민간기록문화
통합검색플랫폼

검색 필터

기관
유형
유형분류
세부분류

전체 로 검색된 결과 545746건입니다.

정렬갯수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山居【四首】 夜吟山月明。朝嗽澗流淸。一生此居足。其樂有誰爭。几靜窓亦明。山人一味淸。靜裏觀春意。與物渾無爭。日永階花明。風間澗竹淸。此意莫誇說。有人恐來爭。看書眼自明。逃世心便淸。終日如愚坐。莫與汝能爭。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春日偶吟 春風入陋巷。和氣滿腔天。靜觀生物意。何必訪前川。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문서
유형분류 :
서간통고류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書宋子疏箚後 尤菴先生。侍講經筵。勉學以正心。略曰心之爲。物洞徹虛靈。天理全具。而又囿於形體之中。則不能無人欲之私矣。然所謂天理者。極其精微。本無聲臭之可接。而所謂人欲者。則各從其官。雜然幷進。無非可悅於心者。推原所自。則實本於天理。而害天理。如蟲蛆之生於醢。而反害醢也。人欲日熾。天理日亡。則此心之中所積者。塵垢汚穢而已。何以得其正以爲本。而可以修身齊家以及於國哉。故正其心者。必去物欲之蔽然後。自無不正。而其本體之廣大光明者。卓然呈露於日用之間矣。然非學問之功。何以與此。所謂學問者無他。主敬以存之。講學以明之。從容涵養於虛閒靜壹之中。剖析幾微於學聚問辨之際。則不覩不聞之前。而戒愼恐懼者。愈嚴愈肅。以至於無一毫之偏倚者。此主敬之效。而所以存天理之本也。酬酢萬變之處。而謹其善惡者。愈精愈密。以至於無一毫之差謬者。此講學之效。而所以遏人欲之事也。千聖相傳之心法。不出此兩端。故舜禹之精一。孔顔之克復。皆所以明此而已。然則欲正其心者。捨是事何以哉。然帝王。居常處邃密之中。接下喜淵默之體。其所以正心與不能之實。若不可得而規者。而其符驗之著於外者。則終有所不得而掩。不趐若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可不懼哉。是以舜禹孔顔。有精一克復之傳。而又必繼之曰。無稽之言勿聽。不詢之謀勿用。謹乃在位。敬修其可願。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曰放鄭聲遠侫人。鄭淫侫人殆。此其本末一致。表裡相因。精白純粹。無所瑕翳。而爲百王不易之大法。豈若異端俗學。離內外判心跡。以此心爲空無一法。而所以施於政事者。直用管商之說哉。伏願殿下。勿以爲高遠。勿以爲陳腐。虛心遜志。終始典學。母冀速效。母廢半道。會千聖之心於一心。而以一心爲萬事之本。則所謂位天地育萬物。參贊峻極之妙。不外乎此矣。其言修政事攘夷狄。略曰孔子作春秋。以明大一統之義於天下後世。凡有血氣之類。莫不知中國之當尊。夷狄之可醜矣。朱子又推人倫。極天理以明雪恥之義。曰天高地下。人位之中。天之道不出乎陰陽。地之道不出柔剛。是則捨仁與義。亦無以立人之道矣。然仁莫大於父子。義莫大於君臣。是謂三綱之要。五常之本。人倫天理之至。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者。其曰君父之讐。不與共戴天者。乃天之所覆。地之所載。凡有君臣父子之性者。發於至痛不能自已之同情。不出於一已之私也。臣每讀此書。以爲此一字一句。或有所晦。則禮樂淪於糞壤。人道入於禽獸。而莫之救也。欽惟我太祖高皇帝。與我康獻大王。同時創業。卽定君臣之義。字小之恩。忠貞之節。殆三百年不替矣。不幸頃者。醜虜肆凶。擧國淪陷。堂堂禮義之邦。盡汚腥膻。彼時之事。尙忍言哉。繼値甲申之變。皇京蕩覆。天下無主。雖曰非此虜之所爲。然乘時騁醜。陵夷我寢廟。殲汚我皇族。已爲痛疾。至於弘光皇帝。建號南方。大統有在。我朝雖未有聘享之禮。旣是我神宗皇帝之骨肉。則君臣大義。豈以天外而有間哉。何意天不悔禍。逆虜復肆弑逆。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姓名之倫。莫不有不共戴天之義。況我國實賴神宗之恩。壬辰之變。宗社已墟而復存。生民幾盡而復蘇。我邦之一草一木。生民之一毛一髮。莫非皇恩之所及也。然則其在今日。所以怨毒憤痛者。擧天下孰如我哉。嗚呼以先王德義之盛。遭此大變。兵力寡弱。將相頑蠢。卒未免事皇上之深讐。又未能雪臣妾之大恥。長年掩抑。神武終屈。抑恐壽考之不遐。未必不由於此也。彼蒼者天。曷其有極。抑無乃使彼厚怨於我。而基三戶之勢耶。殿下。天錫勇智。威德著皇。天之眷顧先王之付託。意必有在。若於此一毫未盡。則雖享天位。豈以爲樂哉。固知聖算之必已默定。而所可憂者。一種頑鈍嗜利無恥之輩。若曰我已屈身於彼。名分已定。則弘武之弑。先朝之恥。有不可顧。竊恐此說得行。則自孔子以來。大經大法。一切掃地。而將使三綱淪九法斁。子而不知有父。臣而不知有君。人心僻違。天地閉塞。而混爲禽獸之類矣。可不懼哉。然於今日。不量時勢。輕絶强虜。讐怨未報。而禍敗先至。則亦非先王忍恥屈已。以延宗社之本意也。伏願殿下。堅定於心。曰此虜者。君父之大讐矣。不忍共戴一天。蓄憾積怨。忍痛含寃。卑辭之中。憤怒愈蘊。金幣之中。薪膽愈切。樞機之密。鬼神莫窺。志氣之堅。賁育莫奪。期以五年七年。以至十年二十年。而不解視吾力之强弱。觀彼勢之盛衰。則縱未能濟世問罪。掃淸中原。以報我神宗皇帝罔極之恩。猶或有閉關絶約。正名明理。以守吾義之便矣。假使成敗利鈍。不可逆睹。吾於君臣父子之間。旣已無憾。則其於屈辱而苟存。不亦遠乎。然此事。又不可不以殿下之一心爲本。必須克己正心。齊其家而近忠直。恢公道而明禮統。振紀綱而節財用。革奢靡而紓民力。使志勇謀明。勢蕩氣飽然後。可以語此。不然則雖朝夕談之。不絶於口。亦續爲虛言。以服一時之聽聞也。嗚呼殿下。旣以雪恥正義爲心。則一身不足顧。擧天下之物。無足以當吾心者。況宴安之樂。貨利之玩。便嬖之私。何足以一毫役其志。而妨振作之功乎。如此。則雖暗聾跛躄之人。亦且增百倍之氣。以贊大有爲之志也。海量。伏讀尤菴先生。勉學以正心。與修政事攘夷狄之疏箚。觀夫先生之遺德之集而大成。發於浩然者也。於戱盛哉。推一理二氣五行之分。合以紀綱道體之精微。決道義文辭祿利之取舍。以啓沃聖王之一心。振起俗學之卑陋。其所以八德之才。明義之節。經世之具。節節親切簡要。其於世敎。豈小補哉。顧其宏綱大用。旣非先生之學問力量。何以及此。而其條理之密。意味之深。又非後世俗流。所以驟而窺測也。玆以幷書之。常目以自警省云。崇禎五丙子孟秋書。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勉菴先生疏箚跋 伏讀勉菴先生癸酉再疏。竊惟先生學有淵源。義精養厚。而忠誠直節。又有以貫日月而埒松竹者。故其所以當言而言。言無不中。扶植萬古宏綱大義於旣頹之地。挽回當日國運主勢於將危之域者。乃以此。嗚呼盛哉。是惟扶持宇宙之棟樑。奠安生民之柱石。一字一句。義有未伸。而或有以反之。則中國而構捏攻斥者。直是自絶於日月。而多見其不知量也。可哀非可惡也。凡我天下後世。同具秉彛之好惡者。尙宜敬覽而明辨之哉。崇禎五乙亥七月庚子。門人朴海量謹識。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偶成 光風來院柳。霽月照庭桐。無事山中客。浪吟造化工。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謝竹史送酒 幽獨深山裏。竹君送酒來。非情那有此。把葉倒三盃。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家嚴所居室。扁以止谷。有原韻。小子忘僭伏次。 聖代躬耕老逸民。溫溫心事本淸眞。牖蒙有道兼三樂。行己無尤化四隣。誠孝根天終養志。簞瓢處巷不憂貧。家君所止知其止。此可光前範後人。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感題 水流千甲子。洞開一乾坤。吾相盤旋趣。嗚呼永不諼。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待族孫振烈殷烈 海童應有事【振】。池客倘無恙【殷】。待來猶不來。斜日下西嶂。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謹次族祖升圭聽一齋韻 參三中處渺然身。賦與聰明本不貧。百行彛倫原是孝。八旬淸德不孤隣。鳴陽山水多奇士。翰院文章有後人。順受于天遊實地。滿堂和氣一團春。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講說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中庸講說【己卯夏陪蘆沙先生】 中庸。多引夫子之言。只稱子曰。而第二章第三十章。直稱仲尼者。何也。中庸之道。都是夫子集大成之事也。只稱子曰者例也。故起頭以仲尼。終之以仲尼。以致其丁寧授受之意耶。或曰下章之稱仲尼。與文武對言故也。未知如何。答吾意子曰二字。門人之例談。仲尼二字。家門尊親之辭。特價仲尼。其喫緊於中庸之意躍如。至於三十章。則此非夫子之言。乃其平生行蹟。若言子曰。則不成文理。若言夫子。則又當時衆人之通稱。語不的確。第七章。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云者。非喩其禍歟。大抵以舜之大知。好問好察。其斯以爲舜而況以凡人之質。皆曰予知。則病生於予知二字。不能格致。是以道不行不明。則其禍之慘。將如落於罟擭陷阱之中。故必如此言也。並乞下批。答予知一節。恐不須如此辭費。但以翻覆看。斯可矣。曰予知。時有若白晝曰。莫之知避。則忽成黑夜。此非翻覆乎。章下註。或曰引夫子之言。或曰引孔子之言者。何也。引字上加子思字。則云夫子。無子思字。直稱孔子耶。答夫子孔子。高見似允當。引詩處。或曰或云。盖曰與云。義有分別耶。答引詩云曰。自兒時。頗以爲疑。而終未結末。第十子路問强章。夫子設擧南北。而三强者。盖子路有血氣之勇。因其問欲以君子之强告之。而若驟告。則有扞格之慮也。抑而强云者。欲使子路。反省聳聽也。歷擧南北强者。欲使子路知血氣之强外。有君子之强也。故末段之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與寬柔以敎。不報無道相照。國無道至死不變。與袵金革死而不厭相照。以此觀之。以義理率血氣。則北方之强。亦爲君子之强歟。答南北强之說。所論大槩得之。而末段北方之强。亦爲君子之强尤好。君子之道。費而隱。復就首章天命之性一句。因其各具而喫緊言費字就費字上推其一原。而言隱字。盖費隱字。屬性字而費字。擧天下事物。各成形質而言。然各具形質是各定性命。則理固不雜於氣。而亦不離於氣也者。而近日或以費字專屬氣。或說何如。答費隱章。當先看君子之道四字分明然後。費隱二字。各有着落。先爲汨歿於費隱兩字。宜其說多窒也。擧天下事物。各成形質。謂之費。則費果氣也。各具形質。是各正性命。語亦未妥。奈何奈何。或以費字專屬氣。或說固不可之大者。看高論。則欲半屬氣。參分一屬氣。若是。則君子之道。甚殽雜矣。此是道理原頭。非卒乍間。可以究結。老昏者。寧欲閣筆無言。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章註。侯氏曰。聖人所不知。如孔子問禮問官之類。盖此問禮問官之類。不可謂聖道之極至處。而以聖人所不知事言之者。何也。答極至處不知。何以爲聖人。許多閒漫。容有不知處耳。十四章。章下註曰。子思言也。凡章首。無子曰字者。放此。首章及十二章章首。亦無子曰字。而獨釋於此章。何也。盖上二章。全是子思之言。雖無此釋。可知爲子思之言。而此章章末。引孔子之言。而結之。則恐學者認非子思之言。故獨致詳而發例耶。上章章下。其下八章。雜仁孔子之言云者。八章內。子思或自言而明之。故下雜字耶。抑章末引孔子之言而結之。如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及子曰父母其順矣乎等語。亦在雜字之例耶。答以上似當。抑字以下。恐非雜字本旨。全篇章下間一字懸註。而惟於首章及十二章二十一章末章章下。則連書者。何也。盖是篇分爲四大支。故四處連書耶。答似然。但朱子本註。以小註書之。大明永樂年間。編入諸儒說爲小註。朱子註。不得不陞而爲大註。間書連書。皆今本也。未知朱子原本。如何書之。尋常爲鬱。鬼神之爲德。其盛矣乎。夫天地萬物萬事。皆鬼神造化之迹。是費也而所以然者。至隱存焉。費隱之可證。莫此爲切。君子之道。知得那費隱之實理。能盡己盡人盡物之性。則如堯舜之治。無爲而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卽鬼神無形聲。而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事之實理也。見於羹墻。卽洋洋如在之實理也。如此看。果何如。答朱子曰。中間說鬼說神。都無理會。以此言觀之。說鬼神之意。盖難言也。有一條路可通者。上章鳶魚是也。道若大路。而欲爲不知者言之。則無可說子思子欲極口發明道體。使人曉得。故明而說鳶魚。幽而說鬼神。如此看。則說鬼神之意。頗明白耶。盛論。雖推說得浩穰。似非本意所在。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盖鬼神所以無形聲。而體物不可遺者實理也。卽誠也。誠卽中之體也。故到此特說誠字。耳或曰此章下。將說出治國平天下許多事物。非天下至誠。不可爲能。故到此始說誠字。若如或說。則此章以上事。非誠字上工夫。而惟治國平天下事。誠字中做來。故如此云耶。甚訝甚訝。答誠字之始見鬼神章。初非含情留置。盖極言竭論。至鬼神章。而費隱之道。無餘蘊。故誠字。亦自語勢中發出耳。十七八九章。以其費之大者言。而以孝立言者。修齊治平。以事親爲本也。孝之極功。至格天。則國自治天下自平。盖必得位祿名壽。非是天去與聖人而栽培之也。只是聖人格天之德。與之爲一。故天命在我是以必受命。亦非我去受命我爲。便是天命也。故大舜德爲聖人。而尊爲天子文王受命。武王纘緖。周公。成其德業而制禮作樂。明其親親貴貴。報本追遠之實事。而所謂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者。其孝達于四海也。孝達之義。貫通下章。以武王周公。達孝起頭。而至於上格。修廟陳器。設裳薦食。至於旁達。序昭穆辨貴賤。逮賤序齒等事。此所謂明乎禠嘗之義。先王先公之神。洋洋來饗。又明乎郊社之禮。天神地祗。昭昭歆格。則都是實理實事。埴國平天下。安得不示諸掌乎。其事皆費之大者。而所以然。則至隱存焉。答吾雖眩彙。不能詳見其論費之大者。一節似通貫浹洽。未知高眼目見之。當以爲如何。恨傍無其人也。第二十一章。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敎。首章之義。貫徹二十章。復就首章性敎而言。此性。卽天命之性。此敎卽修道之敎。此所謂散爲萬事。將成爲一理也。盖九經。若非至誠。徒爲文具而已。故到此以誠字提說。而下章爲能盡其性。至與天地參等事。自誠明之極功。其次致曲。曲能有誠。此自明誠工夫。而致曲照帶。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弗失之義。夫曲能有誠者。雖一偏之善。各有其誠故云耶。抑有積累而終至誠耶。二十四章。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至於至誠如神等事。明明其天人合其德之證案耶。答性固此性。敎固此敎。而文義則不同。當先講其不同處。則同者自在其中矣。卽性卽敎兩句。使人精神眩亂。散爲萬事。合爲一理。盖言其文字體段如此也。若其實理。則何時不一。而豈中散末合之有。將成二字。可怪可怪。誠字。歸其脈絡於九經。未知果然乎。曲能有誠。似是成功一也之意。第二十五章。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上章旣言至誠之極致。此兩自字誠之骨子耶。末段時措之宜。達道謂耶。答兩自字爲誠之骨子。未達其意。吾意。則道無自他而不能立。本於己則無以成己成物。故拈出自成自道之義。時措之宜。應是達道之謂。第二十六章曰。今夫天。斯昭昭之多。今夫地。一撮土之多。今夫山。一拳石之多。今夫水。一勺之多。或曰斯昭昭之多。一撮土之多。可見其顔子。得一善拳拳服膺。曾子寸積銖累。至於一貫也。夫一拳之石易轉。一勺之水易渴。此照帶學知困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之義也。如何。答天地山川。非因積累而成。以配學知困知。些牽强。第二十七章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而崇禮。夫尊德性。卽率天性也。道問學。卽修道之謂也。致廣大極高明。達乎天之道。盡精微道中庸。盡乎人之道。溫故敦厚者。所以達天德。知新崇禮。所以盡人德。其大綱領細條理。皆備於此也。末段所謂。居上不驕者。堯舜禹湯文武爲君。而行天下之大事也。爲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者。皐陶伊傅周召爲臣。而獲乎上。民可得以治之。旣皆以此而接夫道統之傳之義也。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者。照帶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之義也。引詩之旣明且哲。以保其身者。或曰此段結上文也。居上不驕。明哲保身。如大德。必得位祿名壽。爲下不陪及其默足以容。明哲保身。如洪範五福也。果何如。答尊則恭敬奉持。犯人力率。則不犯人力字。溫敦知崇。分屬天人。果然乎。昏昧未能另別。居上不驕以下。其言固無病敗。而讀此章而連累他章之義。本非讀書緊法。或曰以下。亦似不緊之說。第二十八章曰。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考文。考其文字音釋之同異耶。考其書籍之訛字耶。答上說得之。車同軌之軌字。謂轍迹所度之痕耶。答此說得之。或曰周禮雖衰。九州皆是周之天下。是以夫子可以之齊之秦之楚之衛。豈非車同軌乎。於此可見。不易民而治一變。至道之義。果如何。答此是制度文物上事。與論語所謂一變至道者。所指固不同。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論語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此章文義。與魯論之語相反。未知果何義耶。答統焉之則其不足徵也同。細分之則宋是大國非杞之微弱。不能自立。故曰有宋存焉。第二十九章曰。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盖有三重。則可謂至矣盡矣。而但稱寡過。何也。以三重之道。使民化之。而不可使民知之。故云寡過耶。答三重。不可謂至矣盡矣。是大綱說得過鑿。又曰。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或問曰上文旣曰。上焉者雖善無徵。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民弗從。下文曰。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者。何也。對曰無徵民弗從。不尊民弗從。則此故字承上弗從之意而言。而本諸身徵諸庶民。盖君子之道如此然後。可以考諸三王而不謬。至於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之境。曰否。不然。無徵弗從。不尊弗從之下。何必以故字起頭。而本諸身徵諸庶民以下語。似爲語義未徹。此故字。必承寡過而言也。未知此說何如。答上焉者下焉者。旣非同時。然得位何承接。故字之有。下說似長。但古人用故字。非必承上文。試看易大傳。可知矣。第三十一章曰。唯天下至聖。爲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强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盖聖人之德。仁義禮智而已。復就天命之性。道出性中所有四者。而恐下學不知下手處。故破作八片以示程課也。或曰足以有臨。便有惜哉無位之意。已寬裕溫柔。非全體之仁。寬裕溫柔。則仁可學也。發强剛毅。齊莊中正。文理密察。亦皆倣此。而發强之發字。發越浩然氣之意也。果何如。答吾意。兩節所論。皆蹉一步。旣曰天下至聖。則皆已成就底。謂之準的。則可矣。是豈爲下學而言者耶。又此聖人。非專指無位之聖人。豈有惜哉無位之意。末章曰。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夫愼獨工夫。唯君子能之。而凡人不可及。故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耶。或曰此節。申明首章戒愼恐懼之意。而所謂君子之所不可及者。盖言其雖君子。猶有所難於愼獨與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唯聖者能之之義相似。未知此說如何。答下節所論。無大段病敗。或說迂晦。首章曰。君子戒愼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不睹不問。一般工夫。而不睹上言之以戒愼。不聞上言之以恐懼。何也。盖睹。目擊。聞傳聞也。傳聞。或有不實。故戒之以恐懼耶。抑互文耶。答睹自我出。但能戒愼於不睹之先。則庶無非禮之視。聞由外接。倉卒入耳。或難取舍。用字輕重。或以是耶。此是臨紙辦得語。非以爲定論也。更思之如何。又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夫言其情。當盡擧七情。只言喜怒哀三者。加入以樂字。果何義耶。答七情名目。雖出於樂記。而情豈止於七乎。不可歷數。故姑擧其七。若總言之。則陽舒陰慘而已。所謂喜怒哀樂。卽陽舒陰慘。比之七情之說。尤完具。第六章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好問好察之好字。有大學格致之影子。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有大學知至之意味。於是可見其學問。必先致其知也。然照看乎第二十五章所謂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之義。則又似仁而後。知前後說之不同。何耶。答言達德。卽固以知爲先。言體用。則自合以仁爲先。同爲心德一體相成。豈先後之截然不相入乎。或曰中庸一篇。與大學相爲表裏。五章以上。贊中庸之道。歎其不知不行。而六章以下。言不離之工。卽大學格致以下。修身以上事十五章。言妻子父母。是齊家之事。十七章以下。說治國平天下。則修齊治平。皆備於此。果何如。答表裡之義。如此看。雖非郢書燕悅。當思其大體而融通之。若掇拾語句。以爲表裏。則何書非表裡耶。朱子。庸子註釋曰。庸是依本分。不爲怪異之事。堯舜孔子。只是庸。夷齊所爲徒不是庸。盖夷齊之事。亦是時中之道。而都不是庸云者。果何義耶。答堯舜孔子。似當見幾而作未知如何。第十三章曰。忠恕違道不遠。夫能盡己惺爲忠。推己盡人物性爲恕。天下人物之費。而吾以忠恕。則一以盡之。而隱之體。備於我矣。道卽率性之謂也。忠恕卽率性之事也。如何着違字耶。答只爭有心無心。第十九章曰。明乎郊社之禮。禠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大抵修齊治平。事親爲本。故以大舜文武周公之孝極言之。盖乾父坤母。賦吾以實理。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其體旣實。則其用亦實。是所謂實卽誠一而已。誠之大用。始於事親。是以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盡其心者。先致其誠。欲致其誠者。先極孝思。極其孝思者。必謹事天。乃若親沒。則吾所以盡心致誠者。祭祀而已。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推而上之。至於禠嘗。又推而極之。至於郊社。其實一而已。孝之極功。至於格天。則雖天下之大而無一人不歸。吾之仁。便能坐以待朝。兼三王而施設。何事不可做。何事有所偏倚。可以無爲而治矣。所以云示諸掌乎。答此段所論。極有根據。而吾之私意。明乎此似易。示諸掌似難。終不能灑然尋常所歎。第十六章曰。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盖鬼神。實未嘗有使。而云此使者。人自然畏敬而奉承。這便是使耶。或曰鬼神無形聲。而使人齊明以事之。便帶末章篤恭歌天下平之義。果如何。答惑曰以上說使字意已足。而復牽引篤恭而天下平。其事則固近之。而經文正意。如是乎。引詩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者。發明不見不聞。洋洋如在之義耶。答未見不是。或曰三十一章。唯天下至聖。爲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强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勍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此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三句之宜相同。此說何如。答大學言道。中庸言德。牽合欲何用。所謂聰明睿知四字卽聖之本體。則此一句。包得下四者之德。而章句註云五者之德。何謂耶。答深言之。則當言四者。而就文面上汎論。則曰五者。亦無大不可。或曰中庸一篇。將以明斯道。傳斯統。故首擧萬物一元。以天命之性起頭。是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也。又提起費隱。以明萬事萬物。各具一太極。而實理無不在。自此至九經。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也。又提起誠明之誠。以明全體一太極。則合三才都是實理也。自此以下。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也。苟非至誠。忠恕無以行之。故十一章以上。盡己工夫也。費隱以下。盡人盡物事業也。中庸之道。至誠忠恕而已。凡誠是人之合於天。忠是天之在於人。恕是合天人而盡其理。推乎物。天地之生成萬物。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無非恕也。唯聖人。繼天立極。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全體無不實。無有一毫偏倚過不及。而自然執中。中故和。中而和。故平常而不可易。以其中和心法。聖聖相傳。斯謂之道統。統是居一而總萬。居中而主四旁也。學知困知者。造次必於是。無少間斷。必使道心常爲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主忠信而篤行乎恕。則忠自至。忠至則恕自達。忠盡於內。而恕極達於外。則是內省不疚。無惡於志。不愧于屋漏。其成功。與生知一也。此非自明誠進德乎。小人之反是中庸。全由於自欺也。自欺者。名謂立志。而不能用工於實地。私心變化於念慮毫忽之間。而知慧日婚。廉恥日壞。在我則過日積而成惡善日消而萠禍。不知悔悟。在人。則覓記絲毫之過。而不見山嶽之善。此皆全然不知忠恕。故都是私重。而天地之間。萬物之中。只有吾一身。而不見其他。以心殉身。終至於禍世。大矣。盖自天降生民。卽旣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所以有君子小人之別。而其小人之禍。甚於洪水猛獸也。君子。中庸而時中。則小人。反中庸而無忌憚。君子居易而俟命。則小人。行險而徼幸。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小人之事。亦多端而其本源則無忌憚也。行事徼幸。心術證效。的然日亡。故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此篇。非但明君子之道而已。亦明小人之禍害。始末及中。三擧而盡之其細節。學者於此。沈潛反覆。窮得其理。可與入德矣。此論如何。答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乃進一步。說非忠恕正義。中庸曰。忠恕違道不遠。則是忠恕正義。今以忠恕二字。敷衍說去。乃曾子所言之忠恕。非中庸本文之義。大凡讀書。當謹守本文。若引之使高。鑿之使深。則自我作經可也。何爲讀古經耶。小人其初。未必無忌憚。及其爲無狀小人。而後無忌憚。末章曰。詩云予會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化民。末也。詩云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盖無極之眞。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參爲三才。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陰陽無形迹而體物。不遺仁義。體誠實而敦化根本。是天命之性也。如何。有聲色之著。亦何有毛之可比乎。聲色則有偏倚過不及。如毛則猶有形容。這意思。至無聲無臭。全體徒是實。不偏不倚。自無過不及。卽無極之眞。二五之實也。是德也。與天渾合無間也。上天之載之載字。可見道非空虛。而能爲萬化根本之義矣。此章引詩。皆分節而獨於末三詩。不分節。果何義耶。答說不大聲色。而必說到無極二五。此亦病痛。盖吾心終未消詳。故引最尊位作傍證。知理者。其言必不如此。語勢寬緩處。可以節節引去。而到頭促節。可奈何。讀法朱子曰。中庸。當作六大節。王氏註曰。是篇。分爲之四大支。支節之分。何如義耶。答節如竹節。是從頭直劈下之說話支似支體。是其中朿有脈絡之名。要之。朱子說。固平鋪而王氏說。亦段落明淨。可喜不可偏廢。序文曰。以至於老佛之徒出。則彌近理而大亂眞矣。凡佛氏之害。甚於老氏矣。未嘗不以心爲靈也。未嘗以爲不窮理也。但不知以心格物。故徒爲虛無寂滅之學。不能卽天地而窮其理。故以天地爲虛泡。不能卽五倫而窮其理。故無父無君。絶子絶婦。自以謂行其道。然證到究竟處。則皆虛詮妄語也。盖心之虛靈之虛字。非共虛寂滅之謂也。只是一也直也。一故靜。直故淸。無蔽雜物。自在虛明。萬事萬物。昭照毫釐。天理淡然自在。吾心之理。卽萬物之理。故以吾心之靈而體察事物之理。則萬殊而各具者。可一而統也。吾儒格巒而會一。故意誠體實。浩然之氣。塞乎天地矣。老佛之徒反是。而但以心觀心。漏萬而求一。其害無所不至。謂之彌近理。果何義耶。答老曰。玄之又玄。衆妙之門。佛曰。如何是佛。見性成佛。此老佛之彌近也。若欲窮其說。而去就之。則所謂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若全不知其宗旨源委。而欲以言辭觝斥。則豈不反爲學老佛者所笑乎。首章曰。君子戒愼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下文曰。君子愼其獨也。夫不睹不聞。卽獨字之義。而下文又曰。愼其獨何也。犢字註曰。跡雖未形。而幾則已動。下文言動時工夫。上文言靜時工夫耶。答康節詩曰。思慮不起。鬼神莫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誰。不睹不聞。卽鬼神莫知之地。獨不足以言之。至隱微之地。始可以言獨矣。戒懼之工。通貫動靜。愼獨。卽戒懼全體中。着精彩處也。若與上文戒懼分動靜看則誤矣。第二十七章。首言大哉。聖人之道。中言尊德性道問學。末段以明哲保身結之。其修德凝道之效。至於明哲保身之地耶。答明哲堡身。亦衰世之意。不得已之言。非以極工論也。首章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盖未發之中。自學自言之。當於宜誠心正而後。論夫意未實心未正。妄念潛發。思慮偏着。雖物未接。情未發時。只是矇矓罔象人。安得謂之中也。意已實心已正者。寂然不動而其體已立。感而遂通而事物之小大輕重。如金衡稱宜。致字。卽率修二字之極功。而中和位育。照帶大學至善之極效耶。答率非工夫。則曰二字之極工。似未穩。雖以修字言之。乃功用之著見者。與致中和意味不同。若以致中和論之。則惟戒懼之純熟者。乃可議到。若霎時之中。則姿稟安靜者。容或有此時節。然終亦必亡。則何足以立大本哉。第十九章曰。說其裳衣。不日衣裳。而曰裳衣。有輕重耶。或曰衣之連袵者。通稱裳。則裳是禮服之重者。故云爾者。未知如何。答設其裳衣之先裳。未詳。哀公問政章。天下達道五。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惟於朋友之下。加之交二字。何也。五倫序次。先言父子。而到此先言君臣者。問政故然耶。或曰以典及大學一篇大旨。皆備於此章。未知如何。答朋友最疏。所以下之交二字。孔子之與齊景公言。亦先言君君臣臣。而後焉父父子子。盖與君言故如是耶。末段或說。未見其不可。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者。非以吾治人也。卽以其人治其人之謂也。而或曰施諸己不願。以人治人之法程也。此說何如。答或曰之說。未可知。十五章曰。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盖自邇自卑。發明素其位之義。故次之於素位章之下耶。答似無大段差誤。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大學講說【同上】 大學傳十章。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云。而序文小註曾子方有。今大學之傳。二說不同。何也。答小註。是明儒所入。果疏脫。序文所謂。曾氏之傳之傳。分明是自曾氏而傳之之意。而或曰此傳字。專以所受於孔子者而言。自曾子而傳於思孟。未暇及云。此說如何。答傳字。固受於孔子之謂。而曾氏則如曰曾門。兼曾子及其門徒而言。序文。使其君子。不行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澤。君子小人。似以位言之。而雲峯胡氏註。上之人。無能知此大學。故君子不得聞大道之要。上之人。無能行此大學。故小人不得蒙至治之澤云。又似不以位言之。未知如何。答雲峯說。歸柄於在上之人。而君子小人。以位言。未始異於序文。讀法曰。其解書。不合太多。又先準備學者。爲他說疑說了。不合太多。乞賜懸吐。答某【伊】解書。【厓】不合太多。【午】又先準備學者。【爲也】爲他說疑說了。【爲奴羅】經曰。知止而后有定。夫本心之明德。明之又明。以復其全體。則自身及天下。莫不有吾德之全效。是卽所當止而不遷之地也。故承上文止字。又着知字曰。知止。是知止。如射之有正鵠。以正鵠爲準。而省括于度也。知止二字。以爲學初頭。下手處耶。答知止。亦非容易事。章句曰。物格知至。則知所止矣。豈可曰初頭下手處耶。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旣知所先後。則明德新民知止能得。自然昭明。可謂至矣。而曰近。何義也。知字要在工夫上。故云近耶。答知所先後而直謂之道。則得所先後。當云何。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或曰。不曰欲明明德於天下。而必着古字者。盖以二帝三王爲證言也。是先字。卽上文先字。欲字。卽上文知所工夫也。此說如何。答二帝三王爲證。其意好。○欲字。原於人情之不容無者。非必工夫而然也。曰知所工夫者。語生而義礙。物格而后知至。上文旣曰。致知在格物。固無先后之可言。而又着厚字。物無格則知無至之意也。變致言至至字。有間於致字耶。答物格。如啖蔗。知至。如啖蔗而知蔗味。此所謂有先后處無先后。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自天子之身。以至庶人之身。皆以修爲本。則明德明於天下矣。是本字。卽上節所謂本始。所先之義也。自天子三字。照古之二字。至庶人三字。照明明德於天下一句耶。答極言修身之爲萬事本領。而及於庶人。豈若所論之意耶。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明其知所先後之義耶。答自初所言者。本末二字。忽添厚薄者。可謂無滲漏。或曰明德。卽中庸天命之實體也。格致誠正。卽率性之工夫也。修齊治平。卽修道之功效也。新民。卽費隱章以下之萬事也。至善。卽中和位育之極致也。此說何如。答此節所論大槩則然。而看大學時。但知天下有大學一書可也。不必傍引爲說。且率性。非有工夫。率性謂道。天不變。道亦不變。豈待人工夫而謂道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言不出。則意何知乎。答未嘗從頭至尾。說破如此。故曰曾子之意。其平生敎人之地。其意向歸宿。豈有不可知者乎。傳首章曰。克明德。明德者。吾之所得於天。而全體本明。苟非眞知本明。而實用其力。則不能克明。盖克字。專心用力。而能之。其宜嚴刻。能字。有才而能之。其義平順。以故朱子小註。此克字。雖訓能。然比能字。有力云耶。答此段明字。是明明德之上明字。下明字。未嘗露出而所論。以下明字言之。何耶。明其德。大是難事。故不曰能。而曰克。此非克字有力而然耶。傳二章曰。康謞曰。作新民。康誥本文。則解以作新其民。而此章。解以作乎新民。何也。夫新則化也。作則推也。盡其自新之道。則民自然感化。而上之人。又推而振起之。故於此如是解之耶。答雖曰三綱領。而大學本意新民。只在自新中。無別般事。傳二章首節。自新旣如此。則民之自新。可知。故以新字屬民之自新。在上之人。鼓舞振作之而已。若康誥本文。則方在舊染汚俗之中。安有自新之民乎。是以作新二字。都歸在上之人。或曰傳三章所引。淇澳詩。斷自有斐君子以下可矣。而幷引淇澳二句者。借詩人之興。以起止至善之義也。未知何如。答詩之興起。最好喚醒人。退溪所謂。非歇后看。則非歇后。正在此等處。今人眼目。滯於辭句。不知辭句上面。有一段冲融意思。故有此云云。且猗猗之竹。何關於止至善之義也。詩云於戱。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皆於字用於言之。其盡善盡美。不可以言語形容處也。是以堯之時雍。文王之德容。皆用於字而此詩。又加一字曰於戱。尤有恰好意味。故因以引用。形容至善功效。而末乃以利其利結之。盖利天地之所以生物者也。故易曰。利物。足以和義。君子之明德新民。乃所以體天利物也。故功效。使民利其利。而令聞廣譽。非特止於一時。乃至於沒世不忘也歟。答於字說好。戱字却未必然。是今世所用之乎字也。樂利。只是親賢之對擧。曰結之者。看得利字過重。利字重。則親賢樂利。皆輕耶。盖結字大旨。玉振之謂。非可用於對擧綴文處。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夫傳十章。曾子意而此曾子之言。故特加曾子二字。而十目十手。語其多則宜稱千萬。而特用十字者。自一至十。數之成故耶。答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爲夭。若欲盡其多。則千萬不足以盡之。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意者。發於內而有善不善之幾而已。心之四病。形於事而著外者也。當忿而忿。當懼而懼。當好而好。當憂而憂。初不在我者。雖聖人。猶有不得免焉。但心一於是而不覺其偏。則心不正矣。故意雖已實。亦必益勉於持心。使不偏着然後。身可得而修。故章下註。但知誠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則又無以直內而修身云耶。答幾字之用。於意特臨時借用耳。若言其本旨。則幾而後有發。發而有計校商量。此之謂意。意豈可謂幾耶。意有未誠。則亦將形於事而著外。以形著二字。當正心。則恐未然。十目十手。非形著乎。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焉。非謂此心都走了別處也。若忿懥恐懼好樂憂患。一於心。則心體偏蔽。不能酬應萬事。故於視聽飮食。不見不聞不知味。是上下文一病而蛟峯。方氏註。上一節。說有心者之病。心不在焉一節。說無心者之病云。果何如。答仰面耽看鳥。回頭錯應人。兩節是一病。大體則然。而人之病痛。許多般樣。亦或有都無住着而然者。方說。不妨置之一邊。作一說耶。聽訟一節。付經文無妨。旣有先儒之說。果何如。答文體恐未然。然而亦何可必也。誠意傳。不儳致知正心。而獨爲一傳。這意字地位。至微無象。而爲人鬼善惡之關。誠字工夫。惟精惟一。而爲位天地育萬物之體。於至微至精處。一有慢忽者。終不可得乎。修齊治平之道。以是獨爲一傳。必使學者。尤有眞實用力之義耶。答欲分第次。則誠意不得不后於格致。而其實八條之總統。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此五辟。比上章四病。又大著矣。四病。發於心而形於事。五辟。發於事而施於政。是自已御人之初也。是故。不曰齊家在修其身。而特曰齊其家。是其字。比他較重。尤有用力意。而好知惡惡知美。卽能絜矩。不能絜矩之根本。惟恕者能之。此所謂仁人。能愛人能惡人耶。答別無可言。下語或未精耳。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此特諺有之云者。盖警起天下鮮矣。一句之義也。旣天下鮮矣。故俚諺常談如此云。以證鮮字耶。答如此看無妨。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不曰齊家。在修其身。而特曰身不脩。修可以齊其家者。庾己及人頭。故倒翻口氣。拉成丁寧之義耶。答倒翻口氣四字。說得有力。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不曰治國。在齊其家。而以着必先二字者。齊家治國之間。尤有先後次序。故經文七箇先字。已是精神。而此特因用。而又加必字。切其丁寧曉人之意耶。答三代以後。孰不欲治國。而不知先齊其家。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仁讓皆以一家一國對言。而獨於貪戾。以一人一國對言。何也。仁讓。自申及家。而后成敎於國。而貪戾。雖孼於一身而亂作於國。貪戾之害。反速於仁讓之效。故如是云耶。答亦善善長。而惡惡短之義。旣以治國。在齊其家結之。而又三引詩。咏歎之重結。以此謂治國。在齊其家。齊家。非獨君子一身之修而已。必賢妻配德而後。成其家國功業。是以首引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兄弟旣翕然後。家道乃全。故次引宜兄宜弟。旣爲妻子好合。兄弟和樂。卽敎成於國。故末引正是四國。而身爲本。故幷引其儀不忒耶。答第三引詩。重在其儀不忒。平天下章。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老老長長之下。皆言與孝興弟。而恤孤下。不曰興慈。而但言不倍。盖慈者。人皆能之。而非可興者。故治國章。以如保赤子明之曰。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是故不曰興慈。而咫言不倍耶。答生父。豈有孤兒乎。他人之孤。猶恤。則其仁愛又加一層。慈者人皆能之云者。亦然。如保赤子。所指自別。人之彦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尙亦有利哉。見彦聖而不啻口稱其善而已。中心好之。如好好色。則有利。誠是無疑而尙亦云者。何也。一介臣。無他技。而只好人之彦聖。故如是言耶。抑秦穆公之功業。止於覇。故如是言耶。答抑字以上好。以下削之。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夫平天下。旣以絜矩爲大道。而凡爲君上者。不能絜矩。皆由於財內德外。故以德財以字。反覆曉人。而上好仁而下好義。以德爲財。能絜矩者也。仁不遺親。宜不後君。而事得其終。明德明於天下矣。盖天下皆吾財也。此之謂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而其效善仁。為寶之極處耶。答平鋪。此謂國。不以利爲利。以義爲利也。能恕則盡仁而特言義者。在我之仁。爲體而在下之義。仁之效。而上下四旁。咸得其宜。故以義爲利耶。答義是利之的對。盖裁制事物。非義則利也。仁未有與利對者。或曰曾門之作傳。引聖經證旨。無患不足。而乃引楚晋秦及孟獻子。以爲當時列國君大夫。近取自反之資。此說何如。答陽貨曰。爲仁不富。聖門之不以人廢言。如此。以傳之七八章。結末之義觀之。則平天下章末。宜乎結之以平天下。在治其國之辭。而獨闕。何也。治國平天下。自是一事。故如是耶。答似當如此看。或曰首章章句云。明德者。以具衆理應萬事。其以明德主理爲言。則此是以理具理也。何可當乎。此說如何。答明德。是得於天之本心。具衆理者。非本心而何。無端生出理氣之說。葛上生葛。吾所未喩。齊家治平。其根基於修身上立得。盡擧而措之。則非絜矩。不可以修身也。修身及家。不言絜矩。而必於平天下。標立名目。何也。以平天下爲絜矩之極功。而然耶。答此矩。何處得來。得於格物致知。此矩。何能立得。立於誠意正心。至齊家治平。只是絜得已之矩。尹和靖。見伊川半年。方得大學西銘看。以近思錄語勢觀之。則若半年。媤得而看之。以大學。讀法語勢觀之。則又若半年讀了大學西銘。未知如何。答讀了大學西銘。中庸篇內。不言心。序以人心道心爲言。大學篇內。不言性。序以使復其性危言。何耶。答曩者。咸陽禹君。書問此語。當從雲峯說耶。吾答云。今人之說心說性。乃心性之皮殼也。如口說大棗。而不知棗之甘酸。中庸大學之說心性。乃心性之骨子也。中庸開端。第一義。說中和二字。心之全體大用盡之矣。此非說心耶。大學八條工夫。首先格物致知。欲知性也。次以誠意。欲復性也。此非說性耶。序文之言心言性。一從經文之旨趣而然也。雲峯謂。中庸不言心。大學不言性者。無乃習見今人皮殼語。以心性字之不露出。謂之不言耶。答禹說話。今不記首尾。其大意如此。未知吾說何如。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茝山講說【乙亥秋陪勉菴先生】 或曰道德。卽天地之氣形。人心之軆用。在天地。則氣以上曰道。形以下曰德。在人則成己。道也。是體成物德也。是用是眞然耶。答或說大不然。道之爲言。由也德之爲言。得也。吾儒所謂道德。皆以理言。由是理曰道。得是理曰德。但道字。屬理。屬天用也。德字。屬心。屬人體也。德能凝道。非道凝德。德能行道。非道行德。曾西曰。子路。吾先子所畏也。所畏之事。可得聞歟。答其勇於義處。皆是可畏。詳見語孟程朱之論。愚已與聖濬諸人細言之。可共覽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敎不倦。仁也。中庸曰成己。仁也。是體成物。智也。是用學不厭。此是成己邊事。宜乎稱仁也。敎不倦。亦是成物邊事。可以云智也。而仁智體用之義。孟子與中庸不同。何也。答朱子謂。子貢之言。主於知。子思之言。主於行。故各就其所重而有賓主之分。而饒氏釋之甚悉。載在小註。可細考也。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爲之氓矣。周禮宅不種桑麻者。罰之以里布。民無職事者。罰之以夫家之征。此似是通擧一世之民。而爲言也。而至於戰國。旣賦其廛。又出夫里之布云云。若此法。特用於市宅之間而已。則雖當革罷之日。只不過市民之幸。而安有天下之民。皆悅之義乎。又是民字之義。卽氓字之義也。而何爲必稱天下之民。願爲之氓。而不曰願爲之民歟。答市宅。恐不獨指爲市者。民與氓。亦或別有字義之異歟。不敢强解。愚已有問目於漢浦。早晩可得破惑也。公孫丑曰。管仲。以其君覇。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爲與。孟子不對。猶不足爲與之言。而曰以齊王。由反手也。何也。旣曰王則覇者。不足爲之義。自在其中歟。答曰然。陳子。告孟子下文。孟子曰然。高子以告下文。一曰字而已。孟子二字。或有或無。何也。答或有或無。錄語時適然。非別有深義。非繼高祖之宗。而只爲一二世宗者。若遭長子之喪。則斬衰三年可乎。以衆子之禮。服朞年可乎。伏乞明辨敎示焉。答據禮。則繼稱之宗。爲長子。不斬。惟繼祖以上之宗。乃爲長子斬。配義與道。無是餒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云者。或曰上下餒字義。有不同。未知然否。答微有不同。上文餒字。雖是言氣餒。而所憂者。正以不足以配道義爲主也。下文餒字。只是言氣餒也。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獨稱不忍之心。而特加人字之義。別有緊切而然歟。答加人字。則語益加詳。雖祖父母忌日。未有承顔者。不當哭人之情理。或無不安於心也耶。答不安於心。則當哭之。親喪三年。盡其哀敬。此是居喪之則也。孝誠之至者。則哀之至處必哭。是曰哀敬。而朝夕哭一節。只行於小祥之前而已。何也。答人之居喪。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朞悲哀。亦自是難。故聖王時爲之立品節如此。三月而卒哭。朞而止朝夕哭矣。如有過人之行者。雖於期之後。有時哀至而不勝痛哭。又誰得以禁之。但三月而不卒哭。期而不廢朝夕哭。三年而不撤几筵。則亦非先王制禮。不敢過之義也。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初學難辨。何以明之。如欲不由於隘與不恭。則當如何用工耶。答當學孔子之時中而已。可以速則速。可以久則久。可以就則就。可以去則去。可與不可。必須窮理存心以明之。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以此章文勢觀之。則連言管仲晏子。而宜乎直言與管仲孰賢也。而先言與子路孰賢。何也。無他公孫丑。以覇業問之而孟子以王道對之。則子路之才。夫子旣已稱曰。千乘之國。可使埴其賦也。使其見於施。雖不逮於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也。然子路之才。範我馳驅而不獲者也。是曰王道也。管仲之功。詭遇而獲禽者也。是曰覇業也。則先王道後覇業。故先言子路歟。答來示未穩。時輩方蔑視子路之終日不獲。而尊慕管仲之一朝多獲。故特擧曾西一言而抑揚之。以明其範驅詭遇可畏可賤之實。斥置那所。尊慕之管仲於所蔑視之子路。幾百層之下矣。子路之於管仲。乃如彼其天壤之相懸。而況姑舍子路而願學孔子者乎。蹵然不敢當子路者所艴然不欲也。而今反以是爲孟子願之。其亦不及曾西絶遠矣。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章之大旨最明人和而言之也。而先言天地者。無他。時莫大於天時。利莫大於地利。而以若天時地利。不如人和。則人和之最爲大可信者。特著而然歟。答固然。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人之修道成德。似無關於富貴貧賤之間。而成玉。何但止於貧賤憂戚之境而已耶。答孟子曰。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天將降大任章之訓。當詳玩也。是故。知者。於逸豫之時。猶不敢忘憂勤惕厲之意。而疹疾患難之中。德愈慧而術愈智矣。不知者。富貴則淫而貧窮則濫。其踐形。惟肖者也。小註曰。盡人之性而有以充人之形。則與天相似而不違矣。形。卽云事之形也。而凡人每事。奉天命順天理而行之。則與天地合其德而不違。是所謂眞人性充人形而惟肖歟。答大槩如是。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月岳路中懷鄭生寅岳 谷藏金沸草。山映木綿花。苦憶人何在。池邊第五家。

상세정보
유형 :
고전적
유형분류 :
집부

淸夜懷故人 風月許玄度。峨洋鍾子期。所懷何處在。葭露滴湖湄。

상세정보
상단이동 버튼 하단이동 버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