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禹緖 前此所論大槪相合。猶未歸一者。無乃心之愚騃特甚。終不可與適道耶。抑亦不相會意而然歟。竊嘗聞理。形而上者也。氣。形而下者也。有生之初。氣化形化而自局者謂之質。纔生得便有此理在其心者謂之性。合性與氣而主宰一身者謂之心。心應事物而發於外者謂之情。合心性而充足光明者謂之明德也。性者心之體。【性者從心從生。非心無以言性。】情者心之用。【情字從性從肉。非血氣無以行性。】心是未發已發之總名也。湛然虛明知覺不昧者。心之未發也。遇感輒應運用變化者。心之已發也。旣有發未發之不同時。又有本與末之可言者。湛一之氣。本也。攻取之氣。末也。心與氣質。同一氣也。而自有帥卒之可分耳。所謂明德。只是本心。以氣則至淸而極本者也。以理則至善而總會處也。總會也。故以理爲體。氣本也。故本體之明未息也。當其未發之時。聖凡何嘗有異也。【程子曰。中也者。所以狀性之體段。指中爲性可乎。朱子曰。未發之中。只是思慮事物未萌之時。於此便可見性之體段。謂之中。不可謂之性云云。此如太極沖漠無眹。萬象森然已具之境界。此非心體之湛然者乎。於此豈可言氣質淸濁拘蔽之心乎。】惟其氣質不齊。故纔發之初。形氣用事。便有過不及。而善惡之情。於是分焉。善者。淸氣之發也。惡者。濁氣之發也。況此氣質所拘之心。接乎萬變。而物欲又從而蔽之。展轉梏亡。是故衆人常失於動。至於駁雜之極。一向昏昧。動靜無異者。心失其正而中體不立故也。【非心之體本有如此也。】此豈心之罪也哉。夫心之有善惡。人之有賢愚。皆以此氣用事故也。今以此謂非心之本則可。遂以此謂非心則不可。亦豈以此謂心固若是乎。吾兄但見氣質有蔽之心。而不見靈昭活化之心。徒知明德與心分底處。而不知心性德合一之妙。以爲明德純善。其發也爲四端。心則有善有惡。聖凡不同。而一切情欲利害之私。無非此心。所謂云者。此非退陶互發之說乎。但擧氣質善惡之心。以爲心本。若是則此伊、朱初年。以心爲已發者乎。若以善惡一定者爲心。則心各不同。聖不可學。而衆人都無未發之中矣。豈可謂人心一本乎。何以明之。德本善而無惡。心至大而兼善惡。言心則德固在中。言德不可汎謂心者。其性情人道善惡無非心故也。吾兄有見於此。而未瑩其原。故至分心德而二之尤而言尤鑿。豈非明見之一誤耶。蓋此心未發。瀅澈虛靈者。謂之明德。此心已發。善惡不齊者。謂之氣質。【豈徒謂氣而不謂之心哉。只是爲此所拘知覺者不同故也。此乃鄙之前書所謂虛靈之氣氣質之氣。不可同日語者。】淸氣之發。循理直出者。可見心之體。而明德發見。濁氣之發。不循理。而過不及者。心之用旣流。而明德自昏。氣雖用事。而拘蔽之中善情隨發者。心體之用未嘗息。而明德固自若也。【是故聖人之言。無非使人檢束其氣。克治潛養。以復本然之氣也。】明德與心所同者。固在此。所不同者。亦在此。心與氣質可分者。以此。不可分者。亦以此也。豈可離心論德。亦豈可離氣論心乎。大抵仁則一。【理之一處。氣不得不一。氣之一處。理不得不一。】一則神。【卽生物之心。神與理無間。】神則通。【卽神之發用。有感輒應。運用萬機。此非神妙之才乎。】旣得其正通者。則所發宜無不善。而乃有淸濁厚薄之不同者。人生所遇之時有盛衰。旣有形迹。則便有過不及。而外物又蔽之。故不如淸粹者耳。非聖人之心。本有異於衆人之心也。聖人亦人也。焉有彼廣我狹之理乎。深望於此反復精思。而更誨之如何。心以此意。推經傳而有合。然後自以爲毫分而得其旨。融合而得其義。未知吾兄以爲如何。