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沈正玉中庸問目 戒愼恐懼。固是通動靜說。然若就其不賭不聞上看。則乃未發時工夫。蓋道不可須臾離也。而戒懼乎不睹聞。則其睹聞可知矣。故章句云常存敬畏。然其歸重在於不睹不聞。而章句又繼之曰。雖不見聞。亦不敢忽云云。則就那地頭而曰靜時工夫。未爲不可。然則二義恐不可偏廢。固是。十三章不可以爲道。東陽許氏以爲猶言謂之道。諺釋亦云道라ᄒᆞ디몯ᄒᆞ리라。此恐未然。蓋主道而言。則固有不可以謂之道者。首章所謂可離非道者是也。然此段乃自人而言。首言道之不遠於人。以責人之不可遠人以爲道而務爲高遠也。然則道不可離而人自遠。人豈爲道之云乎。是以章句以爲非所以爲道。不是許氏所云謂之之義也。小註朱子曰此爲宇。如克己復禮爲仁之爲。亦可見爲之非猶謂也。若爾則諺釋亦爲未安。若曰道호미아이니라似好。未知如何。來說甚仔細可喜。十四章正己而不求於人。至不尤人四句。專指在下位者而言歟。兼在上位者而言歟。竊意以不求於人一句看之。則似當專指在下者。然此一節。皆不願乎外者。則正己以下。恐是伸言上兩句之意。此言其不願乎之意。皆就一人身上言。專指兼指之論。未知何謂。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敢問其詳。妄意上帝天地萬物之主。而道之所由出。郊社乃所以畏天奉承。而立天地之大本者也。苟能明乎此。則窮神知化。而可以贊天地之化育。祖先子孫之根本。而愛敬之所由生。禘嘗乃所以報本追遠。而正天下之大經者也。苟能明乎此。則繼志述事。而能敬愛其祖考。子孫臣庶果能如此。則於治國何有。然則若非聖人與孝子。豈可謂能饗帝饗親矣乎。小註譚氏曰治道不在多端。【止】推此心以治天下。何往不當。此說固好。然乃擴充之道。而非本文明乎之義也。本立而道生。譚氏之說。未見其非。是禮記註亦曰。仁人孝子明於此。故能推民胞物與之心。而天下國家有不難治者矣。二十五章章句。誠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恐是心爲體而理爲用也。嘗承敎以爲理之用爲心之體。心之體爲理之用。又以心雖主乎一段。萬物皆備於我一句。證之。似與此相矛盾。而所證亦恐未當。蓋心爲萬事之本。而天下之理皆由此出。則豈心之體爲理之用哉。且主乎此而管乎彼。則當所主者爲體。而在物者爲用。今反以此爲證可疑。心雖主乎一身。而其體之虛靈。足以管乎天下之理。此是心之體爲理之用。理雖散在萬物。而其用之微妙。實不外乎一人之心。此是理之用爲心之體也。此非心體理用之證耶。來諭云云良可疑也。二十七章詩曰旣明且哲。以保其身一段。嘗承敎以爲應上文國無道一句而言也。抑國無道。保身之道尤難故云云也。然恐非此章引詩之本意。夫子曰明哲只是曉天下事理。順理而行。自然災害不及其身。以此看之。居上爲下國有道。無不皆然。豈獨無道之世而已哉。且下章所謂自用自專。反古而災及其身者。亦不能明哲之故耶。然則此詩恐是摠結上四句而言也。未知然否。明哲保身。是衰世之意。不得已之言。若有道之世。則何有災害之可論哉。陳氏以爲引詩以證無道黙容。子思有感於所逢之時云云。可見矣。漙愽淵泉章句。五者之德。指上文臨容執敬別歟。指聰明睿智及寬裕發强等五者歟。蓋臨容執敬別。或問乃以事言。則不可謂之德。聰明睿智章句。旣曰生知之質。則亦不可幷謂之德也。然則何以區處。竊意聰明與寬裕五者。細分則固有質德之分。然若與下文一例槪言。則雖幷謂之五者之德。恐亦不妨。楊氏以聰明睿智爲君德。朱子以爲得之而未盡。蓋得之者許其得其大槪也。未盡者駁其未盡其微有別也。是以於上文章句。旣分別質德。而於此統言其大槪。以明其充積發見之義也。若以臨容執敬別當之。則於文義恐爲未安。似然其淵其天。皆就物上言。而其仁直以已之實德言之何也。竊意此一節承上文而推極之也。蓋經綸大經。以事言著於外者也。立本知化。以心言存乎內而至於命者也。此皆至誠之功用。而又繼之以此者。亦曰著於外者。便是已之實德。存乎內而至於命者。便是淵天之性命也。于以見體用一原天人合德之妙。槪是。至聖章自內而說出底。其德之發見。至於如淵如天。故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至誠章自外而說八底。其道之微妙。極乎其淵其天。故惟達天德者能知歟。小德條理分明。人所易見。大德無聲無臭。人所難知。鬼神之爲德。不曰鬼神之德。而曰爲德何也。鬼神之本色氣也。而其所以爲德。則實理之妙用也。子思主理而言。故特下之爲德三字。其氣發揚于上。【止】神之著也。未知兼人物而言歟。專指人之死氣而言歟。謹按。沙溪曰禽獸草木之死。不應有昭明焄蒿悽愴之氣。尤菴曰凡物其形消盡。而其精氣之不泯者爲鬼神。昭明焄蒿悽愴。乃其精氣之著見也。二說不同。竊意人之死也。魂升魄降。而其氣便無有矣。然其祭祀也。極致其誠敬。則自然其氣感應。而有此昭明焄蒿悽愴。正所謂鬼而神者也。乃人之死氣。而非禽獸草木之謂也。若甭則沙翁說恐得之。而尤翁說則未知其如何。其曰精氣不泯精氣之著見者。恐皆未安。而非夫子所謂百物之精神之著也之義。可疑可疑。先師嘗曰此固主人而言。然亦未嘗遺物。驗之目前腐草。亦有光明薰蒸。恐不可謂物則無此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