱孝明。號逍遙。文佐郞。 莊陵遜位。投緩下錦城。服喪三年。再傳諱恕。號安心堂。師事金慕齋。從遊金河西。經行著世。 中廟朝薦寢郞。是生諱景復。官郡守。壬燹。 大駕播越。募兵糧助軍勢。 再傳諱元胤。慷慨有志節。篤守尊周義。世稱大明處士。後 贈樂正。再傳諱世祚。文學行義爲世表準。懲 肅廟士禍。不就敎授之徵。著學規十二則。敎引後生。學者稱松澗先生。自錦城移寓茂松之淸川。享武烈祠。寔公五世祖也。高祖諱鳳九。號幽菴。 贈刑議。祖諱應七。 贈工參。考諱承得。號慕菴。張餘力齋憲周門人。壽同中樞。世著孝學。妣貞夫人光山金氏。相燁女。有閨範。以 純廟甲午九月十四日。生公于淸川本第。天姿粹美。凝重如山嶽。孝弟自幼根性。長者咸以遠大期。及長。以簡易爲家法。淡泊爲志操。動靜語黙。不失前脩繩尺。嘗曰。心經近思等書。是做人樣子。不學則已。學則如是而後。可以希賢希聖。手不暫釋。初從餘力公學。又從遊立齋宋公門。立齋奇其狀貌之魁偉。學識之贍博。極加獎詡。贈之以詩曰。昔聞吾道南。送子今歸南。幸免臨岐惑。斯文直指南。其見重可知也。及慈癠沈綿。迎醫合藥。禱山祈斗。日不少懈。三載如一日。幾危。斫指延數日。至皐復。勺飮不口。攀擗號泣。人莫不感涕。廬墓有虎衛泉湧之感。闋制。晨夕展墓。雖風雨寒暑。未嘗一廢。隣里感其孝。爲之修道。朔望謁廟。諱日散致。雖古之善居喪者。蔑以過矣。至於奉先祀之節。器皿之洗滌。魚肉之胾臠。必躬親之。不委家人。傳之爲家模。屢世先墓。各置祭田。以圖久遠計。推之友于睦姻。無不各盡其道。晩築精舍於白巖洞。扁以隱巖。蓋取諸朱夫子巖棲冀效之意也。性好儲書。墳典百家至充棟。訓迪子姪。牖啓後進。因其材而導之。隨其病而醫之。或不能資學者。則出力而勸之。是以遠近來學者。舍不能容。著書室儀六條。其一曰尊德性。二曰道問學。三曰求放心。四曰存敬畏。五曰愼其獨。六曰致中和。蓋尊德性。則以塨敬奉持夫在我之德性爲主腦。而戒愼恐懼乎動靜之間也。道問學者。卽大學之致知。而讀書精義。與異端之鍛却窮理工夫。而單拈德性者。有正邪之不同者也。雖然。不求得放心。檢押本原。專於致知。則又無根本築底。此程子所謂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而如講習討論。玩索持守。皆所以求放心也。欲求放心者。非敬畏。又沒巴鼻。而愼其獨。其樞要也。聖門體道工夫。如是已矣。至於致中和。又其功效之極至處也。特揭其表準。要使學者爲正的。而指示其歸宿地矣。日必冠帶。斂膝危坐。經史子集。輪誦溫繹。每名辰令節。邀鄕黨賓朋。暢敍幽懷。依然有雪裏孤山。湖上扁舟之象。曾與尤翁祀孫判書世憲相善。丙戌六月日。判書公赴任靈城。路過里後。其母夫人猝遘疾。彷徨莫措。公聞報。急使家僕舁還于家。百般救療。竟不效。返喪諸具。躬辦護送矣。主喪以兩家子孫傳世不忘之意。致書款曲。其略曰。客夏喪禍罔極。百凡周旋。尊執事有若一家。哀念至此。可謂結草莫圖。泣珠難報云云。生平急人高儀。不惟止此。嫁娶孤獨。賙恤貧乏。賴以安業者多。長子煥榮。早以文藝鳴世。天不假之以年。遽遭西河之慘。而子婦金氏從容就義。公之家範。此可見矣。 高宗丙戌。以行誼 除義禁府都事。旋拜忠勳府都事。後六年壬辰十二月二十八日歿。享年五十九。葬在淸川右麓鰲山壬原。翌年癸巳。鄕道人士狀薦公孝行。曁其子婦金氏貞烈。幷蒙 旌。贈公吏參。奇松沙宇萬撰閭記。配貞夫人順興安氏。父尙燁。文成公裕后。 純祖辛卯生。莊婉有婦德。己亥二月二十七日卒。墓合祔。擧三男二女。男煥榮。 贈工參。煥宇。敎官。煥廷。參奉。女適昌原黃準秀。濟州梁相宇。煥榮男。仁基。寢郞。煥宇男。亨基。判基。寬基。洪基。煥廷男。正基。良基。漢基。殷基。噫。士君子讀聖賢書。蘊經濟術。局於命數。達不得兼善之責。獨善其身者。終古何限。而公亦其人歟。而況舅孝婦烈。萃于一家。旣有表宅之典。則天之報施。其亦無憾矣。公曾孫鍾豊甫。抱其所草事行。謁余狀德。余自小少。艶聞公行義。故不以不文辭。略擧其萬一。以俟立言君子採擇焉。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敬慕閭記。 世之受旌賞者。率多以一善一節成名。若使不器之君子志於道德者而受此名。固爲未安。是以在宋徐中行。以八行被薦而不肯行其意。是也。若天冠之淸隱安公。謂其一善一節之士。則余爲淸隱居士愧之也。盖公器宇淸明。孝友敦睦。擩染于家庭。薰炙于師門。與城中碩德有向禽之交。名山韻水斗澗曲壁。杜門剷跡。雖謂今世之全人。孰不左袒哉。其敬慕之誠。余欲不後於人云爾。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柳亭記。 梁斯文玄黙聖淵氏。世居于綾城之柳谷。名其亭曰柳亭。亭柳之解帶量連堤盛。不須暇論。而其篤先孝友。韋虛心之對柳斂容是也。其睦姻族戚。陶靖節之五柳情話是也。其賙窮卹孤。展禽之柳下行惠是也。其少年風流。張緖之蜀柳可愛是也。然則公之爲此亭。非爲舒體自便。閒適己私而已。閱盡春生秋殺枝葉盛衰之理。凡天下事極則當變。今天下之廢墜極矣。倘有反本之兆朕。則必有僵柳復起之日矣。九原可作。則庶望其爲我傳之云爾。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雲菴記。 雲之爲雲也。謂有亦可。謂無亦可。膚寸泰山。彌綸四海。則謂其有。無乃不可乎。卷盡無何。八於無形。則謂其無。不亦可乎。然則有無相禪。動靜相須。此固理也。則人之處世也。亦如是而已。魯友炳善。咸平世族。自中葉菟裘玆土。所居鄕曰雲里。扁其室曰雲菴。蓋其意幸而遇世。則庶幾爲祥慶之雲。而不幸而不遇於時。則滅跡林樊。同歸於無形之雲而止之歟。陶弘景詩曰。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以陶處士之淸閒。不欲持贈於人。而今吾友以記雲之筆。特贈此空山病夫。果非其無形之雲而能之乎。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書六書李公書帖後。 走也病臥于鳳山屛廬。與鬼爲隣。日李斯文奎炳永昊甫。以其先大人六歲手筆及若干詩來示。請其尾有言。余敬閱後告曰。昔。右軍筆勢。當世補飄若遊雲。矯若驚龍。徐浩書法。亦稱怒猊抉石。渴驥奔泉。顧余素昧于筆。未敢詳其造詣之深淺。而公必居一於此矣。且夫爲詩。平淡溫粹。雅而不雕。質而不俚。眞有德者之言。則公之坎坷于世。雖若可恨。其傳後之謨。必不以琬琰易羊皮。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農隱記。 農隱。吳友永元甫號也。昔樊遲之學稼。夫子猶云其不如老農。則走於吳友之農。安敢有瞽說之一二。而抑又思之。吳友之農。自有異於世人之農。莊生所謂耕而鹵莽之。其實亦鹵莽而報。芸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深耕熟耰。其禾繁而滋。終年饜飫者。是世人之農也。仁義爲耒耟。禮信爲耕獲。丹心爲田地。推己及人。責躬厚而恕人明。爲一生饜飫之道者。是吳友之農。則若使吳友在於洙泗誾侃之列。夫子必不有不如老農之責。明矣。顧此屛伏窮山。積年枵腹。竊有染指底思而末由也已。故遂收其語而歸之。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題贊政黃公行錄後。 蓋匪疾風則難知其勁草。亦匪盤錯則莫別其利器。而勁草利器。不必待疾風盤錯。露其鋒穎也。其素所畜積之氣。遇其時而發揚。時有利不利。其利也命也。其不利也亦命也。黃公號學林。諱允秀。以昌原世家。毅然有三軍難奪之志。況其烈日秋霜之氣。則奚但百世不朽而已哉。儒林之褒薦。朝家之闡發。靡不用極。公之得天餉。亦旣大矣。貞夫人金氏。鶴城君后。臺範夙者。克婫君子。肖胤晩晤處士鶴性。克紹先業。其門戶之昌。將無艾云爾。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題老栢金公家狀後。 古語曰。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走於老栢金公。竊有感焉。公篤孝根於天性。親癠求藥。夜行虎衛。墓前號哭。揮淚柏枯。此可謂其能天。而其於報施之道。若是嗇焉者。何歟。莫非命也時也。雖然。不失其所賊之彝性。則於人道盡之矣。窮通不須暇論。公諱{火+奇}璍。字永信。號老栢。金氏。金海世族。以孝 贈通政云。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答鄭國彦【在弼】 竊惟吾先師。動靜云爲。純乎天理。爲一世儒宗。而漢燮。雖無似。沒身鑽仰。實不下於餘人。何敢萌絲毫語逼也。明德說話。燮淺薄固滯。尙未祛株見。私自惶悶而已。至於與人書。多般云云。燮實無如是爲言。座下不甚揮斥。因人施誨。若是從容懇至。尤可見盛度包荒。愛人以德也。敢不銘佩。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自在反求之道。不容小緩。而日夕懍懼。誠不知措躬之所。伏願俯賜德音。以濟倒水之漢。千萬顒祝。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答李服汝【喜冕】 別幅所喩。第未知誰某倡俑。而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蓋讀書者。明義理守志節。雖或有言遜之時。其自感激之意。何可小也。若不爾。則不過自私其身而已。白沙傷勇之說。不當爲援引。而尤非今日之所宜言也。若如其人所說。則陳歐諸人。無乃傷勇之甚者乎。此世之人。能爲陳歐所爲。則東之漆齒。西之碧眼。奚售於禮義之俗。而亦何患乎聖學之不明也。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答李服汝 理氣互發之說。栗翁力辨甚詳。固可謂竢百無疑。然以愚見言之。其四端七情。皆氣發理乘之語。於發明理氣之發。與所以發之妙。曲盡精詳。而於退溪本意。則恐未得覰破耳。細觀其立文主意。則四端。理發而氣隨之謂。發於理而氣未用事也。七情。氣發而理乘之謂。發於氣而理亦在是也。退溪本意。竊恐不過如是。此說。似本依樣於道心發於理。人心發於氣之訓。而但其語勢過重。致此顚倒回互耳。豈眞以爲理氣有互發底時節。而云爾也。特以四端七情。分對於理氣二字。而有此語病。蓋七情。總以言之者也。四端則七情中善一邊也。其不可兩邊對說。如人心道心者。甚皎然矣。以退溪之正見。偶失照勘。而然否。此誠不可知也。尊兄。必講究有素矣。幸示及緖餘。以牖此昏惑。如何。退栗兩先正。言學踐履。精確高明。爲後學者。惟當平心徐究。而雖有小小疑晦處。自信己見之未瑩。不可遽生詆斥也。愚之前所云。恐未得覰破退溪本意者。意實有在夫發者氣也。所以發者理也。理乘氣者也。氣載理者也。栗谷之所謂無論四端與七情。皆氣發而理乘之者。特以明其發與所以發之妙也。若乃退溪之論。則其曰四端。理發而氣隨之。七情。氣發而理乘之者。恐非指其理氣有互發也。四端。純善無惡者也。此之謂發於理而其氣隨之者。謂直出於天理而氣未用事也。七情則容或有不善也。此之謂發於氣而其理乘之者。理氣元不相離。雖氣有善惡。而理亦無乎不在也。細究其立言本意。則大槩恐不過此兩賢主論。各有攸屬。而所指逈然不同。栗谷則統體說也。退溪則分開說也。然退溪之以四端七情。兩下對說。而七情。則似專主乎氣。此皆不可知。蓋七情。情之總會者也。而其發也。有爲道義而發者。有爲形氣而發者。四端。卽是道義之發。而善情之別名耳。推此以究。則七情。豈可偏屬之於人心乎。愚之前稟。四端。是七情中善一邊。而其不可兩邊對說。如人心道心者皎然。此非愚說。乃栗谷之說也。此翁之前後苦口極辯。無慮累千萬言。而其指意則一也。吾兄偶未及細考本集耶。來諭。謂四端。卽道心原於性命之正者也。七情。卽人心發於形氣之私者也。此與退溪之見。無甚差異。栗谷所論。則正不如此。其與牛溪書曰。人心道心。則或爲形氣或爲道義。其源雖一。其流旣岐。固不可不分兩邊說下矣。若四端七情。則有不然者。四端。是七情之善一邊也。七情。是四端之總會者也。一邊。安可與總會者分兩邊相對乎。朱子發於理。發於氣之說。意必有在。而今者未得其意。只守其說。分開拖引。則豈不至輾轉失眞乎。朱子之意。亦不過曰四端專言理。七情兼言氣云爾。非曰四端則理先發。七情則氣先發也。又曰人之性。有仁義禮智信五者而已。五者之外。無他性。情有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而已七者之外無他情。四端。只是善情之別名。言七情。則四端。在其中矣。非若人心道心相對立名也。旣曰道心。則非人心。旣曰人心。則非道心。故可作兩邊說下矣。若七情則已包四端在其中。不可謂四端。非七情。七情非四端也。烏可分兩邊乎。【栗翁說止此】此言明白痛快。雖至昏極迷者。一見於此。如披雲霧而睹靑天。更無左右佩劍之慮。以吾兄之正見。知篤信栗翁。而其言之相背。抑又何故耶。來諭。又謂四端。必由七情而發。道心。亦由人心而感。【盛說止此】此亦可訝。四端。卽情也。何必曰由七情而發。而更生層級耶。道心。則原於性命。而性命。是仁義禮智之謂也。人心。生於形氣而形氣。是耳目鼻口四肢之謂也。那可以原於性命之正者。謂之以亦由形氣之私而感之乎。其下又曰。人心聽命於道心。七情。爲用於四端。【此亦盛說】蓋七情。包四端。則何可以反爲用四端耶。細觀吾兄主意。則七情。專以氣之一字當之。故偏屬之於人心。而謂之爲用。四端與人心。聽命於道心者。相爲對擧。何其謬誤若是也。竊恐吾兄。尙未得的見七情之名目條理也。栗谷曰。夫人之情。當喜而喜。臨喪而哀。見所親而慈愛。見理而欲窮之。見賢而欲齊之者。仁之端也。當怒而怒。當惡而惡。義之端也。見尊賢而畏懼者。禮之端也。當喜怒哀懼之際。知其所當喜。所當怒。所當哀。所當懼。【此屬是】又知其所不當喜。所不當怒。所不當哀。所不當懼者。【此屬非】智之端也。善情之發。不可枚擧。大槩如此。若以四端。準于七情。惻隱屬愛。羞惡屬惡。恭敬屬懼。是非屬于智。其當喜怒與否之情也。七情之外。更無四端矣。然則四端。專言道心。七情合人心道心而言之也。與人心道心之自分兩邊者。豈不逈然不同乎。【栗翁說止此】此語正爲今日準備。以此見之。吾兄之論。當乎否乎。伏望濯去舊見。一以栗翁之論爲主可也。蓋聖學。以理爲氣主。而其大本要領。不過因吾之所同有者。發明擴充之也。若擇之不精。則認理爲氣。認氣爲理者。容或無怪。或者之以此誣毁兩賢。多見其不知量也。何傷於日月乎。近世儒賢。又有著論。而七情之喜怒屬健順。愛屬仁。惡屬義。懼屬禮。哀屬智。欲屬信。此說亦極好。深味見之。則可知七情之原於性命。而其本然。則無有不善。此之謂四端道心。而孟子所云。情無有不善者。正指此等也。其生於形氣。而自私陷欲。則豈情之本然哉。陽動陰靜。而所以陽動陰靜者。太極也。朱子曰太極只是理之一字。又曰理無動靜。氣何自而有動靜乎。栗谷曰無形無爲。而爲有形有爲之主者理也。【止此】近世。或有不知太極之有本然妙用。而以理無爲三字。株守己說。反以太極認作死物。此亦可憂之深。蓋此等說話。雖似。非初學急務。而朱夫子。首揭太極圖說於近思之編。豈非有爲而然耶。此處義理。極精密。自當細究體驗。方有所得矣。豈可以言語容易辦取也。聖學十圖。退溪親寫定本。而理發氣發之說。載之於心統性情下圖。此非當時記聞者之差誤甚明矣。兄於理氣之說。指的甚詳。而但七情。專屬於人心。不無差謬。若爾。則反有甚於退溪之論也。此誠俗所謂裸身以浴。而譏人露臂者也。弟本愚昧。小無見識。而竊有深感於高見之正大。與夫不恥下問。以有所貢愚而言不知裁。冒觸甚多。儻包荒牖迷。如何。妄以已見。依樣於退栗心統性情圖。而有所增衍者。自知僭率。無所逃罪。惟恃眷愛之深。一本寫呈。如有未當處。詳細批誨。期臻大同之域。豈非美事哉。許衡之失身。先儒論之已詳。今不必畫蛇添足。而至若以失身失節。差殊看。則似不然。身外無節。失身卽失節也。蓋衡之生。不問金末與元初。其先乃宋人也。且身任聖賢之學。仕於犬羊之朝。此可羞之甚。而其使北方之人。知有濂洛關閩之學。則衡之功。亦不爲小也。朱子論王珪魏徵之事曰。功罪不可以相掩。愚於衡。亦云爾。未知老兄。更以爲如何也。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與田子明 心最難說。燮素無體驗。自己之力。徒爲蹈襲前人之言。欲窮其理。欲盡其妙。反不亦難乎。誠俗所謂外嘬西苽者。不知裏面有甚滋味也。然竊嘗聞之。從古聖賢許多說心處。有單指理而言。有單指氣而言。有合理與氣而言。惟觀其所見如何耳。切不可以執一而槩之也明矣。蓋心者。合理與氣而虛靈知覺。而爲一身之主宰者也。該誠神備體用。貫乎動靜。而無不在焉。言其本體之所具則理也。言其妙用之不測則神也。言其精爽則氣也。言其火臟則形也。形氣神理四者闕一。不得謂之心。然其主宰之妙。則在乎理而不在乎氣。何者。理無形而氣有形。理無爲而氣有爲。無形無爲。而爲有形有爲之主者理也。有形有爲而爲無形無爲之器者氣也。是以感興詩曰。人心妙不測。出入乘氣機者。正謂此也。今承來書。莊讀累回。竊有所可疑者。蓋理爲氣主四字。此是千古聖賢傳授心法。誰敢有異言乎。但今若援之。以爲性爲心宰之對證。恐未襯貼。無乃高明。以心爲都不關涉於理。而專以一氣字當之也耶。若然則性却宰心。而先賢所謂惟心無對者。可謂贅言。烏其可哉。非惟此也。仁義之心。本心良心等說。節節滯礙。都爲說不去矣。以高明之正見。偶失照勘而然耶。世間粗讀聖賢之書者。誰不曰理爲氣主。而若或援之於不當援之地。則名義一差。末流之弊。正爲不些。心若果是氣而已。則古人。何以盛言心字。而至於喚做爲天君乎。鄙意則不若於一心上。看得理爲氣主。則名正言順。都爲無事耳。來諭主宰二字。字同而用異。謂心爲性宰者。從流行處。指其能運用此理而言。謂性爲心宰者。就源頭處。指其爲氣所本而言也。【盛說止此】若爾。則源頭處。理爲氣之主宰。流行處。氣爲理之主宰歟。性爲心宰之心。旣看之以氣。則心爲性宰之心。亦氣也。豈有以氣反爲理之主宰之理歟。此尤不敢知。願高明。更熟思之。蓋性者。心中所具之本體也。情者。性之動也。心者。包性情而主宰者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故曰心妙性情之德。妙者。是主宰運用之謂也。今若心性分劈兩段。互爲主宰云爾。則是心性二岐。而理氣互主也。道理恐不如此。【心外無性。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如所諭則。微有心外。有性之語疴。】若心。合理與氣看。而以理爲氣之主。則原來不必有性爲心宰之說。而正如此者。獨氣之一字。爲之祟耳。此處義理。極精微。正宜着心看。高明所引。氣之流行性爲之主。【此氣字。非單指心也。泛言理爲氣主也。故其下優曰。性之流行。心爲之主此處。可見心爲性主。理爲氣主之妙矣。非謂有性爲心主。心爲性主。兩時節也。】理爲氣主。諸般說話。箇箇恰好。而至於心性分開太甚。一屬於理。一屬於氣者。抑何歟。蓋人徒知心固氣也。而不知心之爲心。其重在乎理。故反視至尊。無對之天君。降同編伍。如有言心學心法者。必引聖人本天。釋氏本心之說以折之。此不過以心爲氣之一物故也。如是則古人開口。何以便說心字而亦有心經之卷子乎。心則一也。而吾儒釋氏之所主不同。吾儒。主理故也。【心上看得。理爲氣主。】釋氏主氣故也。【心上。只爲不見天理。】何者。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而吾儒則此心未發之前。常存敬畏。而其寂然不動者。誠也體也。此心已發之際。卽加省察。而其感而遂通者。神也用也。貫乎動靜而其主宰之妙。則存養省察也。是以其知覺也。原於性命之正者。則擴而充之。生於形氣之私者。則宰而制之。常以道心爲一身之主者。卽惟精惟一之謂也。萬古心法。豈有加於此哉。此所謂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聖人本天者。正如是心外。求別樣。豈有天理乎。】釋氏則妄認天性。而不知仁義禮智之根於心。徒以知覺爲性。而猖狂自恣。少無省察之功。故不免流於自私。是則只爲不見此心所具之理。而以作用之氣爲主也。【釋氏本心者。正如是。此心字。指其氣之自用也。】是以朱子嘗曰。人心。是箇無揀擇底心。道心。是箇有揀擇底心。佛氏只是無揀擇底心。此言。直看破他心肝處也。蓋心之乘氣而動。譬如人之乘馬而行。一人乘馬出門之際。御之以其道。直向正路上去時。或有走向於曲逕荊榛之間。卽爲按轡加策。迴入於正路而后。乃已。此則精以察之。一以守之也。一人。不問是如何爲正路。如何爲曲逕。而只信馬足。雖崎險荊棘之中。奔馳出沒。而謂馬之行。固當如是。此則認氣爲理。認賊爲子也。主理主氣。差毫謬千。而儒釋之判。果不若是乎。來諭。試就自心上。體察此心自用時。其發果無差否。【盛說止此】此段。誠極有力。其警誨至意。敢不服膺。蓋心比性微有迹。比氣自然又靈。【合理與氣。故能神明不測。有主宰之妙。故比性微有迹比氣又靈】若以形氣神理四字。細分【性卽理也。心卽神也。氣充體者也。形成質者也。】說了。則惟一神字。可以當心。故曾以此說稟于師門。卽蒙印可。自後。只自篤信。不復有異也。老洲集。尙今未得見。果未知立言本意。是如何。而省齋書。亦未知其主意措辭。爲如何耳。只恨窮處寡陋而已。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目錄

상세정보
상단이동 버튼 하단이동 버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