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玄士明 向稟明德說。略陳愚見矣。高明回批臚列。與鄙意大相矛盾。而以爲愚於悤急之間。不得盡究其實云。此亦太恕之言。慚悚特甚。愚素昧識。何敢開喙執管。與之較長乎。然學問之道。有不知。則不敢措玆以更瀆。潛心熟究焉。愚則以明德主理而言。高明則主氣而言。此二說。必有一誤者矣。愚不敢自以爲是。而竊惟天之所與。人之所得。莫明德爲大。而學問宗旨。亦莫此爲大也。蓋近來氣學甚盛。遂使天理日晦。人心日喪。莫之能救。中國而淪於夷狄。人類而入於禽獸。此必然之勢也。愚爲此甚懼焉。來諭。孟子所謂。浩然之氣。其非道心乎云。此愚所未可知。孟子旣曰。志者。氣之帥也。又曰其爲氣也。配義與道。此志字。卽心字之變文也。此箇心字。非指理而言乎。義與道。卽道心之謂也。浩然之氣。卽夾助乎道義者也。孟子何嘗以浩然之氣。直謂道心乎。高明。雖以愚爲不信孟子之言。而以愚見之。竊恐高明。似不善讀孟子矣。更取浩然章。詳味思繹。如何。來諭。道心之爲心。亦非異作物事。有時乎由仁義而發。愚意有時乎三字。恐有語病。卽墨抹似可。朱夫子於中庸序。旣以原於性命之正者。謂之道心。則性命之正。非指理而何。性命之正。卽健順五常之德也。道心。卽四端七情之發皆中節者也。蓋道心。主理而言。人心主氣而言。故朱子又曰精則察夫二者之間而不雜也。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也。二者之間。卽理氣之別也。本心之正。卽單理之謂也。其下又曰。使道心。常爲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此謂氣聽命於理也。此道心云者。卽孟子所謂仁義之心。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良心本心而言。則雖殊。而其指理則一也。聖賢所訓如是詳盡。爲後學者。宜無左右佩劍之嘆。而高明。直以道心爲氣。則於孟子中許多仁義之心本心。及中庸序道心等說。何如看過耶。來諭。謂明德。當看理與氣。亦甚便宜。其下又謂。此明德。則就理上單指氣者也。前則旣混淪無分說了。後則又直截硬定說了。觀其主意。明德。不過曰氣而已。蓋理氣元不相離。而亦不相雜。敲就不離上。亦有指其不雜者言之也。愚則。此明德。就氣上指理而言。高明則。就理上指氣而言。此其相乖之甚也。高明。以所得乎天之得字。看之以氣。而以或問中得其正且通者爲人。一節爲證。此雖似然。而但思之未精耳。蓋天之所賦者。明命也。人之所得者。明德也。在天曰明命。在人曰明德。而其實一也。其曰明命。豈非天命之謂性耶。或問曰必得是理然後。有以爲健順仁義禮智之性。必得是氣然後。有以爲魂魄五臟百骸之身。執此究之。其所得之明德。是健順仁義禮智之理乎。抑魂魄五臟百骸之氣乎。必不待多言。而渙然氷釋矣。蓋明德。無他焉。健順五常之德。具於方寸之間。虛靈洞徹。而及其隨處感見。粲然有條。如事親而仁之理發而爲愛。從兄而義之理發。而爲悌。如過宗廟而禮之理發。而爲恭敬。當事物而智之理發。而爲是非之類是也。此德明之。則家國天下。治且平矣。此德不明。則家國天下。莫能治平矣。若曰明其氣云。則氣是何物。而能修齊治平乎。惟人則得其氣之正且通者。故其性爲最貴。其所以異於禽獸者。正在於此。然正且通之中。不無淸濁粹駁之不齊。故君子。志氣如神。德無不明。庶民。旣拘於氣稟。又蔽於物欲。不能皆有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初者。卽所得於天之光明正大之本體也。其所以爲堯舜而參天地。贊化育者。不外於是焉。此則吾人所獨而非禽獸之所可與議也。何者。人得氣之正且通。故所賦之理。亦正且通。動植則得氣之偏且塞。故所賦之理。亦隨以偏且塞。不能有以通貫乎本體之全。徒觀其理之原。而謂禽獸。亦同明德。則亦不通之論也。徒執其氣之分殊。而以明德直謂之氣。則亦不可也。高明雖自信以爲知。是朱子章句本義云。而愚恐章句木義。與盛說不同。明德。若是氣也。則朱子何以曰但爲氣稟所拘云爾乎。讀之之法。先熟讀白文。繼之以朱子訓釋。詳細參考。而不可以已見附會牽合。謂以本意如此也。不惟自己之不實反或誣逼古人。何哉。來諭。謂以愚之所謂明德。以情言則天理云者。第未知其所諭。爲如何云。蓋情上。亦有天理人欲之分。其原於性命之正。則天理也。拘於形氣之私。則人欲也。今此明德。以情言則天理也。非人欲也。有何可疑也。來諭。若使此情。謂渾然天理而已。則惟當沖漠而已。寂然而已。安有發之之時乎云。此情渾然天理而已云者。本非愚之所言也。亦不敢知其所指如何。而蓋非大人以上。純乎天理者。難可以語此情也。且細觀其立言本意。則天理惟沖漠而已。寂然而已。無有發之之時。若爾則。太極。直一死物耳。何以曰動而生陽。靜而生陰。而爲萬化萬物之根本樞紐乎。有體則有用。雖沖漠無眹。而萬象森然已具。雖寂然不動。而感遂通天下之故。渾然天理。惟沖漠寂然。而安有發之之說。高明從何處而得來乎。其大槩。想必不過曰。理無發用。而氣自發用也。亦不思之甚矣。仁發而爲惻隱。義發而爲羞惡。禮發而爲辭讓。智發而爲是非。仁義禮智。非理而何。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非理之所發而何。小學亦曰。藹然四端。隨感而見。豈無理之言。而聖人言之。來諭。謂指其所以發者而曰理則可。指其直發者而曰理。則甚不可。當因其所發之發。是指直發者也。非指所以發者也。【盛說止此】高明於理氣上。見得大綱。則好而猶未能精細硏究。故許多葛藤。皆從此處出來。而遂以明德之發。認以爲氣者。不過曰發者氣也而已。愚於是乎。尤不勝其慨然也。蓋理。乘氣者也。氣。載理者也。非氣。雖不能發其爲發之之主宰者。卽所以然之理也。譬如人。乘馬者也。馬。載人者也。非馬。雖不能行其爲行之之主宰者人也。今見人之乘馬以行。而謂之人乘馬可乎。謂之馬載人可乎。如高明所論。徒見所行之馬。而不見所乘之人也。烏其可乎。馬順人意。而由正路而行者。人心聽命於道心者也。馬不順人意。而走於曲徑荊棘之中者。是氣稟。反拘蔽明德者也。今此明德之發。雖乘其機以動。而其本體。則所得乎天之理也。非兼言其氣之發也。不可以發之一字。直把明德認氣也審矣。且朱子於小學題辭。論語首章。及大學此章。以復其初三字屢言之。初是性善之謂也。明德之謂也。性善與明德。豈可以異樣各件物。看之可乎。惟願平心徐究。勿以先入爲主。而窮盡其理。造詣其極。則何幸如之。愚荷相知之深。支蔓及此。儻不以人廢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